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问题设计,诠释人物形象
深化问题设计,诠释人物形象
摘要:该课例的创新点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去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教师提出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质疑和求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开放性、联系性和全面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鸿门宴》
以往的《鸿门宴》课例多是完全按照书本和教参去进行教学,这些课例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深度思考方面不够,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本文的创新点是基于批判性思维去设计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第四课时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非常重要,为后面的质疑求证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前面三个课时主要打下了以下的基础:让学生感知《鸿门宴》全文,阐述了“互见法”的定义,阐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让学生阅读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留侯世家》、《樊郦滕灌列传》、《楚元王世家》、《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
二、教师提出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问题
在第四课时中,笔者提出了4个问题:
1、在《鸿门宴》中,张良询问刘邦是谁定下派兵防守函谷关的计谋,刘邦回答说是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你认为刘邦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请同学们结合“互见法”去思考。
2、在《鸿门宴》中,樊哙向张良请求闯进宴会。你认为樊哙这些精彩的表现是否经过了张良的培训?请同学们结合“互见法”去思考。
3、在《鸿门宴》中,刘邦的表现几乎接近完美。他从谏如流,有错必改,智慧过人,机智灵活,忍辱负重,办事果断。可是真实的刘邦真的这么完美吗?请同学们结合“互见法”去思考。
4、《鸿门宴》中的项伯真的是一个内奸吗?项伯的性质等同于刘邦阵营的曹无伤吗?请同学们结合“互见法”以及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去思考。
问题一到问题四的设计意图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质疑、求证、判断。以上四个问题都要求学生辨别真假,在更多的材料中求证真假,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
三、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
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个合作小组,让每个合作小组探讨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在探讨结束后进行发言分享。
第一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1:我认为刘邦说的是假话。因为《鸿门宴》中刘邦机智多谋。如果没有鲰生这个人的存在,刘邦杜撰出这么一个人来推脱责任,更能显示出刘邦的奸诈狡猾。
生2:我认为生1的思考有其独到之处,其猜测也符合《鸿门宴》中刘邦机智多谋的性格特点。然而生1却忽略了利用《史记》特有的“互见法”去求证。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留侯世家》中求证。在《留侯世家》中,刘邦说:“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两相印证之下,我认为刘邦更有可能说的是真话。否则以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即使在《鸿门宴》中不方便揭露事实,也大可以在《史记·留侯世家》中透漏出来。
第二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3:我认为樊哙这些精彩的表现经过了张良的培训。不然的话一个卖肉的屠夫,不可能有如此逻辑严密、语言犀利、火候恰当的表现。因为《鸿门宴》中张良神机妙算。如果樊哙这些精彩的表现经过了张良的培训,更能显示出张良的神机妙算。
生4:我认为生3的思考有其独到之处,其猜测也符合《鸿门宴》中张良神机妙算的性格特点。然而生3却忽略了利用《史记》特有的“互见法”去求证。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在《留侯世家》中求证。“沛公入秦宫……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从这里可以看出,樊哙的出身虽然是一个卖狗肉的屠夫,可是其实他也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在这段话中,我看到了樊哙的智慧。同时,司马迁的“互见法”,一般表现为在人物本传中彰善,在其他传记中“不隐恶”。如果樊哙进入宴会场后的一番精彩表演完全是张良事先培训过的,那么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记载这个事实,完全可以起到衬托张良神机妙算形象的作用。可是,司马迁并没有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这个事实。因此我猜测,樊哙的表演并非张良事先培训过。
同时,樊哙的智慧也可以在《樊郦滕灌列传》中求证。当“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时,樊哙说“……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于是“高帝笑而起”。在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樊哙的智慧,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樊哙善于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去劝说。
第三组合作小组针对第三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5:我认为真实的刘邦并没有这么完美。其实,司马迁在《楚元王世家》中记其报复嫂子,在《留侯世家》中记其轻士善骂,在《樊郦滕灌列传》中记其因病逃避现实以及听信谗言。所以,刘邦也是有缺点的。
第四组合作小组针对第四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6:我们认为《鸿门宴》中的项伯并不是内奸。虽然他的行为可能客观上帮助了刘邦,可是当时的项伯主观上一直想帮助的是项羽。我们认为读者之所以对项伯的形象有所误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史记》特有的“互见法”。因此,我们要还原真实的项伯形象,还需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互见法”。
生7:我认为《鸿门宴》中的项伯不是内奸。
在《鸿门宴》中,范增赞同项羽出兵攻打刘邦。虽然两人的决定一致,但是其实他们做出这一决定的深层原因大为不同。
这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起,当初项羽就主动向楚怀王提出请求,请求走西线攻击咸阳,而楚怀王最后却是派了刘邦走西线。项羽最后走的是北线,北线距离关中路途遥远,而且北线有秦军的主力,敌人兵多而将猛。刘邦正是在项羽牵制过秦军大部分主力的情况下,得以顺利攻破关中。因此,项羽听见刘邦“欲王关中”,才会这么生气。因为他觉得“关中王”这个荣誉是属于自己的,刘邦只是运气好而已。可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也只是想着击破刘邦,而不是想着杀刘邦。可见,项羽可能也没有想过杀刘邦,更多的可能只是教训一下刘邦,夺回“关中王”的荣誉。
而范增做出这一决定的深层原因却大为不同。他认为刘邦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望,说明他志向远大,而且刘邦有天子气。因此,他认为刘邦潜力巨大,建议“急击勿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项伯去私见张良,把情况告诉了张良,希望张良离开刘邦。有读者据此认为项伯是内奸,其实是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了解。其实,当时的张良是韩王的申徒(相国),他只是来帮助刘邦而已,并不是刘邦严格意义上的下属,他是随时可以离开刘邦的。项伯应该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只是想来帮助张良,而不是来告密,只是没有预料到张良不肯离开刘邦而已。
后来,刘邦表示自己无意做“关中王”,只是先入关为项羽打点好一切而已,并且自称“臣”,表示对项羽的臣服。本来项羽攻打刘邦,就是为了夺回“关中王”的荣誉,既然现在刘邦已经主动臣服,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又何必再攻打刘邦?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项伯答应了帮助刘邦求情。
内奸是指“隐藏在内部、暗中进行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可是项伯“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这就可以看出项伯是光明正大且坦荡,不能说他是隐藏在内部。有读者认为项伯帮刘邦求情,所以项伯是内奸。其实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同样是读者忽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当初,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咸阳者称王。不论过程是如何,不论项羽是否路线更远,不论项羽是否功劳更大,可是结果却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刘邦最终先攻破了咸阳城。即使刘邦称王关中,在道义上也是占据绝对优势;反之,如果项羽称王关中,则是背信弃义。此外,当时的项羽虽然号称40万军队,但其实大部分的士兵都不是他的,大部分的士兵是属于各路诸侯。当时的项羽已经做过屠城、杀宋义、坑杀秦军的不良事迹,如果这个时候还违背楚怀王的约定,各路诸侯会怎么想?天下人会怎么想?这是项羽和项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不否认项伯之所以劝说项羽,有感情的因素在内,但更重要的是,至少在项伯的思想里面,不攻打刘邦是利大于弊,因此他劝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也清楚这一点,因此答应了这件事。项伯在劝说的过程中,始终是站在项羽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去思考其中的利弊,因此更谈不上“暗中进行破坏活动”了。
在《鸿门宴》上,范增坚决要除掉刘邦。范增认为除掉刘邦利大于弊,坚决要除掉刘邦。而项羽和项伯则不是这么认为,他们智慧一般,他们看不到刘邦的巨大潜力,他们不相信如此卑躬屈膝的刘邦是未来的对手,他们认为除掉刘邦有弊无利,不同意杀刘邦。基于这样的思考,项伯才会在宴会上保护刘邦。项伯这样做,固然也有维护“弟弟”以及维护亲家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维护项羽的利益。项伯的内心应该是这样想的:“在刘邦臣服的情况下,攻打别人的军队已经是不对了。在宴会上面击杀刘邦,不是更加弊大于利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鸿门宴》中的项伯不是内奸。项伯既没有“隐藏在内部”,也没有“暗中进行破坏活动”,他始终是光明正大且坦荡,他始终是站在项羽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因此并不能说项伯是内奸。
结语
人云亦云,盲目相信是可怕的,体现的是思维的肤浅性和盲从性,缺少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结论先行,心中已经有了某个定论,反过来去寻找论据去证明也是可怕的,体现的是思维的封闭性,缺少思维的开放性;在求证的过程中只看到局部材料,没有看到更多的材料也是可怕的,体现的是思维的孤立性和片面性,缺少思维的联系性和全面性。
而教师以上基于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恰恰能促进学生的质疑和求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开放性、联系性和全面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提升。(2020年10月,本文发表于国家级报纸《语言文字报》,鸣谢!)
END:
廖聪文,男,汉族,1987年,教育硕士。省级期刊《最小说.读写大视野》编委。广宁县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郑志平名师工作室学习委员(即省级名师培养对象)。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广宁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备课组长。主持或参与多项省级、市级课题。在《语文月刊》《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学语文》《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教学考试》《作文·高中版》《语言文字报》《全视界·教育》《语文教学研究》《新教育》《生活教育》《最小说·读写大视野》等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廖聪文微信号为:liaocongwen2。欢迎热爱论文写作的朋友添加微信,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