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5篇

第一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儒——孔子 孟子

法——韩非 慎到 道——老子 庄子

墨——墨翟

兵——孙武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 代表作:《五经》,其言论被其弟子编为《论语》;子《孟子》;荀子《荀子》。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子 代表作《韩非子》。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 《道德经》、庄子《庄子》。

墨家:墨翟 《墨子》

兵家:孙武《孙子兵法》、孙膑《孙膑兵法》。

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至圣:孔子

亚圣:孟子

诗圣:杜甫

书圣:王羲之

画圣:吴道子

青莲居士:李白

柳泉居士:蒲松龄

香山居士: 白居易

易安居士: 李清照

六一居士:欧阳修

孟1

杜甫,字子美

柳宗元,字子厚

孟子,名轲,字子舆

王勃,字子安

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王献之,字子敬

唐宋8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生於长安,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

2 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 集》。苏轼(1037-1101),字子胆,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世称苏东坡。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号栾城,晚号颖滨遗老,四川眉山人。他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宋徽宗继位,他遇赦北归,寓居颖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过了十二年闲适而孤独的生活。政和二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中国散文史上著名的“唐代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表达清晰、熔事和议论於一炉的独特散文文体。

曾巩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后,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的学术和文章,生前已传誉遐迩,身后更盛名不衰。曾巩散文作品甚丰,尤长於议论和记。他的议论文立论精策,不枝不蔓,纡徐曲折,从容敦厚;记文则思玫明晰,俯仰尽意,精练生动,耐人寻味。

旧时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谱》,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

3 品类繁多,历代都有著名的制品和艺人。如安徽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的宣纸,歙县(原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原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原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原歙州府)的歙砚.

国画四君子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4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5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第二篇: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第三篇: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一、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观察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和图形,建立中心对称的概念。

(2)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能画出与已知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4)能找出线段、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能判断某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

(5)让学生初步了解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精神。能设计简单的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中心对称图形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2)教学难点: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两个概念的区别,正确识别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以及这些内容所渗透的变换思想。

(3)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的理解,以及它们的具体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概念不做深刻的理解,头脑中有一点印象就认为自己学会了,而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其根源就在于对其概念与性质的真正理解上。在授课时一定要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让学生观察并自主画出中心对称图形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节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对比法、观察法、讲练结合法。 (1)运用多媒体把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制作成可以旋转180度的动态演示。通过这些演示,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学会用运动的观点观察事物。

(2)对比法的使用是为了把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等概念区分开来。把两个概念的不同点一一对比,既可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又加强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对“对称”这一概念有了全面、完整的认识。

(3)观察法始终贯穿整堂课,演示需要学生细心的观察,同时理解概念后要学会应用和练习,这两种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必备,要有意识的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考:

1.以魔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扑克牌魔术的演示引出研究课题,激发学生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分析扑克牌牌面、独立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得到答案:只有一张扑克牌图案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一样,其余扑克牌颠倒后和原来牌面不一样。本环节是在扑克魔术揭密问题的具体背景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进一步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发展空间观念,突出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性。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发现思维的火花。

2.用课件展示几组中心对称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既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发现了有几组图片也是对称图片(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怎样才能重合?最后利用投影演示每组图形中的一个可绕某一点旋转180o后能与另一个重合(用动画的形式,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对事物的接受),引出课题。

(二).知识讲解,及时比较:

1.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得出中心对称的定义

2.学习中心对称的性质:再次观察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旋转演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关系和各个对称点之间的关系,总结得出性质。

3.运用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图形(参照多媒体演示) 1)已知点A和点O,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

2)已知线段AB和点O,画出线段AB关于点O的对称线段A′B′; 3)已知△ABC和点O,画△A′B′C′,使它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学生讨论:集体总结做法,既复习了定理,又运用定理使学生理解了做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图形这样的类型题的画图步骤,不必生搬硬套。 老师指出:画成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是把问题转化为会画特殊的点的对称。 (如线段的端点、多边形的顶点、圆的圆心等) 4.中心对称图形

(1)通过多面体展示一些中心对称图形,指出一个图形自身饶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够和原来的图形重合,引出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的概念

(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比较:

(3)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与这张扑克牌一样,旋转180O后和原来一样?学生举例: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飞机的双叶螺旋桨等。

(三)综合运用,形成能力:

例1.展示书上99页的图形,指出那些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中心和对称轴。(集体讨论后提学生回答,再参看课件演示)

例2.处理书上99页的例题:

讨论说明一个图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方法(关键是先分析确定对称中心,在说明一些特殊点关于这一点对称)

(四)小结

(1)什么是中心对称?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 (2)中心对称的性质定理。

(3)怎样画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图形

五、教案点评: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怎样获取知识。在展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教师进行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协作学习,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给每一个学生注入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会被精美的动画图片所吸引,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在本节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主要在于下面几点理由:(1)采取从学生最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对相关具体问题情境的探索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扑克魔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获得的答案将是丰富的。在最后交流归纳时,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是有贡献的,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这也是对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发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可行。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学生掌握了这种变换思想,就会用动的观点研究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处理问题更加灵活,同时它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做了充分准备,所以虽然中心对称所占章节不多,但是对于初中几何的教学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本节内容,困难有两点:一是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学生学习静态图形已成习惯,对运动变化不适应;二是轴对称的干扰。由于学习了轴对称,学生对“对称”概念形成定势,只承认轴对称为“对称”,不习惯中心对称。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把它和以前学的轴对称进行比较,这样不但使“对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变的全面、完整,而且又突现出这两个概念各自的特点。

第四篇:茶的别称和雅称

茶的别称

茶 的 别 称

茶叶的别称和雅称过百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 荼---出自【诗经】 注:念tu,(音“涂”) 2. 槚---出自【尔雅】 注:念jia,(音“贾”)

3. 荈---出自【尔雅】 注:念chuan,(音“串”) 4. 蔎---出自【尔雅】 注:念she,(音“设”) 5. 茗---出自【尔雅】 注:念ming,(音“名”)

6. 斗---出自宋代黄儒《品茶要录》: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指制茶工业。有些地方,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又曰一火;次日二火。因称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 7. 诧; 8. 选; 9. 姹; 10. 瓜芦; 11 .过罗; 12. 物罗; 13. 葭荼; 14. 玉乳; 15. 叶嘉; 16. 选游;

17. 苦荼---出自【尔雅】

18. 苦梌---出自【唐本草】 注:梌的余字有艹,念tu,该字打不出来。 19. 腊茶---出自【圣济总录】 20. 芽茶---出自【简便单方】 21. 茶芽---出自【本草别说】 22. 细茶---出自【万氏家抄方】 23. 葭茶---茶的古时名称。 24. 酪奴---出自【纲目】

茶的别称

25. 芳芽---出自元代徐世隆诗:兔毫盏净啜芳芽

26. 香茗---出自白居易《晚起》诗: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27. 先春---出自宋朝沈遘诗:建溪石上摘先春,万里封包数数珍。茶的异名。 28. 茗雪---出自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指呈青白色的茶。

29. 雀舌----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另有沈括诗:尝茶篇:谁把嫩香名雀舌。

30. 皋芦---出自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十分煎皋卢,半榼挽醽醁(ling lu)。另有唐.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茶鼎》:曾过頳石下,又住清溪口。且共荐皐卢,何劳倾斗酒。《广州记》上说: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31. 清友---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為茶也。

32. 嘉木---出自【茶经】第一章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着,伐而掇之...... 33. 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时给事中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为镐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另有《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34. 森伯---出自宋代陶榖《清异录》: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者,谁能目之...... 35. 春风---宋.黄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陆游《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36. 茗柯----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简文云:刘尹(刘惔)茗柯有实理。注曰:谓如茗之枝柯虽小,中又实理,非外博而中虚也。茗柯后泛指茶。 37. 甘露----出自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38. 渲老----出自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中原市语篇(中原方言):茶曰渲老。 39. 片甲----出自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皆散茶之最上也。是古代茶名,产自蜀州的散茶。茶嫩而薄的芽叶制成,品质上乘,成茶因薄嫩芽相抱如片甲而得名。

40. 芽以----出自清代陆廷灿《续茶经》:百夷语篇:茶曰芽。以粗茶曰芽以结,细茶曰芽以完。 注:百夷指少数民族

41. 葭萌----出自明代杨慎《郡国外夷考》:《汉志》篇: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42. 麦颗----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古代蒸青散茶名,产自今四川一带,为嫩芽所制。因其细嫩纤小形似麦颗而得名。又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蜀州其横源雀舌,鸟嘴、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其芽似之也。皆散茶之上也。另宋代赵佶《大观茶论》: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

43. 茶生----指茶的鲜叶。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棵,谓之河南。其土沃面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每晨茶枯涉珠江以鬻与城,是曰河南茶。好是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曰茶生。注:茶生--- 广东方言。

44. 小草----出自宋代张祁《答人觅茶》诗: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赖有家山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是对茶叶喻称。

茶的别称

45. 阳芽----出自宋周必大《茶》诗: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是对茶叶的喻称。

46. 鸟嘴----出自唐代郑谷《峡中尝茶》诗: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茶的喻称。因嫩茶头状如鸟嘴,故称。现在的雀舌茶也有此意。

47. 碧霞----出自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是对茶的形容。

48. 绿乳----出自唐代贯休《书仉氏屋壁》诗:茶烹绿乳花映帘,撑沙苦水银纤纤。因绿茶泡出的水为绿色,故称。

49. 云华----出自唐代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诗:深夜数甌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也是茶的代称,是指高山多云雾,其所产的茶优故称。

50. 云腴----出自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一诗: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诗中的云腴即茶的名称。多指好茶产于高山云雾处,故称。

51. 仙芽----出自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仙芽是对茶的美称。

52. 玉芽----泛指上等的芽茶为玉芽。普洱茶、绿茶的某些茶名现有在用。 53. 玉爪----出自宋杨万里诗: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是对茶叶的美称,指嫩芽泡开后状如爪尖。

54. 乳茗----出自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是指刚冒出幼芽的茶。

55. 楛茶----出自清.陆廷灿《续茶经》焦氏说:楛茶曰玉茸。

56. 瓯蚁----出自晋.王浮《神异记》: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甌蚁之餘,不(必)相遗也。也指茶瓯上浮的茶沫,后指茶。

57. 茶茗----出自 唐. 陆羽 《茶经》:昙济道人 设茶茗,子尚 谓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58. 金芽----出自明.韩铣《后山茶诗》称上虞茶:金芽带露摘来新。

59. 雪芽----出自陆游艺机《东丁院汲泉煮茶》诗:雪芽近于峨嵋得。古代称日铸茶为雪芽,相传日铸岭资寿寺旁有茶树十数株,其芽长至二三寸,绒毛纤白,故名。 60. 灵芽----出自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建茶》:逗晓灵芽发翠茎。 61. 灵味----出自韦应物《喜园中茶生》: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62. 灵物----出自顾况《茶赋》:皇天既孕此灵物兮。

63. 灵草----出自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尝茶诗篇:谁把嫩香名雀舌?定知北客示曾尝。不知灵草天然异,一夜风吹一寸长。

64. 香叶----出自元稹《一言至七言诗》:茶,香叶、嫩芽。

65. 瑞草----出自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日铸雪芽,龙山瑞草。古代也指绍兴卧龙山的茶为龙山瑞草。

66. 兰雪----出自张岱《露兄》文:茗战争来兰雪。他另有《兰雪茶》一文说绍兴名茶,兰者,因茶若兰;雪者,因滚汤冲之,其绒毛状如雪涛,故名兰雪。

67. 玉食----出自陆游《喜得建茶》一诗:玉食何由到草莱。另指古代进贡给皇帝的名茶叫玉食。

68. 玉华----出自陆游《试茶》一诗:苍爪初惊鹰脱韝,得汤已见玉花浮。睡魔何止避三舍,欢伯直知输一筹。

69. 麦粒----出自曾巩《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茶的别称

70. 松风----出自金.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纸窗儿明,僧房儿雅,一椀松风啜罢,两箇倾心地便説知心话。” 凌景埏 校注:“松风,指茶。” 71. 不夜侯---出自【博物志】 72. 涤烦子---出自【唐国史补】 73. 消毒臣---出自【中朝故事】 74. 清风使---出自【清异录】 75. 余甘氏---出自【纬文琐语】

76. 嘉木英----出自秦观《咏茶》:茶实嘉木英,其香在天育。 77. 时辰草----出自《茶本时辰草,客为座上宾》。

78. 瑞草魁---出自唐代杜牧诗《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这是唐人对茶的称呼,魁指的是第一的意思。

79. 琼蕊浆----出自唐代.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80. 玉川子----出自杨万里诗《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何曾梦到龙游窠,何曾梦吃龙芽茶。故人分送玉川子,春风来自玉皇家。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与陆羽号竟陵子一样,被人称为茶的别名,其出自《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该诗亦称七碗茶诗。

81. 紫琳腴----出自宋黄庭坚《子瞻以子夏丘明见戏聊复戏答》诗:喜公新赐紫琳腴,上清虚皇对久如。另有陈仁锡《潜榷类书》:紫琳腴、云腴,皆茶名也。茗花白色,冬开似梅,亦清香。原注:冒巢民《岕茶汇钞》云:茶花味浊无香,香凝叶内。二说不同,岂岕与他茶独异欤。

82. 橄榄仙----出自陶谷《清异录·茗荈》中说: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指橄榄吃后回甘悠长,而茶有此味,故称。

83. 十八草----最早是茶的别名,尔后武夷岩茶有此名。

84. 凌霄芽----出自元代杨维桢《煮茶梦记》:铁龙道人卧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窗,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隐隐于梅花间,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85. 苦口师----出自宋代陶榖《清异录》:皮光业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筵具殊丰,簪绂丛集。才至,未顾尊罍,呼茶甚急。径见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众噱曰:此师固清高,难以疗饥也。皮光业,五代人也,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

86. 水豹囊----出自宋代陶榖《清异录》卷四《茗蕣》: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茶为水豹囊。

87. 清人树----出自宋代陶榖《清异录》:伪闽甘露堂前两侏茶,郁茂婆娑,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嫱戏采摘新芽,堂中设倾筐会。

88. 冷面草----出自宋代陶榖《清异录》:符昭远不喜茶,尝为御史,同列会茶,叹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饭余嚼佛眼芎,以甘菊汤送之,亦可爽神。

89. 离乡草----清道光末年,粤商在荆莞一带大量收购红茶外销,因此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所制均采嫩叶在暴日中揉捻,不用火烧,雨天用炭烘干。茶商以风柳木做箱,外封加印,提上嘉名。同治《崇阳县志》:茶出出则香,俗呼离乡草。 90. 草中英----出自五代郑遨《茶诗》:嫩芽香且灵,吴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茶的别称

91.酪苍头----出自宋代杨伯岩《臆乘.茶名》:主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

注:苍头,古代私家所属奴隶。 92. 老婆茶----古时浙江茶叶俗名。流传于宁波一带,指立夏节采制的茶。清光绪《鄞县志·岁时》:清明后,近山妇女结伴采茶,以谷雨前所采曰雨茶,以立夏节所采曰老婆茶。

93 . 晚甘侯---是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文字记载见于唐朝元年(806年--820年),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贵人的信札里有写到。现武夷山石刻就有晚甘侯。 94.玉川先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

95.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 关于普洱茶冲泡,保存等知识,请加南茗佳人高级评茶员微号:6480348(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此外还有:漏影春、芽以结、芽以完、腊扒、渲老、香乳、花乳、苍龙璧、苍璧、片田、蝉翼、甘草、茗饮、隽永、鸡苏佛、粉枪、嫩芽、雀舌露、鸟喙长、枪旗耸、嫩茎茂、鹰爪、苍鹰爪等等,这些名称中有些是茶的工艺和某一茶叶名称,这需要相关的资料和史证。

第五篇:活动名称:语言:我是小老师

活动名称:语言:我是小老师 活动目标:

1、尝试当老师的乐趣。(重点)

2、能清楚、大胆地进行口语表达。(难点) 活动准备:

小鸟、鱼儿等相关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1、以“当小老师”的话题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 、请出小老师,请小老师自我介绍。

3 、讨论:小老师都会干什么? 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本领,能大胆、清楚地进行口语表达。

4 、小老师朗诵儿歌,请小朋友欣赏。

我们爱老师 小鸟爱蓝天, 鱼儿爱江河;蚯蚓爱泥土, 蜜蜂爱鲜花;我们爱老师, 献上花一朵。

5、小老师教幼儿朗诵诗歌。

激发幼儿根据儿歌内容创编表演动作。

6 分组游戏。给幼儿分组,每5人一组.玩 “扮演小老师”的游戏。请小老师把自己会的歌曲或者儿歌、谜语等,教给其他小朋友。

活动延伸:利用不同形式体验当老师的快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