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63):成竹在胸琢纹韬 别具一格打样稿
古工制玉成形之后雕琢之前,为了保证纹饰准确到位,玉匠虽然成竹在胸但依然要起样打稿。
古工是如画样打稿的?可以从出土半成品玉雕制品中窥探一斑。
古工制玉打稿起样大约有三种方式:
一)钉线打稿
“钉线打稿法”是春秋战国以后片饰器制作盛行的一种打稿起样的方法。在基于省工省料考量的同时,为使玉器整体形态更显灵动华美,玉作匠人会先用砣具在选定的玉料表面琢刻断断续续的钉线纹勾勒轮廓,再以桯具或管具于轮廓外侧打孔,然后穿入金属线具(金属薄刃线具)沿钉线纹拉切造形,这种制作方法即称为“钉线打稿法”,又称“钉线打稿拉锯法”(图1)。
图1-1:战国龙形佩三角形玉料钉线打稿示意图
图1-2:战国对开成型龙形佩钉线打稿
图1-2:战国对开成型龙形佩钉线打稿
如何认定“钉线打稿法”是古工制玉的工艺留存?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古玉半成品上留下的“钉线打稿法”痕迹,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教材(图2):
图2-1
上图2-1是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对龙形玉佩,边缘留有原始的钉线打稿痕迹(《战国出土玉器全集—10》页84,“龙形玉佩”)。
图2-2
上图2-2是另一件战国龙形玉佩上留下的钉线打稿痕迹,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直观的古工痕迹。
制成品片饰器经过后期打磨,钉线打稿痕迹不复存在,但是,也不排除个别琢刻深的钉线因打磨不到而遗留下来,有时看到片饰器沿边平行的一道短浅刻线痕,感到莫名其妙,甚至认为错刀误刀,其实仔细观察,那或者有可能就是帮助我们辨识到代真品的“钉线打稿”痕迹存留(参见《古玉学步(58):片饰器定型——巧用边余料钉线打样稿》)。
“钉线打稿法”侧重于片饰器的轮廓起样打稿。
二)刻划打稿
刻划打稿是古玉制作纹饰打样的另一种方式,根据图案纹饰的特点,先用硬核类初步刻划、后用砣具沿刻划线雕琢成纹,保证了纹饰既合乎创作原意又图案优美无痕(后期的砣琢磨去了先期的刻划乱痕)。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一件玉戈,通长40.4厘米,宽8.5厘米,厚0.1-0.5厘米,三门峡虢国墓地博物馆藏品(图3-1)。此玉戈完美地诠释了古工刻划打稿的工艺流程。
图3-1
此戈本为商代之物,戈的柄部在西周时期添加了纹饰,由于此纹饰尚未完工(图3-2),所以为我们了解古工制玉的工序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
图3-2
玉戈的纹饰为龙凤合体,上部分为龙,以纤细的刻划阴线打稿,显示了纹饰的前道工序;下部分为凤,工序已经进入到下进一步,有些部位已在刻划草稿线的基础上制作出标准的大斜刀——西周“一面坡”(图3-3)了。
3-3A
图3-3B
从此件玉戈半成品看出,部分已经基本完成撒砣工序,部分刚刚完成勾砣工序,工半事半(图3-4)刻划工艺和斜砣工艺同时并存,说明在商周铜具(砣)时代,由于铜砣的物理性能较软质,对于硬度较大的玉体无法一下子“入刀”,所以在砣具使用之前,先用石核类硬质工具刻划打稿,让玉面需要调制的部位先打上浅痕,让铜砣能够下刀并且吃住(不打滑走位)完成雕纹(参见《古玉学步(91):先作刻划后砣痕,刻划打稿砣成纹》)——此观点是本条根据出土玉器半成品的痕迹推定,不是出于哪位专家之说,意在抛砖引玉,所以凡存疑者尽可以拍砖噢。
图3-4
刻划打稿侧重于独立纹饰图案的雕琢制作。
三)砣琢打稿
砣琢打稿是在制作的成形玉料上直接用砣具单勾出浅阴线画稿,然后再用撒砣或者宽砣进行减地深加工,完成纹饰制作。
砣琢打稿侧重于整体纹饰图案的起样打稿,分为整体一次性砣琢打稿和逐步渐进性砣琢打稿两种方式。
1)整体一次性砣琢打稿
对于体量较大或者结构较繁缛的纹饰,一般采取整体一次性琢磨打稿的方式,以保证样稿布局的全面得体。
1986年江苏吴县严山出土的一对春秋晚期龙纹玉柄形器(图4-1)就是这类打稿方式。
图4-1A
图4-1B
在这一对龙纹玉柄形器中,其中一件还未完工的半成品,很直观地显示了整体用砣具单勾的浅阴线画稿(图4-2)。
图4-2
图4-2(局部)
2)逐步渐进性砣琢打稿
对于熟练的玉作匠人或者容易掌握的普遍类器型,则可以采用逐步渐进性砣琢打稿。就是一边用砣具单勾画稿一边用撒砣深琢成形。
山西博物馆藏未完工玉璧(图5-1)则是这种打稿法最好的诠释。这件玉器大部分还是玉坯料,少部分已经打稿和雕琢,而在已经雕琢的部分里,有些刚处于打稿的单勾阴线状态,有些则已经雕琢成纹了。
图5-1
即使采取逐步渐进性砣琢打稿法,在纹饰的分配和过渡上玉作匠人肯定是有成竹在胸的,最终都会得到一个布局合理恰当的纹饰结构,如璧形器的四分法、六分法等相对容易掌握,所以即使采取逐步渐进性砣琢打稿法纹饰都不会“走样”(图5-2),也不会发生前功尽弃的废品。
图5-2
砣琢打稿侧重于整体规范性纹饰的雕琢制作。
了解古工制玉的打稿起样工序,方能理解古砣制玉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过程,有时一条纹线可能由多次反复琢磨而成,不能套用简单的砣具v形u形来理解辨识古玉的工艺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