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兵 || 金朝——文湖注定消亡的时代
金朝——文湖注定消亡的时代
生活在汾阳,但凡爱好文史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古汾州八景。此文要讲的是其中一景“文湖渔唱”那片水域。文湖是最先消亡的景致。透过县志对金朝大定年间围湖造田的简略记载,本文初步探究一下那个时期社会状况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文湖位汾阳城东四里。文湖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宋代称西河泺,金代称文湖泺。其水源来自原公水、禹门河西山诸泉以及附近多条季节性洪水河,因此处地势低凹,日久自然汇聚成湖。
先就《金史-地理志》解读,汾州的行政区域金因宋制。金朝于天会四年(1126年)占领山西全境,天会六年(1128年)将全国的十三道改为十五路。汾州(治所在西河)为河东北路,当时辖五县二镇(西河、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灵石县、郭栅镇、洪山镇)。进一步圈定金朝在汾州的有效统治为天会四年(1126年)至贞祐四年(1217年)共91年时间。
金朝攻占山西时,由于残酷的杀戮、掠夺,造成山西辖区内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农业凋敝。其时社会惨状于北宋末庄绰著作《鸡肋篇》中卷记载:“……而自靖康丙午岁,金人之乱,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另见阎凤梧(《全辽金文》《汾州葬枯骨碑》在平遥2002版~1296页),天会四年(1126年),金军攻破汾州时的记载:“本县顷自丙午岁二十一日破城时,有援兵五千人,遗民数百户,内外生灵,约计十万。或长驱不返,或迎敌而殂;威临而坠井坠河者有之,势协而自缢者有之;士民共戮,善恶同诛;有千里离乡者,有一门尽殆者,尸盈都邑,血满道途,触渎天地,暴露星霜。日往月来,股分肉尽,亲知莫辨,男女无分,白骨相错,孰可忍耶?"当时汾州城邑萧然,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当生态体系、农业体系一但被打破,短时间很难恢复。自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绍兴议和"之后,宋金休战。金朝对山西的统治已经巩固,后经移民,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山西人口发展又进入黄金期。山西人口从北宋后期位居全国第十二位升至第八位,人口密度由北宋后期第十一位升至第六位。金泰和七年统计(1207年),汾州五县二镇当时恢复至87227户(《大金国史校正》1986~173)。
确定了汾州在金朝人口数量。其次,在汾州固有行政区域内研究一下支撑人口繁衍的土地与粮食问题,也就是围湖造田的诱因。现在汾阳市的耕地面积约七十六万亩左右。由于汾阳独特的半丘陵半平川地势,所以在金朝时耕地面积绝不会超过七十万亩(文湖造田连渠道,保守估算超两万余亩)。据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1937版~155页碑对山西土地状况描述言:"久被抚宁,人稠地窄,寸土悉垦,则物力多,税赋重。"另见《金史-食货志》记载:①"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八月,尚书省上奏指出:河东地狭,稍凶荒则流亡相继,窃谓河南地广人稀,若令招集移民,量给闲田,则河东饥民减少,河南且无旷地矣"。②“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十月,金朝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县官任内有能兴水利田及百顷以上者,升本等首注除。谋克所管屯田,能增三十顷以上,赏银绢二十两匹,其租税止从陆田"。
但是女真贵族仍通过各种手段掠夺民田。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三月在上谕中曾批:“又闻山西田亦多为权要所占,有一家一口至三十顷者,以致小民无田可耕,徙居阴山之恶地者,何以自存”。另一方面金朝佛教盛行,寺院占地不容小觑。根据《山西通志》、《金文最》、《金史》统计,金代汾州五县共有寺院560座。据《汾州平遥慈相寺修造记》载,平遥以东冀郭村慈相寺,在寺东南麓山深处有田数百亩,经营耕作十分不便,住持在山中建房数十间,雇人耕种,可见一斑。金朝后期,由于政局不稳,战乱频繁,流民增多,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政府开始令一些寺院帮助赈灾。综合以上所述,足见当时土地兼并严重,流民无田可种之苦状。更可见金朝政府迫于两线作战,财政紧张,重视、奖励兴修水利与垦荒。
大体上摸清了耕地数量,再研究一下金朝的自然灾害与农业状况。在金朝统治汾州其间,山西境内共发生地震五次,分别是正隆五年(1160年)、泰和五年(1205年)、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大安元年(1209年)、大安二年(1210年)。旱灾四次,分别是大定十二年(1172年)、大定十七年(1177年)、大定十八年(1178年)、至宁元年(1213年)。从存于绵山的金大定十一年五月(1171年)《汾阳军太守谢雨祭文碑》祭文文字便会得到这一时期旱灾的佐证。蝗灾三次,分别是正隆二年(1157年)、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定十七年(1177年)。由此可以看出,天灾频发,必然引起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最严重时(1213年)金朝政府甚至被迫免去河东地区全部租税。另外,再看一下河南,自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明昌五年(1194年)起,黄河三次决口改道,夺淮入海,泛滥成灾,下游沦为泽国、大批农民死于水患或逃亡,中原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金朝的赋税收入急剧减少,与此同时,北边的鞑靼和蒙古不断起兵抗金,南边宋朝也不断发动对金的战争,对外作战的军费却与日俱增,而皇室依然追求奢华,致使财政入不敷出,为此,金朝政府大量发行交钞(纸币),又造成社会经济紊乱,国力开始转衰。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文湖北魏时阔十五里,长三十里,至金大定年间阔八里,长十五里。围湖造田后得耕地约两万余亩。由于文湖地势低凹,富含盐碱,所以后来此地村子仍叫碱场(建昌)。纵然筑得耕地,但当时肯定没收到多大效益(直至三百年后明万历四年(1576年)官府凿渠增堰,围湖造田始成)。何况老话说水走故道,遇洪涝依然泽国一片。
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金朝虽凭五省之财力、物力应对南宋、蒙古两线长期的消耗战,但并不具有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国家财政时时捉襟见肘,注定是一个短命王朝。特别是金后期与蒙古在山西狭长地带(包括汾州在内)进行残酷的拉锯式争夺战近二十年,使汾阳这座繁荣的古城在九十多间两度陷入灭顶之灾(金灭宋、蒙灭金),历史悄然逝去近八百年了,站在文峰塔下,面对如今的文湖和当年围湖造出来的这片土地,说些什么呢,读者自己感悟吧!
张红兵,汾阳市人,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竹韵汉诗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汾阳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作品发表于诸多文艺微刊、诗词纸刊。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精彩回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