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浪潮》扑面而来的时候,一切抵抗都是徒劳的

有的电影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娱乐产品,大家捧着爆米花,嘻嘻哈哈的看完,博得一乐的同时剧院票房丰收。第二天醒来该搬砖的继续搬砖,该吐槽的接着吐槽。

有的电影除了情节曲折,技术出众,演技精湛,场面宏大之外,还能带给你更多的思考,诸如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对于世间真理和人生梦想的追求,日后还会时不时的想起,回味一番。

还有的电影,是你看完不敢想但是又忍不住继续想下去,这些电影往往会触及了你灵魂之中最难忘的伤痛,又或者是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历史,或者充满了对于未来世界的绝望。

比如这部《浪潮 Die Welle》,就是属于第三种,观看的时候已经深受刺激,看完继续展开联想的时候更加不寒而栗。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影片剧本来自于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于1981年发表的小说《浪潮》改编而来。而且该小说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于是进行了一场实验,他利用五天的时间向班级里的学生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这项试验在发生后引起了混乱和严重后果,并且成为了该片的创作素材。

导演兼编剧丹尼斯·甘塞尔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对原著小说作了改编。然而,影片剧本的结局与真实历史事件不一样。丹尼斯·甘塞尔改动结局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德国电影人,有责任感去警醒观众如果把法西斯主义视为儿戏,那么后果会不堪设想。

每每想到这是一部由一名德国导演掌镜的反法西斯电影,总是会让人觉得意义与众不同。

影片故事发生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显然,出生在战后,自幼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们早已把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丢在了脑后,纷纷对于老师的设想嗤之以鼻,认为他在危言耸听,纯属天方夜谭。

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并且引导学生们规定了组织的规则:

---设立统一的口号;

---一致的打招呼方式;

---穿同款的服装。

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他们成功的对抗了校园霸凌,让他们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在校园内部的高度扩散,让他们明白了组织的效率,以及最重要的,懵懂之间的年轻人对于自己身份的重新认识,似乎进入了另外一个全新的空间。

他们不再是爸爸妈妈眼中少不更事的小朋友,也不再是本应该一心求学的在校学生,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一个世纪以前曾经笼罩在整个欧洲上空的幽灵---纳粹。激情高涨的口号,整齐划一的动作,以及简单统一的服装,坐在屏幕对面的我们仿佛马上就要看到希特勒的鬼魂正在缓慢的从慕尼黑啤酒馆的废墟下面爬出来。

整个事件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预先设想,就连始作俑者的老师也不例外。快速扩张的浪潮组织如同具备了自我繁殖能力一样,不断的快速复制,不断的向四周膨胀,与此同时,这个组织开始展现出它最初面目的另外一面,极强的攻击性,对于凡是不肯接受组织观念,不愿意向它宣誓效忠的异类,浪潮已经露出了面目狰狞的獠牙。

最终,矛盾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彻底激化,整个学校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一场自发的学生暴动似乎近在眼前。历史老师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他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

然而为时已晚,一名狂热的学生因“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这样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悲剧结尾应该是导演故意为之,除了烘托影片本身的张力,还引出了导演的欲言又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魔力?使得一个原本与其他学校都没有什么不同的中学变成了一个微型的纳粹速成班,没有原则的集体主义、泯灭个性、消除差异的制服,对异己的隔离与言论自由的取消等等,以及最令人感到恐怖的---个体被集体所异化。

影片中的所有人陷入到了无尽的迷茫和失落中,而影片外的我们,同样心情复杂,诸多感受一时间涌上心头,难以言说。

《浪潮》中的的色彩运用别具特色:多彩对应民主,单色对应独裁。影片通过这种形象化的色彩语言表达了抽象理性的政治概念,逼真地传达了对政治话语的情感态度。不仅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同时传达出导演鲜明的政治立场。

影片上映以后,获得了各方的高度评价。在德国上映首周获得单周票房冠军,影片上映6天票房达到1.2亿欧元。比票房数字更轰动的是社会各界的反映,人们把这部电影比作是一曲极权主义的葬歌,尤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极右思想泛滥,民粹主义盛行,极端主义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灰复燃的今天。

魅力与恐惧并存,由始至终,“浪潮”的能量冲撞一直没有停歇。---《好莱坞报道》James Greenberg

这部影片提醒观众法西斯主义能够根植于任何社会环境,各方面都完成得很出色。---《图文电视》Victor Olliver

一个极好的尝试,充满说服力,出现好莱坞翻拍版也是为期不远。---《帝国》杂志Rosamund Witcher

OK, 现在电影看完了,影评也写完了,我们该做些什么?

“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作家伏契克(JuliusFucik 1903~1943)在他的著名作品《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中的结尾语。我觉得用在本文结尾非常合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