特斯拉的隐痛 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另类"

大规模制造品质可靠的汽车是一项基本而又极富挑战力的任务,变成小米并不是特斯拉的目标。
日前,特斯拉正式宣布召回2700辆2016年3月26日之前生产的Model X。官方给出的原因是该车型后排座位存在缺陷,可能会在事故中发生移位,造成人员伤亡。对此,特斯拉销售服务配送总裁乔恩·麦克尼尔表示: 这是座椅外部供应商的组装缺陷而非设计缺陷,所有召回的Model X车辆将在五周之内完成修理,每辆车的修理服务大约需要2小时。
饱受诟病的质量隐患

第三排座椅曾是Model X的主要卖点,在顺利通过15个美国标准测试项目之后,在完成欧洲交付之前的第16次测试却没有成功。而所有受影响车辆都售往美国,大多数汽车都已经交付车主,尽管目前还没有因为这一缺陷出现损伤,但特斯拉方面仍然要求召回并替换座椅。特斯拉方面称,修复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并投入生产,这次召回不会影响Model X未来的制造生产。

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的第一次召回。 正如特斯拉高管自己所说的那样“Model X仅召回了一次,而Model S已经召回了三次!”就在去年11月,由于一位Model S乘客安全带在乘车过程中突然断裂,特斯拉向全球9万辆车主发送邮件要求召回Model S返厂检查。

当时特斯拉方面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固定锚板的螺栓安装位置不正,导致安全带脱落,属于制造错误。”这是特斯拉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召回,11月20日当天特斯拉股价遭惨跌。

事实上,早在2014年1月特斯拉就因为线路故障可能导致充电过热存在失火风险,为Model S加装了电池防护装置。尽管当时并没有正式召回车辆,但随后的多起起火事件都因马斯克成功地将焦点转移至整个电动车行业的质量安全讨论而化险为夷。随后,特斯拉进入中国,17家体验店逐个落成,筹建充电网络,免费上牌,廉价版特斯拉售价公布,甚至考虑在中国合资国产。邻次栉比的正面报道冲淡了特斯拉此前的安全隐患,然而发展速度太快所导致的质量问题却开始变得无人问津。
英国汽车杂志AutoExpress曾于去年10月报道,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将特斯拉可靠性定位于“低水平”并从推荐名单中去除,使得特斯拉股价骤跌10%。Model S异响、天窗漏水、传动系统问题使得消费者不得不把车拖到特斯拉公司去。该新闻一经报道,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立即发表推文捍卫自己产品的可靠性,称只有老款车型才会受到影响。
没错,第一代特斯拉几乎饱受诟病。《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作为中国首批Model S车主曾写过一篇著名车评,忍不住吐了近一万字的槽,文章的结尾是“我他妈的都快疯了。“ 李想的结论是”特斯拉是一部好车,但并不好用,因为它只做到了一半。里面太多工程的东西,有时连基本功能都不能满足。”
特斯拉不是小米
特斯拉太忙了。忙着寻求合适的电动机驱动系统、忙着饥饿营销、忙着推充电桩、忙着跟政要打交道,但对于消费者所敏感的质量问题似乎一直是无暇顾及。早前ModelX身患“拖延症”推迟两年上市也是因为质量问题。汤师爷有云“步子太迈得太大,会扯着蛋。”正常情况下,一款整车的研发(GVDP)周期大概在4-5年时间左右, 从汽车制造到质量管控都需要十几道程序、多家零部件企业配合共同完成。然而从Model S交付到Model 3上市,特斯拉只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
传统车企的做法是边造边改,等品质问题解决之后再推向市场,特斯拉显然发展得太快了。Model 3的火爆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汽车界的小米。然而特斯拉承受的风险显然更高,它向民众收集资金,这些人却根本没有看见汽车的庐山真面目,当汽车上路时,他们极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会遭遇灾祸。汽车是比任何电子产品都要复杂无数倍,无论是设计、材料还是大规模组装控制都十分严峻的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如果汽车质量出现问题,轻则妨碍客户的日常生活,重则车毁人亡。
于此同时,随着订单的增加,销量越大亏损越多的情况也让其成为了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另类。2015财年特斯拉全年营收为5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7%,然而净亏损却高达8.89亿美元,远高于2014财年的2.94亿美元。除了特斯拉一贯所坚持的自建零售店、充电桩与网上直销模式导致其在发展初期开支巨大之外,让特斯拉工程师所难以启齿的是: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是基于整体性开发零部件。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导致零部件公司在面临召回事件时不得不重新开发模具增加成本,为特斯拉的“走捷径”埋单。
根据特斯拉汽车公司近日公布的消息,特斯拉2016年第一季度全世界范围内售出14,820辆汽车,同比增长50%。但由于零件短缺,销量并未达到预期。特斯拉方面还为此起诉了Model X鹰翼门的德国供应商Hoerbiger Automotive Comfort Systems公司,据说它是零件短缺的罪魁祸首。
如今,万众瞩目的廉价版特斯拉Model 3倍受热捧,然而现在摆在特斯拉面前的难题已经不是Model 3能否像Model S那样吸引大众眼球,而是特斯拉是否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来满足超出预期的市场需求。对未来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Model 3来说,撇开产能不足的问题,功能供应链的断裂会不会导致特斯拉入华后“减配销售”还不得而知。

特斯拉已经向世人证明它可以引爆宣传炒作的狂潮。但是,大规模制造品质可靠的汽车是一项基本而又极富挑战力的任务,特斯拉目前还没有证明自己能完成任务。变成小米并不是它的目标,相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这个每年只生产5万辆汽车的IT理念汽车制造商是不是更应该集中精力改进技艺,提高汽车的可靠性呢?【END】

速度 深度 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