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中药应该怎么学?张锡纯学习神农尝百草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张锡纯医学全书》,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民国著名医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
医史文献专家余瀛鳌老先生曾说过:“20世纪上半叶,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影响能和张锡纯相比,从那以后,中医也再没出现过有类似影响的人物。”
曾经也有人对现在的中医名家做过一项调查,让他们列出十个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物和书籍,结果70%的中医名家,都在第一的位置填上了张锡纯这个名字,或是他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的确,张锡纯是中医界不可多得的一位大师,被誉为“近代医学第一人”;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也被称为“第一可法之书”。
张锡纯学中药
张锡纯在书中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对很多经方进行了独到的阐释,并对《伤寒论》一书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可见他有深厚的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功底,并对经方的运用独具特色:即用张仲景的潜方思路,但在具体的药味上,会根据病情的不同,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来进行置换。可以说,张锡纯崇仲景善经方,师古而不泥古,实乃活学活用之典范。
那么,在众人都强调要尊仲景原方的时代,为什么他敢更改经方的组成,并且颇有疗效呢?这是因为他对中药有深刻的理解!
中药之于治病,就像兵器之于打仗。谁对兵器的用途优劣更了解,谁就更会在恰当的时机使用恰当的兵器,谁就能够打胜仗。张锡纯就对中药非常熟悉,他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并且对其有着透彻的研究。书中记载的很多被我们认为现在不常用、不适用的药物用法,都被他发掘并解读了出来!
可他并不只是单纯地通过读书来了解每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用,他说:“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众所周知,从《神农本草经》始,历代很多医家都写了各种本草书,这些书中有很多论述是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可谓百家争鸣,各有发挥。那到底该遵从哪一家的药物解读和用药思路呢?
张锡纯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最好的学习研究药物的方法,就是按照老祖宗发现药物时所使用的方法——自己去尝,去体会。
神农尝百草
张锡纯是这么想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对《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记载或是一些自己不了解的药物,他往往都先以身试药;若自我尝试后仍不得真知,则虚心求助于他人之体会。比如,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于厨师;其他药物,即使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黄、花椒等,均先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
药物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张氏临证用药非常注意辨别药物的优劣真伪。他明确指出:"凡用药者,当其细心时时检察,自能稳妥建功,不至有误用药品之失。"又说:"反至生地临证,开方当以亲自检视药味,为第一要着。"所以他经常检视病家取来的药物,或亲自去药房查询,观看药物的质量好坏、药品真伪。对于市售中药,他认为务必要博咨周访,鉴其真伪,得其真而后己。所以,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会去药房考察,看看各地的药材是否一样,因为同样的药名,在不同的地方药房会给不同的药。
在本书第三辑中,就有多篇辨别药物真伪的载述。如如何辨别小茴香有毒无毒;为区别有毒蚤休与无毒蚤休,需亲自检验其形状、颜色,并少量嚼服;对石膏的使用需要亲自过目,以辨优劣真伪,"凡用石膏者,宜买其整块明亮者,自监视轧细方得";用山萸肉救脱时''必须尝其味极酸者,然后用之,方能立见奇效";强调樗白皮与桑白皮皆为根之皮,真伪难辨,医者用之,必须亲自采取。此外,对僵蚕、露蜂房等药的优劣真伪鉴别书中均有详细论述。
传统中药炮制
张锡纯用药讲究药物的生熟炮制。有的中药生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如石膏、赭石、山药、山萸肉、赤石脂、乳香、没药、鸡内金、僵蚕、水蛭、桃仁等均主张生用,并反复说明生用之理。如石膏“生用性凉,具有发表之性,退热功优,胜似金丹;若煅用服之即同鸩毒,误人性命”。赭石“生用性重坠凉镇,能降胃止血,又能生血不伤气分;若煅用既不能生血,又具开破之性,多用令人泄泻”。山药“性平,宜生用,煮之饮之,可以常服多服,益肾育神;山药不可炒用,炒用服之无效”。山萸肉“味酸性温,生用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补肝敛汗,固涩滑脱;若酒浸蒸黑用之,敛汗固滑之力顿减”。乳香、没药“其性皆微温,两药最宜生用,可以透窍以理气,化瘀以理血,两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若炒用则流通经络之力顿减”。鸡内金“性微温,能助消化,善化瘀积,必须生用,方有效验;若炒熟鸡内金而用之则无效”。水蛭“味咸,色黑气腐,善入血分,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特别是味咸为水味,色黑为水色,气腐为水气,纯系水之精华生成,故最宜生用;水蛭甚忌火炙”。张锡纯总结说:"如此者实难枚举,此所以愚于药品多善用生,以存其本性也。
马钱子
有的中药则需要根据治病用药的要求,按不同的药性,对药材进行特殊的加工炮制;加而加工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少数有毒药物的合理炮制,更是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他认为"药有非制过不可服者,若半夏、附子、杏仁诸有毒之药皆是也"。这些有毒之药物必须加工炮制至无毒,方可入药,否则后患无穷。并对前人的药物加工炮制提出异议,亲自制定了一些药物的加工炮制方法。如指出"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能治胃气厥逆,吐血、衄血。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愚因药房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秋季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1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
再如马钱子有大毒,必须加工炮制至无毒,方可入药用之,但前人所载述炮制马钱子的方法,不尽完善,或毒未去净,或炮制太过,皆不适宜,影响疗效,或致中毒,故张锡纯自拟炮制马钱子的方法,"将马钱子先去净毛,水煮两三沸即捞出,用刀将外皮皆刮净,浸热汤中,旦暮各换汤1次,浸足三昼夜,取出。再用香油煎至纯黑色,掰开视其中心微有黄意,火候即到。将马钱子捞出,用温水洗数次.将油洗净,再用砂土,同入锅内炒之。土有油气,换土再炒,以油气尽净为度。
再者,张锡纯非常重视药物的煎服方法,认为"凡汤剂,药汁不司煎少,少则药汁仍多半含于渣中",''凡用重剂之处,必煎汁数杯,分数次服下","古之医者,药饵必须以手修制,即煎汤液,亦必亲自监视"。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整套药物煎服方法。如大黄、肉桂气味俱厚,轧细末服用,不宜入煎剂;知母易沸,应后入,敞开药罐,略煎数沸即成;白茅根煎至沉水底汤即成,不可过煎;甘遂宜末服,入煎剂服之必吐。在临床遇到急症、危症、重症病人,诊病处方取药后都亲自监视煎药。如寒温病证,采用煎大剂,分次服法;厥逆虚脱病证,采用急煎灌服法;顽固呕吐不止,采用煎汤徐徐温服法;大便秘结,采用浓煎顿服法。另外,张氏根据不同病证,不同药物,创制了多种煎服方法,如选用镇风汤治疗小,惊风时,应采用铁锈水煎药,以便增加重镇定惊的作用;选用馏水石膏饮治疗胸中烦闷时,应采用好醋煎药。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经验之谈。
由此可见,张锡纯讲究用药的方方面面,目的则只有一个——提高临床疗效。
除了对药物如此这般的切身体会,还有一个特点可以从张锡纯早年的医案中发现:他早年行医时,治病总是单味药多。长此以往,每味药的药性如何,寒热温凉的程度,是升是降,走什么经络等等,他都十分清楚,就能在治病时精确地用药。所以从他的医案中我们能看到,即使面对疑难杂症,他也往往是几味药,有时甚至一味药就解决问题了,这是高手!
后来,沈阳同善堂成立了中西医学校,就聘请张锡纯讲授药物本草,用的教材就是《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本书,听课的学生们莫不受益匪浅。
综观书中各味药解,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同时他对许多药物的临床应用又有独特见解,特别是他反复尝试总结,指出山药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赭石为救癫扶危之大药,黄芪补气升气又善利小便,山萸肉救脱为第一要药,鸡内金善通经闭,白矾化痰热,肉桂善平肝,赭石通肠结,三七善化瘀血消疮肿,水蛭散症瘕,蜈蚣善搜风治肝风萌动,硫黄治虚寒下利,举不胜举。这些药物的使用经验总结独到,均发古人所未发,对于我们当今临床遣方用药,极具指导性和实用性。
那么,张锡纯是如何做到对每味药都了然于心的?他是怎么将《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论述运用于临床的?他会怎样拿单味药来治病呢?本书第三辑《张锡纯医案讲习录》中的用药精粹部分,近10万言专门论述单味药,这一切都有答案。
扫描二维码购买
学
学苑,张锡纯医学全书
苑
扫描二维码
加入学苑中医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