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问答】:事情太多,焦虑崩溃怎么办?怎么调节自己的心态?
【读者提问】:
我这段时间的事情特别多,三门专业课要做ppt和计划书,还要写学分申请的材料,以及准备一篇论文,还有对考研,考教资的每日学习。事情多到感到崩溃,心理特别的慌张、焦虑,感觉有巨大的压力压在身上,学习效率降低。有的时候感觉心特别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或者做事,然后感觉到自己学习不进去,就更焦虑慌张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对这样的情况,我该如何调节我的心态呢?如何让自己不要因为过度焦虑而无法进入学习状态?
【我的回答】
你好,多任务带来焦虑-焦虑带来低效-低效显得任务更多——这的确是一种恶性循环。从你的描述中,这种紧迫感扑面而来。也许你也曾告诉自己“一口吃不成胖子”、“越焦虑效果越差”,但却收效甚微,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今天我想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和你来一起探讨。
1、焦虑的核心情绪:恐惧
我们都知道,焦虑指向【未来】——是对【还未发生的事情】产生的一种担忧、无力胜任的感觉。也许你已经看到了,所谓焦虑,其背后的核心情绪是恐惧。
那么,恐惧什么呢?答案大概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完不成】,那么【做不好和完不成】只是一个客观描述,它为什么如此可怕呢?或许这时候,答案呼之欲出:【惩罚】和【评判】。
所以把焦虑抽丝剥茧,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组链条:
焦虑→恐惧→担心自己做不好、完不成→如果做不好或者完不成,会遭遇可能的惩罚和评判
原来,惩罚和评判才是我们恐惧、焦虑的核心。
2、厘清:客观与想象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想象当中可能会发生的【惩罚和评判】都是些什么东西呢?我想它大概包括两大类:
· 第一,真实的惩罚。比如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挂科;考研成绩不够,就意味着今年考研失败等等。
· 第二,想象中的评判。比如成绩不好=我无能=我不如别人=我是个废柴
那么真实的惩罚发生,我们会怎么样呢?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挂科就去补考,今年考研失败,就明年再考,或者选择先工作就好。这么看,面对惩罚,我们是【有方法应对】的,但是我想事情没这么简单。因为也许我们根本不接受这样的结果,所以才会焦虑。
不接受“被惩罚”的结果,也许根源还是在【评判】上。比如:考研失败=我无能=我不行=我很差劲=我不如别人=我怎么努力都还是个loser.....
说了这么多,也许我们可以简单粗暴的把【焦虑】和【评判】联系在一起。而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这些【评判】的声音,它们可能是来自于你内心当中,是你内心中根深蒂固的信念。而真正让你恐惧的,不是做不完的ppt和论文,而是这些“想象中的声音”。
我们把它叫做【内心的自我评判(自我否定)】
3、根源:内化养育者的评判
如果你回忆一下,这些声音是谁植入的?也许你的脑海中会出现几个身影,比如你的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严苛的老师,嘲笑过你的某某人等。一般来说,它来自你的抚养者。简单说,如果你的抚养者认为“做不好一件事=丢人现眼=没能力=被人嘲笑”,并且用这种方式对待你,那么你就可能会将他们的思维方式植入自己体内,成为你的【内在父母】。
这个“内在父母”不断的发出批判的声音,像皮鞭一样抽打在你的【内在小孩】身上,于是这个小孩瑟瑟发抖,恐惧和焦虑。
4、应对策略
也许你会疑惑:你希望知道怎么应对焦虑,我给你说刚才这些有什么用呢?其实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因为只有真正从根源上看清了自己焦虑的来源,真正的认知了自己,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从源头解决问题。接下来,我想谈谈具体的应对策略,给出我的一些小建议供你参考。
· 第一,把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我们从模糊的焦虑情绪中解放出来,变成清晰的意识。比如前文中提到的那些内容,其实做的就是这部分工作——厘清焦虑的来源,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焦虑来自【自我苛责】的恐惧,当看清这一点,焦虑情绪水平就会下降一大半。
· 第二,厘清不合理信念。
前文提到,我们内心当中的自我评判,尤其是否定性的自我评判,其背后有一些不合理信念支撑,这些不合理信念大部分来源于【想象】而非【现实】。
比如:考研失败=我无能=我不行=我很差劲=我不如别人=我怎么努力都还是个loser,这是一个内心信念,这个信念中,把“一次考研失败”的【单一事件】,上升到了【我这个人】身上,把一件事的失败,上升到我这个人的失败。
从事出发,泛化到人,再泛化到整个人生的失败——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很显然来自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而非客观现实——因为在现实中,考研失败这件事并不会决定我自己这个人的价值,也不会因此而影响我一生的命运。
· 第三,觉察自己的“死能量”
焦虑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这件事达成我的希望(想象中的目标),我就能活,否则,就会死。这里所说的生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和死亡,而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本能】与【死本能】,简单说,焦虑是指向死本能的情绪感受。
所以,焦虑的人大多缺少耐性,都有“急于知道结果,必须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这样的信念,否则就像自己“被杀死”一样难受。
我们可以深度的觉察一下自己缺少耐心的特征,然后回到现实问问自己:如果没有立刻、马上达成我的目标,我是真的会死吗?还是我感觉会死?如果是后者,那么即使这种感觉无比难受,我们也需要在意识层面反复告知自己:这种感觉虽然让我们感觉身临其境,但本质上它却是“假”的,它来自我们的自恋,是一种【我执】。
其实这仍然是将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的范畴。是在另一个层面的意识化。
· 第四,攻击【匮乏感】,觉察内心的【贪婪】
焦虑大多数和【贪】有关,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放不下,所以不能取舍,任务太多就会产生无力感。而贪是一个评判性词汇,其背后,是安全感的部分,即内心深处的匮乏感。就像一个乞丐,看到满桌子山珍海味,就恨不得什么都塞进嘴里。
对于自己内心当中的匮乏感,你可以深度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缺少安全感,是不是很需要【确定】的东西来满足自己安全感的需要——比如掌握很多知识,被很多人喜欢和认可、考很高的成绩....就能填满自己匮乏的自我价值库?
如果对自己的匮乏感毫无觉察,其实所有的填塞活动,都只是在做无用功——就像你一铲一铲的把物料填进一个填不满的大坑一样,这个大坑如果不被“看见”,它就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
· 第五,列出最小清单。
我刚才给出的建议,多数是建立在觉察的基础上,因为“觉察即疗愈”,而这部分,我谈的是方法。当你有了觉察,有了一定的分辨【想象、感受】与【现实、客观】的能力时,我们就可以开展下一步具体的工作了。这其中,列出最必要清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般人会说,焦虑来源于欲望太多。其实用心理学的解释,就是我们把【渴望】和【需要】弄混了。简单说,渴望就是我们的欲望,而需要,是我们必须要有的东西。比如我们需要一杯水一个馒头就能活,这是需要,而我想要可乐、包子、饕餮盛宴,这是渴望。所以,所有的断舍离和任务清单,都必须建立在这个概念的厘清的基础上。
具体到你,你列举了一连串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你的潜意识里,这些都是必须完成的,“不完成就会死”的。但是我相信即使它们都很重要,你依然能够找到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我认为衡量“最重要”有几个标准:
· 对你长久的成长最具建设性、最有意义
· 对你当下的利益(纯客观,不受他人影响)最紧急
· 最能增加你的自我效能感的任务
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考量,建议你选择三个任务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三个任务涵盖了对你长期发展有益(也许短期看不到效果)的任务、解除你当下焦虑的任务以及能够带给你正向积极体验的任务。
当你把每天必要的任务减少到三个以内。相信你的焦虑感会大幅减少。人在过多选择面前会产生巨大的焦虑感,但是当我们能把任务清单讲到最低,而且确保这份任务清单是我们的【需要】,我们的焦虑就会减轻很多。
每天轻松完成清单任务,再多的,是赚的。
【最后】其实解决焦虑的情绪还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比如正念练习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不管哪一种,其实归根到底都是要解决你的感受与真实之间的距离。就像托马斯▪摩尔所说:治疗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拉近ta与真实的距离。
焦虑情绪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你可以尝试一下以上这些方法,从觉知开始,最终知行合一。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