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庄河
全球庄河人的心灵港湾
向克拉玛依的老乡问好,感谢你们的关注
农产品大集
东方虾虾干
原浆扇贝丁
盐碱地大米
本地小米
无论走到哪,都不能忘了家乡的味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快来抢购吧
“
大连——庄河
文图/王艳弟
文章题目乍一看,很像大连到庄河的汽车牌或火车车厢编组牌,但其实,两地的故事还要从这里说起……
”
当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因为我国刚刚进入到社会主义初期发展阶段,而城市的工业化劳动力过剩,作为社会主义的农业大国,偏僻封闭的环境也是农村正渴求外来知识去改变三农的短板现状。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表了倡议性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
从此,庄河这片广阔天地上纯朴的农民和在读的小学生,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迎来了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他们陆续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安家落户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便知道,在遥远的某个地方有一个叫大连的城市,但很朦胧又很笼统,仅仅是概念性的。
当年,大连是庄河人印象中的幸福起落点,而身为市里人,他们中有的就带着劳心者治人的傲气,与他交流时都拿出一种不屑一顾的腔调,以示有别于土里土气的庄河人,等下到田里干了几天活儿以后,就贴近了大地,贴近了群众,那种拿腔做调韵音也渐渐融入到生产劳动中。
而庄河所属乡镇公社又地处大连最偏远的山区,既没有铁路,也不通汽车,更没有自行车,如此的山高路远,导致经济滞后,很多村屯成了大连地区吃返销粮和应当帮扶的对象。那时一提起是庄河山区来的,市里的人们眼晴会直钩钩的盯着你,仿佛你是天外来客。
其实,庄河人吃苦耐劳战天斗地的品性勇气是有目共睹的。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他们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曾涌现出不少先进的公社或大队,这些农业集体在当时也如耀眼的明星呢!如尖山大张渔业大队、太平岭土城大队、徐岭的良种场大队、花院乡的金山大队,他们都是全庄河县人民学习的榜样。
曾记得,天津有个小靳庄,河北有个沙石峪。我们庄河也有个自己明星大队,他就是今天的鞍子山乡金山村。
当年,有个宣传口号是:“学金山,赶金山……(往下忘记了)”
金山人如河北遵化沙石峪村一样,硬是从乱石遍布的山坡岗岭中开垦出一块块丰产良田,而受到庄河政府的表彰和大力推广。
被中央树立为榜样的沙石峪村,当时有首歌是这样赞美的:
“
“沙石峪,山连山,当代愚公换新天,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青石板上创!高!产……”
”
曲调柔和歌词恰当十分动听,并同时拍成《新闻简报》,以电影形式在全国发行。
数十年前,我出差去唐山冀东地区,曾拐向西北方,去过这一带,实地感受当年沙石峪人精神斗志。在前年,我也曾去过庄河的金山村实地览胜。金山村、阡陌纵横稻菽千重。山,绵绵不绝,水,细流潺潺!砖瓦水泥结构的房屋,有的起脊有的倒置,但家家都是焕然一新的塑钢条铝门窗和釉面墙板,干净整洁漂亮美丽,虽处于边远之地,但确实是个与时俱进的小山村。
山谷中有两条通往外界的柏油乡村公路,一条向南到花园栗子房,一条向西南到高岭青堆。
庄河,地大物博,地形迥异,东部平缓,西部绵绵,南部丘陵,北部高山。
曾有一位热爱庄河的大连知青,编撰出清新易懂的一首小诗,他把庄河直属公社乡镇农场的地名连成一串,读起来依旧印象深刻:
六岭十二山,重阳横桂南,
两大英仙岛,庄青栗兰院!
第一句的六岭是:”塔岭、高岭、徐岭、长岭、沙岭、太平岭”
十二山是:”三架山、步云山、蓉花山、荷花山、城山、光明山、尖山、平山,石山、观架山、小孤山、鞍子山”
第二句的重阳是:“明阳、高阳、横道河、南尖”
第三句的两大是:“大郑、大营”,英仙岛:“英列士、仙人洞”
第四句的乡镇是:”庄河镇、青堆、栗子房、兰店、花院”。
其归整浓华,巧妙组合,曾脍炙人口广为传播,这只是当时文化展示的一部分,是庄河的乡镇众多、地大物博的具体展现。
当年,交通闭塞,山高路远,而地缘广阔的庄河县从横道河公社的大洋沟、花院公社的金山、三架山公社的天门山、步云山公社龙潭沟等地,真要来一趟庄河街,往返也需要千辛万苦的至少两到三天啊。而在大连生活工作学习的亲朋好友回来一趟庄河,就等于去了一趟幅员辽阔的北大荒。
曾经插队落户的女知青当知道自己被分到庄河,从坐上大解放的车厢上就愁眉不展地唉声叹气,因为庄河北部山区太偏远滞后了,一是不通汽车,二是没有大路,买东西没钱,即使有钱,又没商店……
男知青与女知青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他们初次来新地方,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欢快喜悦,当车辆行驶在两列欢迎的队伍中停下时,他们下车步行,向欢迎的小学生们摸头,拍手致意,还故意说上几句问候的大连话。
在辽南这一方水土中,民语是胶东话的变音,庄河人说话直接了当掷地有声,听起来很生硬,且三四声较多较重。
大连话是把辽南话的音调上翘改韵了,听起来象故作姿态,总有点滑稽的感觉,后来,个别的庄河小青年在陌生人面前也以假乱真装腔做式的讲一通。别说,收效也不错,因为大连话和庄河话只在语气上变化一点,听起来与大连话差别不大。
知识青年下乡,他们带来了文化知识,带来文明风气,带来了外界的时尚文明,留下人生最美青春年华。比如裹头巾,之前,妇女们去地里干活是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而城里的女知青们,她们却用纱巾将头部裹上白色厚实的头巾,然后再干农活。啧啧!这样创意新颖的披挂,别说,真实用!既遮阳光又挡尘土,干完农活解开一抖,灰飞尘消,再顺顺头发,干干净净乌黑锃亮。如果某天灰尘太大,晚上回到青年点里洗一洗晾一晾,第二天也照样出工。后来,许多妇女都有样学样。只是随着时间的进步,围头的纱巾颜色更丰富多彩了,有红有粉有紫有绿,色彩斑斓。爱美的,围个鲜艳的;纯朴的,围个色淡的。当你从远处路边路过,歇步一望,聚在一起的女人们五颜六色,恰如风景这边独好!从此,在大有作为的的广阔田地里,处处都能看见青山绿水间,女人们头上那一抹靓丽的风景如跃动的音符!
那时,毛主席有句赞扬妇女的语录是这样说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得到!”这段谆谆教导鼓励的话语,让知青们争先恐后地出现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不过,各个生产小队在有重体力活儿时,都尽量照顾年轻的妇女和知青们。他们是一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既改变自己也改变自然,更改变着一个并不完善的初级社会,他们是当年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英雄楷模。
从1977年后,知识青年开始返城,到80年代初,邓小平主政,有个口号叫:“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于是,城市大开发,国家大建设,大势所趋的形势下,技术与人员又变成城建的稀缺资源,而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年又如返城的知青一样涌入到城市中。在当年返城的年轻一代与新生的农村青年坐在一起。又去重新融入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
当一些农村青年人在去往各地学习生活工作接受新生事物后,休整的人流,返乡的大潮在欢快的节日里如期而至,荣归故里。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的年轻人,从大连以及天南海北的工作打卡地携家带口以及带回各地的土特产和乡音声一起回到家乡,遇见熟人,点头问好,问三叔二大爷身体健康,讲外面哥儿姐儿精彩的故事!各地方语言融汇一起,乍一听,像看到了北京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言语有别南腔北调。
近几年,80后的成长壮大并融入到城市之中,他们尽心工作努力创业,直至在城市中赢得一片安身之地并建起属于自己的家。老家庄河,成了怀乡赤子梦寐以求的人生驿站心灵家园,那些有文化有知识曾走出去的庄河青年一代,人才济济,他们不仅带回了异地他乡的土特产品,还带回了城市的礼貌与文明,甚至许多帅气俊郎的青年带回了异国他乡的女人成了自家媳妇。
当年返城的大连知青和知青的后代们,赶上了国家开发建设的大时代,在捞到第一桶金之后,这些时代幸运儿,又乌鸦反哺来到第二故乡,他们开农庄,包矿山,搞农业综开发,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既实现了自我价值又回馈了故乡曾经养育他们的深情厚谊。现代化的都市与最质朴的乡村彼此融合,相携和谐共生共存!
钱钟书老先生七十多年前对婚姻的妙解用在今天的社会现状,也是一段巧妙幽默的比喻:“住在城里的人总想冲出城外,而住在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城里!”如今,有了铁路公路高速高铁,既能连通中国,也能连通世界,天上地下海面全方位开放,在这一方炙手可热的土地上,我们的心在庄河,人在旅途,咫尺之距心界无涯。
作者简介
王艳弟:1962年生,庄河人,
中铁大桥局三处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