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记忆中药“药性”的方法

踏雪无痕,韩愈后裔

21:54

快速记忆中药“药性”的方法
导读:中药性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的问题很纷繁庞杂,难于理解和记忆,此文便为我们详细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一些普适性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属性问题。特此推送,以飨读者。
1
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本草纲目》指出:“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根据这些论述,再结合阳主升浮,阴主沉降的理论,可知凡性属温热,味属辛甘淡者,则有升浮的趋向;而性寒凉,味酸苦咸者,则有沉降的趋向。
反过来说,凡属有升浮趋向的药物,其气味大多是辛、甘、温、热的;有沉降趋向的药物,其气味大多是酸、苦、咸、寒、凉的。
由此可见,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任何药物均有性有味。
其中有些药物,其性与味全属升浮或沉降趋向者,但是也有些药物,其性与味的作用趋向,或味与味的作用趋向,存在着互相矛盾的情况。对于后者,必须分辨其性与味或味与味之间的偏重偏轻,才能决定其属升浮或沉降。
如浮萍与灵磁石同为辛寒性味,但浮萍以辛味为主(与质轻亦有关),故主升浮,灵磁石以寒性为主(与质重亦有关),故主沉降;
再如羌活与独活,二者味同辛苦,由于羌活辛重于苦,故主升浮,独活苦重于辛,故主沉降。
这些事例,都是一般情况中的特殊性。
2
升降浮沉与气味厚薄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为气,阴为味”。
而李东垣则说:“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
根据《内经》的理论,则味不应升而应降,因为味属阴,而阴主沉降;气不当降而当升,因为气属阳,而阳主升浮。
今李氏却云:“味薄者升”,“气薄者降”,其理又安在呢?我们认为李氏之论,是从《内经》中领悟而来的。
《内经》认为阴阳之中又分阴阳,如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阳中之阴等。
气本属阳,气厚者为阳中之阳,故“气厚者浮”;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故“气薄者降”。味本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故“味厚者沉”;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故“味薄者升”。
也可这样领会:一般地说,气属阳,主升浮,但气有厚薄,气厚者则如是(升浮),气薄者则反之(沉降)。同理,味属阴,主沉降,但味亦有厚薄,味厚者则如是(沉降),味薄者则反之(升浮)。
总之,主升降或主浮沉的关键在于气味之厚薄,即厚则主之(“气厚者浮”,“味厚者沉”),薄则否(“气薄者降”,“味薄者升”)。
兹将两者的关系归纳如下表:

属阳,
主升浮
气厚,为阳中之阳,力厚能升浮。
气薄,为阳中之阴,力薄不能升浮而沉降。

属阴,
主沉降
味厚,为阴中之阴,力厚能沉降。
味薄,为阴中之阳,力薄不能沉降而升浮。
3
四气五味与气味厚薄的关系
从我们所能掌握的资料看来,关于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之说,除立此说的李东垣本人有过部分笼统的释词外,尚未有人将气味厚薄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即对寒热温凉四气中,何气为厚,何气为薄;酸苦甘辛咸五味中,何味为厚,何味为薄的这一问题,未作过系统明确的叙述。
现将我们的雏见,列成下表:

厚(阳中之阳)
温、热
气厚者浮
薄(阳中之阴)
寒、凉
气薄者降

厚(阴中之阴)
酸、苦、咸
味厚者沉
薄(阴中之阳)
辛、甘、淡
味薄者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以此与四气五味结合,则四气中温热二气为纯阳,隶属气厚范畴;与此相对,寒凉二气为阳中之阴,附于气薄条下。同理,阴中之阴的厚味,概括酸苦咸三味;阴中之阳的薄味,统率辛甘淡三味。
再以四气五味与气味厚薄结合而论,则“气薄者降”,寒凉亦主沉降;“气厚者浮”,温热亦主升浮;“味薄者升”,辛甘淡即主升浮;“味厚者沉”,酸苦咸即主沉降。
可见四气五味与气味厚薄,两者之间本属一体,并非四气五味之外,另有气味厚薄之别论,或气味厚薄之外,又有四气五味之新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