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主宅院走出的枣庄八中
薛城区的北部西仓村内有一座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孙家宅院,在1952年的时候,有一所中学在这里创建,学校把这座大院内的房屋改造成教室、教工俱乐部、图书室、办公室,把后花园改造成学校操场。
作为教室,很多房屋的门窗都没被改造过
图书室
薛城中学的操场
孙家大院的秀才楼当时被改造成薛城中学的教导处
枣庄地区教育遭到战乱的摧残, 学校、私塾几乎都停止办学。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枣庄地区的教育基础相对周边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只有一些刚刚恢复小学,没有一所中学、中专。其它教育机构更是几乎空白,而那时百废待兴,恢复、发展教育的艰巨任务也摆在了人民政府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舍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创建学校的时候,往往采用了留下来的地主宅院、寺庙等现有的建筑经过改造以后,作为学校用房。
薛城中学就这样把校址放在了当时占地有20余亩的孙家大院里,建校之初有教职工20人,招收了初中3个班,学生150人。
图片来源枣庄档案
1956年8月,薛城划归滕县管辖,学校随即更名为“滕县第二中学”。1960年初,薛城调整为枣庄市辖,学校再度更名为“枣庄市第八中学”,同年,被山东省教育厅定为“教改试点学校”。
1965年9月,迁薛城区临泉路125号薛城焦化厂大炼钢铁是下马的旧址,东北靠南北大动脉京沪铁路,南邻薛城焦化厂,西邻蟠龙河。
1972年,该校因属薛城区管理,以驻地命名“薛城中学”。
1978年,复属枣庄市教育局管理,更名为“枣庄市第八中学”。
1980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
从1960年到1994年的三十多年的岁月里,枣庄八中在南邻薛城焦化厂、西靠薛河东依路的这片厚土上细细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如今很多人已经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
1980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自此,学校办学规模日益壮大,其间孕育俊才,乃以千数。为加速现代化办学进程,1994年初迁入临山脚下,占地200余亩,
2000年,薛城区委、区政府决定,依托老校建新校,是为山东省薛城实验中学(即八中南校区)。该校自筹投资1.5亿元,占地240亩,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创始不足两年,顺利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并作为高中唯一代表在全省规范化学校表彰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首届送考取得开门红,赢得办学规模与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其间,新校竣工之日,老校再行扩建。
2005年6月,为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枣庄市、薛城区党委政府决定,薛城实验中学并入枣庄市第八中学。至此,学校办学规模迅速膨胀,成为一所拥有南北两校区、在校师生近万人的泱泱大校。
2005年高考,张震同学以717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全省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填补了枣庄市建市以来的空白。
2013年,枣庄四中、枣庄五中和舜耕中学高中部并入枣庄八中,区委、区政府围绕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利用原开发区圣园中学,改扩建东校区,学校拥有了“一校三区”,覆盖了城南、老城、新城三大教育片区,共占地630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
微游枣庄 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