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5个野战军里,西野是条件最艰苦的?吃糠咽菜,缺兵少将

在没有改制之前,5个野战军里,要说苦,还是西北野战军(简称“西野”)最苦,土地贫瘠,降雨量少,粮食产量低,武器装备少又破,气候比不上华野,兵力比不上东野,不管从哪方面看,西野都是最艰苦的一个。

宜川战役,彭德怀围城打援,重创胡宗南
陈毅曾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中央在1947年夏秋间的电报中,经常表扬西野?就好像是故意打压华野,有意抬高西野似的,但是等到1948年1月,陈毅真的来到了西野之后,才明白了“西野是作战条件最苦的一个野战军”。
为了配合其他战区的作战,彭德怀需要用仅有的几万人,保卫中央机构的后方安全,还得去牵制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把胡宗南留在陕北,去极大缓解中原、华东战区的军事压力,典型的“为他人做嫁衣”,正所谓“君子成人之美”。

在西野生活及作战条件有多苦?小米是基本吃不到的,就连小麦面都很难吃上,主要就是吃黑豆,这在过去都是马饲料,现在变成了西野官兵的主食,有时甚至还要吃野菜、吃糠。

他们每打一仗,要求每门山炮只准打5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配5-15发炮弹,而华野每门山炮过去是配300发炮弹,每门迫击炮是配200发炮弹,后来调整到山炮150发/门,迫击炮100发/门,就这华野的官兵都觉得不能打仗了,这条件如果放在西野,恐怕都可以打一年的了。(1948年1月陈毅到西野之后的讲话,有增删减)
彭德怀(左二)和习仲勋(左三)在青化砭指挥作战
如果说生活条件艰苦,西野官兵们还可以自行克服的话,那么缺兵少将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得了。5个野战军里,西野的“底子”是最薄的,起步是最差的,刚开始时才了2万多人,其他野战军的零头都比不上。
这主要是其他野战军基本是老主力部队继承过去的,而西野不是这样的,再加上西北本来就人烟稀少,解放军就算怎么动员老百姓,想通过征兵来补充兵源,也是基本无济于事,无奈之下彭德怀等人想到了国军俘虏兵。
1947年三战三捷(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次战役胜利)后,西野俘虏了大量国军士兵,彭德怀等人要求一律不准释放,尽量加以思想改造,然后直接补充进解放军队伍,1947年8月,贺龙在会议上曾说“现在俘虏兵占了百分之八十”,同年11月,彭德怀指出:“部队补入俘虏,有些已超过80%,有些60%,平均70%。”
应该说,通过改造俘虏兵,西野缺兵少将的困难局面得到了极大缓解。

除了生活条件苦、作战条件苦和兵力奇缺外,西野的对手也是很难对付,头号敌人是胡宗南的24万中央军,二号敌人是盘踞在青海、宁夏、甘肃的10万马家军,应该说如果单从数量上讲的话,西野的对手不是最厉害的,但是对比西野自身的兵力之后就发现,西野的作战任务一点都不轻松。

彭德怀率领西野从3万人起家,通过建设解放区、改造俘虏兵,两年之内增加到了15万兵力,不仅拖住了胡宗南的24万中央军,还有力保卫了中央机构的安全。
彭德怀
等到1949年改革的时候,中央非常大手笔给西野补充了原先华北的两个兵团(18兵团、19兵团),使得西野一下子增加到了30万人,番号也换成了响当当的“第一野战军”,兵力得到极大补充之后,一野大军纵横西北五省,当年成功解放了西北300多公里的广袤国土,彭德怀也无愧于主席口中的“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