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族政权——扶余国

扶余国,又称为夫余,夫于,是中国古代东北部族濊貊的分支。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国家。

扶余国发展到后来发展成为四个国家:北扶余、东扶余、卒本扶余(高句丽)、 南扶余(百济) 。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余。

扶余国疆域

据《后汉书》卷85的〈东夷列传〉中记载: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南京100%真实精品房源!房租可月付!无中介费!

广告

扶余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松花江流域中心,辽宁省昌图县、吉林省洮南县以北,至吉林省双城县以南,皆其国土。今昌团县之扶余城(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乡)即古扶余王所居。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三国时期的一里约有今日450米,方圆二千里即约900公里的范围)。

扶余国在历史同期为东汉的属国,行政区划隶属玄菟郡,后改辽东郡。(注:此为正统中原王朝说)

扶余国建立于汉朝初年(约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94年为勿吉灭国,扶余王携妻、子等王室投高句丽。

展开剩余95%

扶余起源

赢姓是炎帝族系中一文明程度很高的族类,直系祖为伯益。此支炎帝后代除秦族后徙至西北地区建国外,徐国、重黎、奄、黄、江、梁、葛、赵、蒲姑等族均不出江皖豫鲁一带。由于他们同属于黄帝系的周族族系有别,所以自周朝建立后屡次被征伐。特别是徐族,力量强大,疆土辽阔,据《史记·鲁世家》的记载,徐族的北境已达今山东滕县一带,其足以与周相抗衡,后来周王朝对其采取了恩威并加的安抚措施,在徐的同族国被逐渐灭亡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徐国亦被异族即周太伯的后代吴国所灭。

夫余之“夫”为“番”,“余”即为“徐”,则夫余实即“番徐”,其族众便是由番族和徐族等民族为主所组成,夫余是一复合族名,均属炎帝族系。

夫余国俗尚白,《太平寰宇记》“东夷”日记:“男女皆纯白。”此俗与秦族一致。《史记·封禅书》说:“(秦人)而衣尚白”,只是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才“推终始五德之传”,以水为德,始改以黑为尚。

番徐两族同为炎帝裔,本发端于中原各地,其后又举足东北地区,迁徙的时间当以番族为早,徐族次之。

夏代将居住在其东方的,非黄帝族系的民族统称为.九夷,九夷之中有白夷,即番族,这时他们仍在东部沿海一带活动。到殷商时期,一部分番族才进入东北。《大戴礼记·礼察篇》:“成汤卒受夭命“一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氏、羌来服。”一般说来,海之外指今渤海之外。北发即北番。番族位列肃慎之后,渤海之外,·其地当然就在东北地区。

徐族人居东北,当约于商末周初。商末封王无道,数次大规模讨伐他们的亲属民族九夷,徐即是九夷中之一夷。周王朝建立后,更因种族原因屡征徐族,徐族也多次举兵抗周。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一部分徐族,为逃避战争和异族压迫转徙入东北地区,同他们族源一样的番族等共居一地。《尚书·武成》孔氏传日:“海东诸夷驹丽、扶余、馯貊之属,武王克商皆通道焉。,也说明武王时期他们已入居东北。

因此,早在周初,番、徐两族就已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就是后来见诸于史册中的夫余族。

结论:夫余族赢姓炎帝的后裔,直系祖伯益,初名为“蕃”和“徐”,居山东江苏东部沿海一带。后周朝建立,屡次征伐徐族和蕃族,最后徐国被泰伯后代吴国所灭。蕃族同样受到周朝的打击排挤,徐、蕃两族相继向东北迁徙,后因同源关系,又都居东北一地,遂结成一个民族“夫余”

扶余风俗

其丧祭之俗,与中国略同。史称夫余“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是时断刑狱,解囚徒。有军事,亦祭天,以蹄占其吉凶。”

夫余:“丧皆用冰。杀人殉葬,多者以百数。有棺无椁,停丧五月,以久为荣。其祭亡者,有生,有熟。丧主不欲速,而他人强之。常诤引,以此为节。居丧,男女皆纯白。妇人著布面衣。去环佩。大体与中国相仿佛。”

扶余国 - 夫余始祖东明

东明,是传说中的夫余始祖。关于夫余的建国传说,在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其中最早的为东汉王充撰著的《论衡·吉验篇》。

橐离国王出行时,他的一位侍婢怀了身孕,国王归来后大怒,欲处死这位侍婢。侍婢对他讲:“当时见天上有一股气,如鸡子大,将于我身上,故而怀孕。”国王余怒未息,就将她囚禁起来,后来这侍婢生了一个男孩。其后,国王命人将其生下的这个小男孩扔到猪圈中,群猪以口气吹他,得以不死。国王又令人将其扔到马圈中,想让群马将他踏死,但群马如群猪一样,以气吹他,他仍没有死。国王以为这个男孩一定是神人之子,便收养了他,并为他起名“东明”。

东明长大后,勇武善射,国王担心他会篡夺自己的王位,心生猜忌,便又动了杀机。东明知道后便逃走,当逃至淹水时,没有桥,而追兵又已临近,东明以弓击水,有无数鱼鳖聚浮于水上,形成一座“大桥”,东明乘桥过后,鱼鳖便自动散开,追兵不能渡水,东明得以安全地逃到秽人的居住地区,建立了夫余国。

各史所载东明事迹大致如上述, 但是必须指出的一个问题是, 这一建国传说与高句丽始祖朱蒙建国传说如出一辙。两者相较,朱蒙建国传说晚于东明建国传说。

高句丽始祖东明圣王姓高, 名朱蒙, 出自夫余。夫余国王偶遇一女子,自称河伯之女,名柳花。夫余王将其带回国中,幽闭于密室。忽一日,有日光照射于柳花之身,移身躲避,日影又追逐其身,因而怀孕,不久后生出一个五斤大的肉球。夫余王将其丢到猪狗群中,猪狗不肯吃,又将其丢到大路上,牛马则避开它而不肯践踏。又丢到野外,却被飞来群鸟用羽翼覆盖。最后,夫余王想用刀剖开它却砍不破,只好还给了柳花,柳花便将他包裹起来放在温暖之处,不久便有一男孩破壳而出。

这位男孩 7 岁后英勇无比,因而得名朱蒙。朱蒙在高句丽语中是善射之意。 朱蒙越来越受到诸王子的猜忌,最后在母亲的支持下,率三位心腹逃往国外。在南逃途中遇到河流,欲渡无桥,此时夫余追兵又至,情急之下,朱蒙对水大喊:“我是天帝之子、 河伯外孙, 现在身后追兵至, 我该如何过河?”话音未落,便有鱼鳖成群而至,转眼间形成一座大桥,朱蒙等人得以过河,而鱼鳖随即散去,追兵不得渡。后来,朱蒙便率人来到纥升骨地区,创建了高句丽王国的前身———卒本夫余。

将夫余与高句丽两个建国传说相比较可见,除了后者更加丰满、完善和更富戏剧性之外,其基本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尤其是朱蒙与东明音相近,且《三国史记》更称朱蒙为东明圣王,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疑问, 朱蒙与东明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目前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 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是高句丽借用了夫余的建国传说,原因是夫余建国于高句丽之前, 其建国传说的记载也早于后者数年。因此,后者应该是在高句丽逐渐强大起来后,为使自己的历史更悠久与辉煌,同时也是为了显示王族的神圣性而在夫余建国传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而形成本民族的建国传说。

有关东明的纪事仅见于历史传说之中, 东明应当是有其原型, 而此人必定是一位对夫余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因此,我们也应将东明视为夫余的始祖。这些历史传说虽并非历史事实,但其中必然有真实的成分。

夫余的起源及其建国

夫余的建国大约是在西汉建立的前后,亦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

关于夫余的起源及其建国,亦可以从它的建国传说中得到印证。《论衡·吉验篇》载,“北夷索离国王侍蝉有娠,王欲杀之。脾对日:'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泅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流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知,夫余即起源于北夷素离国,是紊离国的王族东明逃难到夫余之地后建立的国家。

那么,东明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建国的呢?《三国志·夫余传》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抱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有的人认为夫余的前期王城应该在今吉林省农安附近。有的人则根据“作城栅皆员”等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认为应该在今吉林市附近等。还有一说在今天辽宁省昌图县四面城乡。

夫余和挹娄、高句丽的关系

东明建立的夫余国是奴隶主所有制国家。建国初期,国势很强盛。其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经常发动战争。

西汉时,夫余首先向东发兵征服了抱娄(挹娄)。但是,挹娄人利用其险要的地形和弓矢,经常起来反抗。曹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一226年),挹娄人又起来反抗夫余的统治,“夫余数伐之,卒不能服也。”1从此,挹娄人摆脱了夫余的统治,夫余也无法再对挹娄人进行奴役。

夫余同周边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同高句丽的联系是比较频繁而密切的。据《后汉书·高句丽传》记:“高句丽一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这说明高句丽和夫余有着密切的文化关系。高句丽建国初期,同夫余保持了亲密而友好的关系。朱蒙王十四年(公元前24年)秋八月袱“高句丽朱豪王母柳花亮子东扶徐,扶徐王金蛙以太后礼葬之,遂立神庙。冬十月,朱蒙遣使扶徐馈方物,以报其德。”这一故事,确切地反映了当时夫余与高句丽的友好关系。

后来,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夫余对高句丽发动了战争。高句丽琉璃王十四年(公元前6年)春正月,夫余王带素向高句丽派遣使臣,强使高句丽交质子,琉璃王惧怕“夫余强大,欲以太子都切为质,都切恐不行,带素患之。”于是同年冬十一月,带素率兵五万进攻高句丽,适逢大雪,人多冻死,无功而还。高句丽琉璃王二十八年(公元9年)秋八月,夫余王带素遣使高句丽,致书日:“夫国有大小,人有长幼,以小事大者礼也,以幼事长者顺也。今王若以礼顺事我,则天必佑之,国祚永终。不然则欲保其社樱,难矣。”对夫余的这种威胁,高句丽琉璃王自感“立国日浅,民居兵弱”,决定“势合忍耻屈服,以图后效”。于是回报夫余王带素曰:“寡人僻在海隅,未闻礼义,今承大王之教,敢不惟命之从”。

此后,高句丽一方面尽量避免一与夫余的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加紧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准备与夫余的战争。琉璃王三十二年(公元13年)冬十一月,夫佘又发兵侵入高句丽,高句丽王派子无恤率兵抵抗。无恤以兵少,恐不能敌,于是“设奇计,亲率军,伏于山中以待之。”待夫余兵来之后,伏兵突然发动进攻,大败夫余军。从此,夫余在军事上对高句丽无法占优势,开始逐渐处于被动状态。

高句丽大武神王三年(公元20年),夫余王带素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派使臣到高句丽送去了一头二身的赤乌,但是形势的发展对夫余越来越不利。高句丽大武神王得到赤乌后则回报说:“黑者,北方之色,今变而为南方之色。又赤乌瑞物也,君得而不有之,以送于我。两国存亡,未可知也。”?由此可见,此时高句丽已不畏于夫余的强大,而且还露出了吞并夫余的意图,而夫余却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高句丽大武神王四年(公元21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派兵攻打夫余。翌年,又对夫余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高句丽军逆沸流水(今浑江)而上,进入夫余的领土。当高句丽军逼进到夫余王城南界时,夫余王举国出战,但仍未能挽回局势。在激战中,夫余王带素也被杀死。“夫余军既失其王,气力摧折,而犹不自屈”,重重包围高句丽军,终于击退了敌军。在这次战争中,夫余虽然击退了高句丽的入侵,但是失去了大片土地,损失巨大。

夫余王带素战死之后,统治集团内部围绕着王位继承间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和尖锐的矛盾。夫余开始走向四分五裂。带素王弟见大势已去,国家将亡,于是率百余人逃到鸭绿谷,杀死当地的海头王,强使其百姓臣属于己,并且在易思水滨建立易思国,自称易思王。

高句丽太祖大王十六年(公元68年),夫余易思王孙都头,也终于向高句丽投降。带素王弟逃跑后不久,夫余王从弟则对国人说:“我先王身亡国破,民无所依,王弟逃窜,我亦不肖,无以兴复”。于是也率万余人投奔到高句丽,高句丽把他封为王,并安置在椽那部,以其背有络文,赐姓络氏。高句丽的这种作法,使更多的夫余贵族投奔到高句丽,极大地削弧了夫余的国力。,此后一段时期,夫余和高句丽的关系,在史籍中儿乎没有记载。根据《后汉书·夫余传》载,“夫余……去玄菟千里。,,(此时的玄菟】即指第三玄范郡,今沈阳稍东卜柏官屯)可知,夫余己西迁到今吉林省西北部地区。

夫余和中原王朝的关系

在夫余的对外关系中,同中原王朝的关系是主要的,而且是最基本的。

夫余建国之后,和中原王朝建立了既频繁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较深。如夫余人食用姐豆,揖让升降等生活习俗与汉族接近。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芡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可知,夫余与汉朝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西汉时,夫余受玄菟郡管辖,是汉朝的一个地方政权。汉朝通过玄芜郡行使管辖权。王莽时期,也曾向夫余派遣过使臣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为了向外夷展示其威力,派遣五威将到四方颁发印绶。据《汉书·王莽传》记:“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所谓颁发印绶,即是加封夫余王为王,授给印信。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为了驱逐北方匈奴势力,强征高句丽兵,但这些兵“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追击他们的辽西大尹田谭也被杀死。这就激怒了王莽,此时莽将严尤奏言:“貂人犯法,不从验(指高句丽朱蒙王)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狠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余、秽貂四起,此大忧一也。”但是王莽不听劝谏,命严尤征高句丽。尤诱高句丽候骆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悦,下书日:“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从此,夫余和王莽新室断绝了关系。

东汉初年,“东夷诸国皆来献见”。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夫余王遣使奉贡,光武厚答报之,于是使命岁通”。从此,夫余又与中原往来不断。但此时高句丽国力日益强大,不断向外扩张,于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进犯辽东,寇略六县,玄菟郡被迫从新宾县兴京老城迁到今沈阳附近柏官屯。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双方之间发生了冲突。

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夫余王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乐浪(按,玄菟之误),杀伤吏民”。 夫余的这次军事行动,暂时恶化了与汉朝的关系,但不久双方又恢复了友好关系。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遣嗣子尉仇台,诣网贡献”。对此,东汉安帝“赐尉仇台印绶金彩”,以示友好,从此双方的关系又重新得到改善。

尉仇台到东汉朝贡之后,双方的关系超出了单纯的使臣往来和对外贸易的范围,甚至在军事上也进行了合作。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秋,高句丽太祖大王卒马韩,秽貊一万余骑围玄芡城时,夫余王“遣子尉仇台,领兵二万,与州郡并力讨破之,斩首五百余级。”

翌年,高句丽与马韩、秽貊寇辽东时,夫余王又遣兵助汉救破之。 这些军事合作,充分说明夫余和东汉之间的亲密关系。此后,夫余和东汉继续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尤其是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夫余王亲自访问东汉后,其友好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对夫余王的敬重和表示友好,当夫余王归国时,东汉顺帝特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夫余继续“遣使朝贡”。不久,双方关系又紧张起来。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夫余王夫台“将二万人寇玄菟,玄冤太守公孙域击破之,斩首千余级。”后来,双方关系又很快恢复正常。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夫余王“复奉章贡献”。总之,夫余和东汉虽然发生过一些冲突,但其对东汉基本上保持了友好的臣属关系。

东汉末年,整个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原处于群雄割据、战乱不已的状态。东汉王朝实际上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此时,夫余的西部边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原辽东太守公孙度,趁此有利时机,不断排斥异己,扩充自己的势力,俨然成为东北之一,势力很快强大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夫余无法和中原王朝来往,只好同公孙度建立关系。“公孙度雄张海东,威服外夷,夫余王尉仇台更属辽东。时高句丽、鲜卑强,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

曹魏时期,魏将司马鼓讨灭公孙势力后,夫余又跟曹魏建立了关系。魏文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三月,夫余向魏派遣使臣,称臣纳贡。魏齐王正始年间(公元240一249年)幽州刺史毋丘俭讨高句丽时,“遣玄菟太守王顽诣夫余,夫余王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 可见,夫余与曹魏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到了西晋时期,夫余受护东夷校尉的管辖和保护。晋武帝时(公元265一290年),夫余经常派使臣到晋朝朝贡。其后,慕容鲜卑开始崛起,称雄于东北,直接威胁夫余的存亡。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慕容魔首先发兵袭破夫余,“夫余王依虑自杀,子弟走保沃沮”,此后,慕容魔经常入侵夫余,掠夫余人为奴,卖于中原地区。晋武帝对此事非常重视,他以不救夫余的罪名,罢免了护东夷校尉鲜于婴,并下诏日:“夫余王世守忠孝,为恶虏所灭,甚憨念之。若其遗类足以复国者,当为之方计,使得存立”,同时又下令,对掠卖为奴的人,以官物赎还,下令司、冀二州禁市夫余之口。 这样,夫余在晋朝的帮助下得以复国,但此时夫余已极为衰弱。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慕容毓派“世子丁隽帅慕容军、慕容惜、慕与根三将军,万七千骑袭夫余,了隽居中指授,军事皆由任烙,遂拔夫余,虏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铣以玄为镇东将军,妻以女”。 夫余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此,夫余一蹶不振。

四世纪后半期,高句丽南压百济和新罗,西占辽东郡,国力进一步强大起来。于是把进攻的矛头又指向了夫余。东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高句丽广开土王亲征夫余,据《好大王碑铭》记载,广开土王在此战中,给予夫余致命性打击,占领了王城,“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夫余国的绝大部分疆土被高句丽占领。但夫余并没有灭亡,是其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公元457年)十二月,“夫余国遣使朝贡”, 说明夫余不仅还存在,而且与北魏也确立了称臣纳贡的关系。

五世纪末,勿吉人强大起来,据《魏书·勿吉传》记:“勿吉国,其人劲悍,于东夷最强……。”说明勿吉已成为东北地区一支强大势力。

北魏初,勿吉越过张广才岭向西发展,开始进攻夫余,占领了原夫余的大片土地。北魏孝文帝时勿吉驱逐夫余,夫余王被迫“携妻擎子南逃”,于高句丽文咨明王三年(公元494年),投降了高句丽。至此,夫余国在我国东北存在七百多年后消失了。

扶余国 - 东扶余就是北扶余

扶余国最早在史书出现的地方是《史记》,在卫满朝鲜于公元前108年被灭国时就已存在。后来在解夫娄时,宰相阿兰弗(有“右辅”的意思)假借“天帝”的话而篡位,解夫娄东迁。为分辨这两个扶余,史书一般称前者为“北扶余”,东迁后的为“东扶余”。

解夫娄之迁迦叶原也,托之国相阿难弗之梦,迦叶、阿难皆是佛名,是时佛书犹未入中国,而犹云尔者,亦犹檀君之托桓雄也,是亦不足深究矣。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五四盎叶记则直接断言,夫娄率部东迁迦叶原为东夫余的传说/是后世僧徒伪撰。认为朝鲜古籍中有关东夫余的记载多不可靠,这也是现在中国学者中流行的观点,因而才将北夫余、东夫余都视为夫余的别称.

至西汉时期,被划入玄菟郡。汉武帝时期,扶余开始向汉朝进贡。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来到洛阳。

三国时代,辽东半岛被公孙氏支配。后来扶余受到鲜卑的攻击,慢慢步向衰亡。

至晋太康时,为慕容廆所破,旋即复国。

北魏被同是肃慎族系的勿吉(一说高句丽考瑞亚)所灭亡。

唐薛仁贵征高句丽,(其地)尝攻拔之。

金朝(在其地)置蒲与路。

明朝(在其地)置福余卫,皆扶余之音转也。

东夫余即西迁夫余之东的夫余,亦即以夫余前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

东夫余之名,始见于公元414 年建立的《好太王碑》,后来又见于12 和13 世纪,即宋,元时期撰成的《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但东夫余之名,不见于中国史书的记载.当和夫余的西迁有关.东晋永和二年(公元346 年)正月“初,夫余居于鹿山,为百济所侵,部落衰散,西徙近燕,而不设备”。从文献所载, 当时夫余,高句丽,百济的方位和国内外情况来看,这里所说的”为百济所侵”是错误的, 但有的认为当为”高句丽所侵之误”。这一看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公元346 年前后, 正是高句丽连遭前,后燕侵袭之时.公元342 年,前燕慕容大举进攻高句丽,丸都被毁, 宫室被烧。公元400 年,后燕进攻辽东,”拔新城,南苏二城,开境七百余里,徙五千余户而还”.公元346 年前后的高句丽,既无力,也无暇进攻夫余,同时在346 年以前,也没有高句丽进攻夫余的记载.据载,夫余西徙近燕的原因,实为前燕所侵而引起的。夫余西迁之地,即夫余后期的王城,亦即后来渤海的扶余府和辽代黄龙府之地,在今农安.夫余迁都到今农安以后,直到公元494 年,才被勿吉所逐而灭亡。

公元405 年,高句丽和前,后燕争夺辽东,玄菟两郡获胜后,在”辽东,玄菟等数十城,皆置官司以相统摄”。 高句丽占据辽东以后,乘夫余西迁后,部落衰散,而无设备之机,好太王二十年(公元410 年),大举攻占东夫余。《好太王碑》中所说攻占的东夫余即指原北夫余的东部亦即指在西迁夫余之东的夫余。

《新唐书?流鬼传》云:“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高丽(即高句丽)灭其国,遣人度(渡)那河,因居之,或日他漏河,东北流入黑水”。从”高丽灭其国”可确证是指高句丽好太王二十年(公410 年)攻占东夫余。一部分东夫余人渡那河(那河或日他漏河,指今第一松花江)居住,建立达末娄即豆莫娄国.《魏书?豆莫娄国传》云:“豆莫娄国,旧北扶余也.”《新唐书? 流鬼传》云:“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这是东夫余即北扶余,旧北扶余的可靠证明。由此可知,东夫余是他称,而北扶余则是自称。所谓旧北扶余,是因北夫余即夫余已经灭亡,故云旧北扶余或旧夫余.还有,好太王攻占东夫余以后,派遣到该地的镇守官员是”北夫余守事”.好太王任命牟头娄为”北夫余守事”。这是以东夫余即北夫余的根据之一。

《好太王碑》中所说的“军到余城,而举国骇服”。这一余城,即北扶余王城,亦即夫余 “初,居于鹿山”的夫余前期王城.这一看法的根据是:公元410 年,高句丽好太王攻占东夫余城后,高句丽又沿用,成为高句丽北部边防重镇——扶余城.到公元668年,唐派”李绩等拔高丽(即高句丽)扶余城.”在这一高句丽的扶余城条下,胡三省注云:”扶余国之故墟,故城存其名.”可证高句丽的扶余城,即”扶余国之故墟,”亦即夫余前期的王城.。夫余前期王城当在今吉林市龙潭山。

夫余在公元346 年,“西徙近燕”后,夫余一分为二,一是以夫余前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即东夫余;二是西迁到今农安,以夫余后期王城为中心的夫余。公元410年,高句丽好太王攻占的是东夫余。公元494年,勿吉攻占的是西迁到今农安一带的夫余。《好太王碑云:高旬丽始祖邹牟”出自北夫余”,而不说”出自东夫余”,因为邹牟王时,夫余即北夫余 还没有一分二,还没有东夫余之名,所以《好太王碑》云:邹牟王”出自北夫余”。《好太王碑》又云:好太王二十年(公元410年),攻占东夫余,而不是说攻占夫余或北夫余,因为好太王当时攻占的不是夫余的全部,而是夫余的一部分,即东夫余,并不包括西迁的夫余。由此可知,《好太王碑》所云:“邹牟王,出自北夫余”,公元410 年攻占的是”东夫余”;是非常确切可靠和符合历史实际的。

《三国史记》卷1 和《三国遗事》卷1,皆云高句丽始祖东明(即邹牟,朱蒙)出自东扶余.但在《三国遗事》卷1 北扶余条又云:“东明帝继北扶余而兴,立都于卒本川,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祖”.这都说明把东夫余看做北夫余的问题,二者是一个夫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东明出于东扶余也不是错误,但从东扶余出现的年代来说,还是《好太王碑》所云,邹牟”出自北夫余”的记载更符合历史实际,更为可靠

扶余国 - 古代东北的民族构成

在距今两千多年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一部分南迁与华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与沿族接近。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一个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汉族)系;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三是东北东部的肃慎族系;四是东北中部的濊貊族系。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约有3万左右。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夫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夫余为北方的古国名,亦作凫臾、扶余,是古东北亚民族秽貊别族所建,据说也是满族族源之一。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被统治阶层为另一民族三韩中的马韩人)都是来自夫余人。此外,北沃沮、东沃沮、秽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所以夫余人的性格都很温厚。

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尔罗斯草原(松原大庆南部地区)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区,秽貊族的一个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建起了个夫余王国。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民族政权国家。

魏晋之际,夫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

夫余国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南下所建,后为勿吉所灭。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立世约700年。

扶余国 - 扶余王氏的身世之谜

索离国,也称为北夷索离国,为古代东北小国,是濊貊人的北支索离族人建立的。

在古代夫余祖先神话中,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在夫余旧部称王的解慕漱。最早记载解慕漱传说的现存典籍,是高丽文人金富轼(1075一1045年编撰的《三国史记·高句骊纪》,其中记载:先是扶余王解夫娄,无子,祭山川求嗣。……后其相阿兰弗曰:“日者天降我曰:'将使吾子孙立国于此,汝其避之东海之滨,有地号曰迩叶原,土壤膏腹,宜五谷,可都也。”,阿兰弗遂劝王移都于彼国,号东扶余。其旧都有人,不知所从来,自称天帝子解慕漱来都焉。

《三国史记》是朝鲜现存的第一部古代正史,作者在追求高句丽祖先传说时涉及到了夫余王解慕漱。除此之外,高丽文人李奎极的文集《东国李相国》集中有《东明王篇》,也讲述了有关解慕漱的传说。《朝鲜实录》是朝鲜史官从1413年开始编撰的古代最大规模的史书,其中郑麟趾等编的《世宗实录》成书于1454年,该书把以前有关夫余的神话加以综合,解慕漱传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以上几部文献所记载的解慕漱传说大同小异,主要情节一致,只是《朝鲜实录·世宗实录》中解慕漱作海慕漱,“海”,当作“解”。这几部文献在记载夫余王解慕漱传说的同时,还收录了高句丽始兴之王朱蒙(又称东明)的故事。有关朱蒙的传说,可以和中国古代几部典籍的记载相印证,如《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后汉书·东夷列传》、《魏书·高句丽传》。中国和朝鲜古代典籍有关朱蒙的传说是基本一致的,保持了它的原始风貌。由此可以推断,朝鲜几部古代文献所记录的夫余王解慕漱的神话,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原生态的,传达的是古老的信息,可以作为早期夫余的祖先传说加以研究。解慕漱是在原夫余王远徙迪叶原、即今俄罗斯东部沿海州之后在夫余旧都称王。(三国史记·高句骊纪)称他“不知所从来,自称天帝子”;《朝鲜实录·世宗实录》则称:“于旧都,解慕漱为天帝子来都”。解慕漱来历不明,至于称他为天帝之子,不过是为了掩盖他的真实身份,也是对这位夫余王的神化。

《三国志·夫余传》载的是“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明显是在高句丽的北方,挹娄的西方,即吉林省中部吉林市一带,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帽儿山古墓群为证。位于半岛地区纯属猜测,无考古学依据。有大型遗址么?

即便按照《三国史记》的记载,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朱蒙部从夫余分离出来也应该早于这个时间,因为朱蒙部扩展势力需要时间。如果东夫余是从“北夫余”中分离出来的,时间上也应该早于公元前37年很多年,所以什么285年分裂一类的都是没有根据的。

好太王征夫余征的就是吉林市一带的夫余,北夫余就是东夫余。吉林市一带有高句丽遗迹,什么时候征服的?必须有个说法,夫余的地盘不经过战争怎么会到了高句丽手里?

沃沮(东沃沮)是东沃沮,夫余是夫余。夫余人干的事中国史书会记在夫余账上,不会记在沃沮账上,否则不是合格的史学家。沃沮人干的事记在夫余账上,这是中国史书不会存在的。

扶余传国世袭东明----解夫娄---解金娃---带素---曷思王---都头王----慰仇太王 ---简位居王 --- 麻余王 ----依虑王 ---依罗王 ---玄王 ---余蔚王

北魏时期辽东及朝鲜半岛

注:摘自陈年酒的新浪博客,原文名《东北民族史(笔记)——扶余国》,内容有删节。

(0)

相关推荐

  • 东北历史(9):扶余国为什么会灭亡?继承人没整明白

    公元前2世纪,扶余国建立.公元494年,扶余国正式灭亡,国祚绵延近700年.那么,扶余国为啥会灭亡呢?说到底,还是因为内斗,继承人没整明白! 扶余国 扶余国建立后,前几代君主,开始了开疆拓土. 根据资 ...

  • 夫余人建国神话浅谈

    扶余人说夫余系列 "扶余人说夫余",这里的扶余人指的是当今生活在松花江.拉林河环绕着的这片富饶土地上的人们:这里的夫余,指的是约公元前200年-公元494年我国东北第一个真正意义上 ...

  • 外东北历史之三----夫余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 ...

  • 夫余国的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人口为最多,汉族在秦朝朝以前通称为华夏族,华夏族的祖先是原始社会三皇五帝时期的部落族众.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国家并繁衍昌盛起来,散落于华夏族周边的民族 ...

  • 小国记 4 【夫余国】

    4.扶余国 扶余国,又称为夫余,夫于,是中国古代东北濊貊部族的分支.夫余的"夫"为"番","余"即为"徐",则夫余实即& ...

  • 司马迁说夫余“方两千里,户八万”,他们最后去了哪儿?

    作者:陈二虎 (扶余人复原图) 一.东北地区神秘的夫余国 夫余国,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是一个令人瞩目与惊叹的存在,几类玛雅文化,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民风质朴,'" ...

  • 【朝鲜古代君王谱】高句丽(三):东明圣太王

    高句丽(三):东明圣太王 7.东明圣太王 东明圣太王(前59年-前19年),姓高(韩语:고),名朱蒙(韩语:주몽),亦作邹牟(韩语:추모).众解.中牟.仲牟.或都慕,是传说中高句丽的开国国君. 约前3 ...

  • 市县地名溯源:夫余国与扶余县

    扶余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吉林省中北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交界处.松花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环抱县境,处在3条河流的河间地带,因而水利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也很发达. 1936年,扶余全景 扶余县历史非常悠久 ...

  • 夫余系列神话小故事

    ​中原传说上古三皇五帝,朝鲜半岛曾出檀君圣人:商周时期箕子入朝鲜,朝鲜半岛檀君回避为山神:战国末期中原大秦一统,朝鲜半岛秦人兴于辰韩:汉魏夫余国边陲耀目,朝鲜半岛史载四扶余(北扶余.东扶余.卒本扶余. ...

  • 东北历史(10):扶余国灭亡后,后裔都去哪了?融入了其它民族

    东北土著民族之一的濊貊族,建立了庞大的扶余国.但是,因为继承人问题,导致国力衰败,最后国祚绵延近700年后轰然倒塌.那么,扶余王国灭亡后,遗民都去哪了呢? 高句丽 扶余国灭国后,遗民主要奔往三处,一是 ...

  • 金灭北宋,·,为何从东北走出来的游牧民族政权所向披靡?

    网络上提到清朝的话题,稍微说点清朝的好,就有很多人出来反对.主观观念争论难有结果,但是东北走出来的游牧政权入主中原,这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从东北方向走出来的游牧民族,有两个建立了完整统一的中华王朝, ...

  • 外东北历史之四----高句骊国(下)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 ...

  • 外东北历史之四----高句骊国(上)

    作者:刘水龙 作者简历:1976年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北大光华本科毕业,获得北大最高奖学金,后来就读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进入君安证券工作,2001年自营B股交易量一度占全国近半:服务于多家中央 ...

  • 东北挖出金国夫妻合葬墓,女子身边堆满珍宝,尸检后让人不寒而栗

    女真作为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曾经建立了两个统一政权,一个是宋朝时期的金国,一个是清王朝.而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最强盛的国家,就连宋朝在军事力量上都不是金国的对手.甚至在公元1127年,北宋 ...

  • 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甘肃境内各民族政权的人才兴国

    原标题:[溯源甘肃] 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甘肃境内各民族政权的人才兴国 张掖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出土的胡俑牵马木雕 鸠摩罗什寺 王嘉画像 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砖画宴享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李清凌 在魏晋十六国北 ...

  • 这支神秘军队是第57个民族,为国尽忠600年,身份证与别人不同!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这是一个常识,就连小孩子都知道.但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国家除了这些民族之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存在.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个五十六个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叫穿青族.这支神秘军队是 ...

  • 【文学时代微刊】《特约作家》总第185期:中国北方民族史话·金国掳走徽、钦二帝|李铁(北京)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新年快乐 刚刚,天赋文学社和文友们一起道别了2018年,走进了2019年.回眸间,感恩2018,感恩遇见,感恩一路有你!一年来,文友们将自己的心愿.感想.工作和生活体会诉诸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