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 惊蛰:几树桃花一色红,野人篱落见春风
惊蛰时节,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惊蛰到,一起迎接春天。
朗诵丨敬一丹 配乐丨巫娜 - 茶花乐谷
惊 蛰
作者丨宋英杰 节选自《二十四节气志》
3月5日或6日为惊蛰节气, 万物以荣,到了'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时节,越来越多的地方迎来'可耕之候'。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
自汉代开始,古人对于立春的物候描述就有 '蛰虫始振',振者,动也。蛰虫此时似乎已在半梦半醒之间,开始抖一抖、扭一扭了。'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这个时节,蛰虫已经蠢蠢欲动,只是'动而未出'。而之所以开始'苏动',其缘由是'因气至',是渐渐温暖的气息。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有雷声呢?恰恰是春分。春分的第二候是'雷乃发声'。也就是说,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雷声一般出现在3月末甚至更晚。惊蛰,万物复苏,'桃始华,仓庚(黄鹂)鸣',确是有色有声的时节,但在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区域,初雷往往在一个月之后。待雷声出现的时候,万物不是惊醒,或许是惊吓吧。
'惊蛰始雷',只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吻合。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是在姹紫嫣红的谷雨时节迎来初雷。如果4月底才被春雷叫醒,那该是多嗜睡的动物啊!
按照《夏小正》的解释,启蛰,言始发蛰也。无论是启、是发,都是一个温和的渐变过程,后来的'惊',体现的是瞬间的突变。也许正是这个'惊'字,启发了关于雷声终结蛰伏的演绎和解读。实际上,雷的'闹钟'功能,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一样,都是人们丰富的联想吧。真正唤醒冬眠动物的,不是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度。温暖比雷霆更有力量。
这时节,暖日融天,和风扇物。杏压园林之香气,柳笼门巷之晴烟。
美则美矣,但繁忙的春耕就要陆续开始了。谚语说:'春风摆柳,媳妇变丑。'为什么春天来了,媳妇会变丑呢?因为春天的耕种开始了,媳妇在田地里忙活,无暇梳洗打扮,感觉变丑了。这哪里是变丑?明明是一种劳作之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