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等社交平台则几乎与朋友圈完全相反,基于微博客(micro blog)概念诞生的微博传承了社交平台开放的理念。微博鼓励每一个用户参与到公开讨论中,于是我们见到了博文默认公开发表,醒目的转发按钮等设计。在公共社交平台中的发言,不再是数十双眼睛能看到那么简单,将有成百上千甚至过万的人一瞥你的小小心思。在这其中熟人的比例被大大稀释,对于网友们来说你不再是你自己,仅仅是你所使用的那个 ID 而已。当然,和最初的社交平台一样,所有人都拥有了平等的身份,不会因为是否相识而被限制发言。同样平等的发言权利,也导致真实身份在网络中几乎不值一文。二十年前中文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真实身份不被人所知的微博上,人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放下了对真实形象的管理,让真实想法在 ID 这个伪装之下悄悄地展现出来。如果说朋友圈的你是光鲜亮丽的那一面,那么微博中的你可能就展现出了更多的形象,可以开心可以难过也可以愤怒。换句话说,微博的开放和平等,让人们可以放飞自我。微博如今拥有超过 4.65 亿活跃用户,几乎三分之一的中国人都在使用微博。网友社会圈层的丰富,导致微博实际上成为社会的缩影,相比朋友圈受人际关系限制的交流氛围,微博的沟通方式更加多层次。网民数量爆炸后的圈层差异扩大,更是加剧了这一情况的发生。虽然每个人对某一对象的认知都有不同角度,但人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认知差异在交流中造成的影响,鸡同鸭讲的情况时常出现。如果普通的交流无法让想法传达给对方并使对方认同,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交流方式的改变。一般来说我们会更换角度和事例来传达想法,但如今社交平台的碎片化快捷化使得这样“慢节奏”的方式被抛弃,需要更快节奏,或者说更能实现自我满足的方式。这些快节奏交流方式在无数次进化之后,形成了如今的模样:抬杠、反讽甚至是粗暴地输出态度,毫无交流意愿,采用如此交流方式的人则被称作“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