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意境

导读: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太极的意境》的内容,具体内容:  意境对练习太极拳非常重要,习拳者对意境控制都很注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介绍  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习时要时刻注意体会太极拳的意境,包括名家,...

  意境对练习太极拳非常重要,习拳者对意境控制都很注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阅读!

  介绍

  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练习时要时刻注意体会太极拳的意境,包括名家,也是感受自然意境,提高自身修养意境。

  一、体察名家意境

  历代太极名家,穷毕生精力,使功夫达到很高境界。他们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以身心的体会,提炼出太极功夫的意境。

  对于后学者是极其宝贵的财富。“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些意境的描绘,不仅令我们神往,也是我们习练太极功夫的准则。

  陈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门派成立最早的门派,陈氏太极拳的先辈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

  陈式太极十八代宗师洪均生,品味太极的轻灵如“回风燕子,点水蜻蜓”,超逸如“流水潺缓,行云飘飘”,雍容如“沧海旭日,泰山苍松”。

  当代太极名家王成在练拳时形容“卷藏芥子阔,放开天地窄”,充分显现了太极的“卷之则退藏于密,放之则弥六合”的精髓。而太极则以棚劲最为神奇,王成老师在解释棚劲时则以“你发力我撑舵的劲为棚劲”,浅显易懂,言简意骇。

  要想真正体察到名家的高深意境,首先要按照名家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勤加练习,而更为重要的是虚心求教,多与高手交流,悉心感受名家的言传身教。由此才能不断进步,进入更高境界,正所谓“一层又一层,层层妙无穷”。

  二、感受自然意境

  人体是小宇宙,自然界是大宇宙,所以太极拳就是将两者相统一,所以在练习时要感受自然境界。

  陈式太极拳体现了自然规律和古老的哲学思想。从练习太极中感受自然意境,从自然意境中品味太极蕴含。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须适应自然,融于自然。同样太极也必须适应自然,融于自然。

  把高山大川的壮伟融入太极,使太极呈现出雄浑气象;把长江大河的汹涌融入太极,则产生太极劲力滔滔不绝的意境;把蓝天白云融入太极,在习练中尽情感受太极的隽永、雍容和飘逸。

  历代名家辈出,而太极风格不同,甚至由陈式而逐渐演化出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这就是缘于各人境遇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对太极的理解、对自然意境的感受不同。

  当然,感受自然意境,并不是练太极时强制性的意念,更绝非练习太极时所追求的幻觉。而是我们在太极拳中体现自然的气象,从心灵上得到大自然的熏陶,从技术上得到自然意境的启发,例如“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

  袭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这就是自然与太极拳术的融合,“行云流水,淳朴自然”,其本身就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而太极拳源于自然,在练习中也应该感受自然,体现自然,以大自然作为太极拳的源泉,从而不断提高太极境界。

  三、提高自身修养意境

  古人崇尚“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走遍千山万水,感受山河壮丽;踏遍大江南北,体察风物人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历练,这都是人生的修为。同样太极功夫也讲究千锤百炼。

  古人常说“拳打万遍,其义自现”,要想达到极高的境界,一流的水平,必须历经艰苦,长练不懈。而太极拳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国千年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人文武双修的智慧的体现。

  所以太极拳不仅仅是“武练”还有“文练”,文以养性,武以修身。太极作为一种功夫,更体现为一种境界。提高自身修养意境,是练好太极功夫的必要条件。

  用意不用力的内涵

  用意,是容易理解的。“意”可以理解为理想、想法,而非空洞的意。事实上,任何体育运动以及生活中的任何事,都需意识的指挥,只不过太极拳更强调用意这一点。

  它要求每一动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终都要在“意”的指挥下运行。如“起势”这一简单动作,也必须在意识轻轻引导下,两臂前平举,沉肩,放松下沉,屈膝松腰,然后下蹲,以两肘下坠带动两手轻轻下按。

  太极拳的一些列动作和要求都是受“意”所支配的。

  可以说,太极拳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要神经系统去做“意识体操”,得到锻炼。这一点对于只为健身而习拳者意义更大。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0)

相关推荐

  • 内练真功夫,外示养生术: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九)

    内练真功夫,外示养生术 一一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集解(九) 李新方 [原文]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 ...

  • 品太极 | 太极拳境界的领悟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25 云 手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招式动图 太极拳境界的领悟 一.体察名家意境  历代太极名家,穷毕生精力,使功夫达到很高境界.他们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 ...

  • 如何感知太极“意境”?这个方法,你不妨试试

    与一位退休老同志相逢,谈起他退休后的生活,就是每天早上去和大爷大妈打太极拳.我问他感受如何,他说没有什么哇,就是打两套路之后行啦,问他肢体有什么感觉他说没有,我就和他谈到"气'的问题,他觉好 ...

  • 细细品味太极的十大技巧和三大意境,你一定会有收获

    太极是一项健身.养生运动.太极拳拳法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初习拳探理,多半一知半解.然久而习拳则颇有体感."十个技巧"细细品味,令人身心舒畅. 太极拳技巧一 松 练拳不修松,到头 ...

  • 从漂莛静鱼悟太极养练意境

    太极拳问世至今,已经风行海内外甚久,为各方人士所喜爱.有人靠它防病健身,有人靠它修身养性.自娱自乐.而真正为求太极拳大道的修炼者,还是为数甚少,但唯有此类人等才会去深究太极拳的修炼门径. 到底什么是太 ...

  • 茹峰丨典型南派文人山水的古典意境

    茹峰丨典型南派文人山水的古典意境

  •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贺伟国文人山水画意境品读

    贺伟国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书画世家,从小就打下了诗书画等多方面的艺术基础.凭借深厚学养,扎实功底,让他在诗书画等方面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代艺术界仅有的诗书画三绝合一的文人艺术家. 贺伟国先生与 ...

  • 价值千金的太极秘传松肩法,简单又有效

    太极拳的精粹就是一个"松"字.所以练太极拳应从松功入手,松有不同的层次,本文介绍的方法.可为太极拳初学者提供入门参学. 太极拳要求的松是周身的松.因松而后出掤劲.对初学者来说,采用 ...

  • 锻炼方式千百种,唯独选太极——见过最实在的分析

    很多人会说通过跑步.游泳之类的锻炼也能强健身体,那为什么你会认为太极拳是相对更好的锻炼方式呢? 1.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劣,雾霾.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无所不在.因此,就锻炼地点的选 ...

  • 丹霞源:《太极图说》及译文

    周敦颐太极图 丹霞源:太极图说 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 ...

  • 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七首。歌诀(一)...

    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七首. 歌诀(一)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趾抓地上弯弓. 允升园:我的体悟:若左手为拳为合,则右脚掌为开,非五脚趾抓地.若左手为掌为为开,则右脚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