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作家‖【也说鸡蛋】◆刘爱新

作者简介

刘爱新,男,高级教师,冠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齐鲁文学》签约作家。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青年作家报》《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刊》《齐鲁文学》《聊城大学报》等媒体平台上。

 也说鸡蛋】

鸡蛋是现在餐桌上既常见又不可或缺的一种食物。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鸡蛋的做法也很多,无论是蒸、煮、炒、炸,都不失为一道令人唇齿留香的美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鸡蛋还是让许多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珍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老百姓被死死地束缚在土地上,不允许个体经商、外出打工等,造成人民生活极度贫困。那时虽然几乎家家户户都喂着几只鸡,但生下来的蛋一般不舍得吃,除非家里来了尊贵客人或者有人生病时,才会适当“利用”一下。那时因为老百姓手里没有多少钱,鸡蛋还成了“万能货币”,可以用它去供销社交换一些日常用品如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由此可见鸡蛋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了。

记忆中有两次与鸡蛋有关的难忘经历。

一次是在我大约七八岁的时候,我去大姨家做客。大姨见到我很高兴,连忙把珍藏的鸡蛋做给我吃。可是她不知道我不吃辣,为了增加口感,在炒鸡蛋时放了点辣椒。望着这香气四溢的美食,我虽然恨不得一口就把半碗炒鸡蛋吞进肚里,可实在抵挡不住“辣”的厉害,吃了没几口就吃不下去了。大姨很奇怪,问我咋不吃了,我告诉她原因。她遗憾地说:“本来想给你做点好吃的,谁知道你不能吃辣的呢?既然你不吃,就让你表妹吃了吧。”其实我早就注意到表妹那垂涎欲滴的样子,但没有大姨的命令,她也只能偷偷往肚子里咽口水。当听说允许她吃这份炒鸡蛋时,她喜出望外,风卷残云般几分钟时间就吃了个一干二净。

一次是我们去县城考高中时,老师为了照顾我们,也要去“陪考”。中午考试间隙,当我和几个同学在街上闲逛时,正好遇到几个老师在路边摊点吃饭,他们吃的是鸡蛋荷包(一种用鸡蛋做的油炸面食)。看着老师手里拿着的鸡蛋荷包,金灿灿的蛋黄,白嫩嫩的蛋清……吃起来那个香!看着看着,我的馋虫不由得被勾出来了,心想:自己啥时候也能尝尝鸡蛋荷包的味道呢?不过那时我们手里只有家长给的几毛钱,勉强能买点馒头、烧饼吃,鸡蛋荷包是买不起的。直到如今,那个场景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鸡蛋再不是稀罕物,不过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仍然不改对鸡蛋的偏爱。现在过年过节串门时,虽说礼品、营养品五花八门,如果不带几斤鸡蛋,总会让人觉得有“美中不足”之感。曾经见过一个邻居大娘对人“抱怨”说:“看这些亲戚朋友,只知道给我送些牛奶、饮料的,钱不少花,哪有给我几斤鸡蛋实惠呀!”

“老板,三根油条,一碗豆沫,再加个鸡蛋!”

又一天的早餐开始了!

《齐鲁文学》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