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论语 | 郭厚甫:小学习作描写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习作描写能力培养策略
——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郭厚甫
长期以来,习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一直处于较低状态。统编教材试图改变传统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在继续重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加大语言表达,特别是书面表达在教材内容中的比重,从而达到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内容上的均衡,促进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重点探讨小学习作描写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小学描写能力及其在语文要素中的地位
描写能力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景物描写是基础,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能力贯穿小学第二、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的始终。第二学段重点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第三学段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要求尝试运用联想等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抒发自己的感受。
1.小学描写能力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描写的目的是把作者所知所感密合地活跃地保存于文字中。同时对于读者就能发生一种功效,就是读者得以真切了知作者所知,如实感受作者所感,没有误会、晦昧等缺憾。”“活跃”地写出“作者所知所感”,主要依靠描写。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这种能力需要从儿童习作的第一步就开始训练。
2.描写能力是小学语文的核心要素
在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中,“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关键词。有学者研究发现,“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描写人物、场景” ,即是小学习作的一个核心要素。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讨论“观察”的时候指出,“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感和丰富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就在强调描写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观察是描写的客观前提,描写是观察的主观呈现。因为观察仅仅是看,是思考,真正落实到笔头,就是主观加工、选择、投射后的描写。
3.描写能力是小学习作的关键能力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取分析出8个“小学习作关键能力”,描写能力即为其一。其中,主要集中在五年级。部编教材五上和五下两本书的第七单元都是写景单元,五上对于单元的要求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而五下对于单元的要求为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显然,在五年级这一年中,教材要求学生们掌握的关键能力,是对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体会和更深层次的感悟。同样,单元对于习作的要求,五上为“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五下为“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名胜古迹)”,即是要求我们用上在阅读中习得的动静态描写的关键能力去进行习作。
二、小学习作描写能力培养策略
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习作描写能力?研究发现,可以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循序渐进”——描写的次序性
有别于“叙述”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的顺序多指空间顺序。描写更像是描摹一幅定格的画面,它擅长以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生动形象的文字语言把表述对象的状态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
以五上第七单元习作“即景”为例,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夕阳”,那么描写的应当是类似于“山衔落日浸寒漪”的空间画面,而不是夕阳从山头渐渐西沉最终消失无踪的时间过程。那么在这幅“夕阳余晖图”中,我们可以把空间分为很多层次。如夕阳,夕阳旁的晚霞,晚霞下连绵的群山,余晖映照下的村庄,黄昏中低飞的白鹭,池塘边鼓腮的青蛙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取的典型景物。其实这个空间里还有许多可以选取的景物,比如青蛙脚边藏在草窠里唱歌的蟋蟀,草根下正勤劳松土的蚯蚓等等,但我们更倾向于选取有助于突出描写主体的景物。
有了这些典型景物之后,如何排序就体现出了描写的层次性。有些对层次性不敏感的学生,在习作时会先描写青蛙,接着描写晚霞,忽而又去描写白鹭。这样就会导致习作杂乱无章,即使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也同样会使读者读不通畅。而如果我们将这些选取好的景物按照科学的次序性进行描写,就会使习作流利通顺。例如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夕阳——晚霞——远山——白鹭——村庄——池塘——青蛙。也有的学生按照从下到上的次序性写,就变成了先写青蛙最后写到夕阳,这种次序性也是不恰当的。景物描写应当围绕核心的景物去写,夕阳即景的核心景物自然是夕阳,所有对其他景物的描写都应该为了衬托出夕阳的瑰丽与魅力。
2.“横岭侧峰”——描写的角度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是对多角度景物描写最好的诠释。苏轼当年写下《题西林壁》前,也是将庐山前前后后的风景看了个遍,才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一文中写道:“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其实就是关注了景物描写中的多角度性。
仅仅从一个角度去描写一处景物显然是片面的、乏味的、不丰满的,所以我们要掌握从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这里的角度要区别于正(直接)、侧面(间接)描写,不是指描写方法的角度,而是指景物描写的角度。例如众所周知的月亮,如果从正面描写,那月亮是皎洁唯美的象征,但如果绕道月亮背面去描写,你会发现她的背面满目疮痍,哪还有一丝美感?若是中秋之月,饱满浑圆;若是新月,月牙弯弯似小船;再如月食,那它就只是一颗黑黢黢的星球。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我们可以使一样景物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还以五上第七单元习作“即景”为例。这次我们选择的对象是“春雨”。如何从多角度将下雨这个场景写得丰富有趣?我们可以从雨的大小来写。先是淅淅沥沥的雨丝,再到点点滴滴的小雨,转而噼里啪啦的中雨,终到乒铃乓啷的大雨。雨幕的不同,雨点大小的不同,雨水流速的不同,从多个角度分别描写,就可以将一场雨写得生动形象。单纯从雨的角度就可以写出许多不同的样子,那么从雨中百态呢,又将是另外一幅画面。雨丝时,人们还可以惬意得觉得“沾衣不湿杏花雨”,甚至手中拿伞的人都不屑于撑开雨伞遮挡;干涸大地上的小苗逐渐舒张。小雨时,就有人打起伞来,雨滴在伞面上均匀地分布成一层雨露;还有人加快了脚步,匆匆赶路;大地的裂口渐渐闭合,小苗的嫩叶焕发生机。中雨时,人们脸上再没有了轻松的神情,衣物鞋子微微被雨水打湿,伞面上的雨水形成了一缕水帘,从伞尖流下;没有伞的人在雨中奔跑起来,有些人躲到店铺的屋檐下避雨;小苗在雨水的滋润下尽情舒展。大雨时,很多人的脸上多了一分惶恐,没带伞的“落汤鸡”们在大雨中落荒而逃,有伞的人在雨中飘摇,竭力与风雨抢夺伞柄的控制权,越来越多的人们带着一身的水汽哆嗦地躲到店铺的屋檐下;正在茁壮生长的小苗被狂暴的大雨打弯了脊背,整个世界仿佛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雨丝——小雨——中雨——大雨”、“雨——行人——伞——小苗”,按照不同的形态、不同形态下的不同对象,在不同角度的雨势下对不同角度的雨中其他景物进行描写,使得原本极其常见的“雨”这个景物,变得丰富有趣,让读者身临其境。
3.“多策并举”——描写的方法性
景物描写的方法纷繁多样,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绘形绘声绘色、细描白描、衬托对比、多种修辞结合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更倡导他们学会结合景物描写,适当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联想,把景物的特点形象地描摹出来,给人真切之感。训练学生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受,更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语言感染力。
据说传世名篇《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本人并没有登临过岳阳楼,但凭着滕子京寄给他的一张《洞庭秋晚图》,借景喻情,写下了云霞纸上,气势非凡,融注着他忧乐天下的民本思想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可以称得上是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描写的大家,我们的教材上同样也有这样的练习。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最后“日积月累”模块中有一首张志和的《渔歌子》,同时在诗的左右配上了精美的插图。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联系到本单元的习作为“即景”,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回家完成一篇习作,要求根据《渔歌子》诗句的释义,配合书上的插图以及网上的资料,描绘出诗人张志和垂钓时的画面。
这样的习作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联想与想象完成,因为诗中的景物绝大部分学生是没有见到过的。没有见过山的学生,通过同学、父母的描述以及网上的图片了解到山的巍峨壮丽;没有见过白鹭,五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课文就是《白鹭》,作者郭沫若同样用了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按照一定的次序性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了白鹭的样貌与习性;箬笠、蓑衣,老师的课堂上都有实物的图片与介绍,理解想象起来也并不困难。当所有的景物都在学生们的脑中整合归类,最终构成了一幅属于他们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时,习作便水到渠成了。
联想、想象,结合多种常用的描写方法,使得习作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三、培养小学生习作描写能力的注意点
1.注意区别描写和“抒情”的关系
抒情顾名思义是抒发感情,是作者对某样事物的有感而发,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是一种精神方面的表达。而描写专注于对某个细节的刻画。和抒情最有相似性的当属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描写的是人物内心的活动,而这个内心活动是只有人物自己知道的,一旦这个人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公之于众,那么他说出来的话就属于抒情的范畴了。所以,心理描写的指向是向内的,而抒情的指向是向外的。
2.注意区别描写和“叙述”的关系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作者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事件的过程,与时间关系最为密切,语句一般都要按时间顺序排列。当然描写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例如上文提到的随着时间的推进,雨丝慢慢变成大雨。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描写是刻画时间线里事物的细节,而叙述是强调事件随着时间推移所发生的改变。
3.注意区别描写和“说明”的关系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描写和说明很难区分,如描写一条狗,我可以说这只可爱的小狗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如果说明的话,同样可以说,大多数犬类都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那么如何区分说明和描写呢?这要从他们的特质入手。说明必须具备很强的科学性,如果没有太强的科学性,只能算是你自己对某种事物的描述。比如如果在说明的情况下,狗的尾巴那就只能是所有狗都有的特征。但是描写不同,在描写时,我们可以对一个事物进行细致的描述与想象。科学性的说明是这样的——“剑状尾的狗狗它们尾巴较直,稍微有点弧度”。而个性化的描写就可以是这样“剑状尾的狗狗们,尾巴就如同是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指云霄,霸气十足”。除了科学性与物种的限制,说明还经常用到说明方法,这也是可以和描写区分开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