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五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了,开成攻下的药,造成病人脉促,胸满者,促脉就是搏动数时一止,就是一下跳得很快,突然没了,脉摸不到,过一下又回来了。

胸满,因为攻下的药一下去,身上的血大量往下走,往腹腔走,回流的力量会增强,一回流到心脏的时候,第一个会胸满,就是心脏有胀满的感觉。

为什么脉促,因为下去的速度很快。而心脏的血来不及喷,下面的血已经走了,这时候中间有间歇性的停下来,所以脉会跳跳跳很快,突然停一下,遇到这种情形,病人桂枝汤证还在,就把桂枝汤的芍药拿掉,否则静脉流回来的太快了,心脏喷出去的力量不够,所以桂枝去芍药汤,用桂枝加强心脏喷出的力量,拿掉芍药让血回来慢点,整个平缓下来。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如果病人除了刚刚的现象还有点怕冷,怕冷代表阳虚了,阳就是人身上的活动力,新陈代谢的力量、生命力,这恶寒,是从里面冷出来的,病人身体里面一阵一阵冷,就是心阳虚了,因为攻下,津液伤太多了,这时候加些附子下去、补心阳的药,所以心脏病的药里面绝没有芍药,只要有胸满的症状,张仲景一律去白芍。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恶寒止,停后服。

若一服恶塞止。停后服,吃完一服后,恶寒停了就不用喝了。

脉法:

一、胃:病人的脉摸上去,如何知道病人的胃气,就是消化系统好不好,正常的脉一息四至,代表有胃脉,不管摸到表面或骨边胃脉都是要一息四至,像癌症的病人脉一息九下十下,急数壮热,就是胃气没了,所以第一要有胃脉。

二、神:就是脉弹起来要有力,脉管是中空的,摸下去弹起来要有力量,摸脉的表面上就是摸「气」,摸脉就像摸水管,要压压看,摸到脉里面就是知道血足不足,如果摸到芤脉,感觉就像摸葱,扁扁的中空的,就是贫血了,所以脉的弹性就是「神」。

三、根:摸脉的时候,寸脉关脉都没了,尺脉还有一点点,就还有救,病人还不会死。

正常的脉,要常年的一息四至,冬天,如果摸到弦脉,而且是一息六至,肝有问题,弦脉多胃脉少,就是肝有问题。

如果摸到毛脉,轻飘飘的轻按才有,重按就找不到了,像羽毛一样,肺有问题了。

如果摸到洪脉,很洪大速度很快,或一息二三至,心脏没有力了,心脏有问题的时候,寸关尺的脉会变得很洪,脉形变得很大,但是如果是夏天摸到洪脉,且一息四至就是正常的。

如果摸肾脏的脉,它是沉脉,结果春夏秋冬都沉在骨边,如果跳的速度很缓,表示已经没有胃气了,如果一息四至,代表肾脏功能很好。如果一息六七下,肾脏有问题了,肾结石,尿毒…。

好消息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伤寒』干姜附子汤&新加汤

    今天 六六: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内经』:昼是气.夜是血,昼是阳.夜是阴.如果一个人晚上很好,白天有问题的时候,一定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八)

    伤寒论第68条辨: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过发汗治疗,病还没有解除,反而恶寒的,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不管病人是伤寒还是中风,还是温病, ...

  • 经方: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症,热多寒少)

    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四枚(擘)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

  • 经方:桂枝二越婢一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桂枝二越婢一汤 [原文]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五

    5月5日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张仲景说「太阳病」就是「太阳中风」,就是「桂枝汤」证,发表就好了,如果医生开错了, ...

  • 跟着彩云学习伤寒论: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十七)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辨: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

  • 二十二

    ​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如果在前条基础上,再出现微恶寒者,说明胸阳已虚,加附子以加强助阳的力量.微恶寒,有的注家认为是脉微恶寒,说是脱漏"脉"字.根据前后文 ...

  • 经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证有胸满、寒)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五: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

    6月30日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四: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

    6月29日 七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五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的中风证,就有下面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如果肠胃功能很好,体力很好,也会有得到感冒的时候,如果不动,不会得,如果运动后,汗大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十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中风束肌的状况,就是病人有恶风,有流汗的现象,所以小孩感冒,一摸有流汗,就是桂枝汤证. 如果病证在肌,就会有汗,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一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所谓酒客,就是平常喜欢喝酒的人,酒喝多了,胃的神经都被酒麻痹了,成了习惯以后,吃饭之前-定要先喝酒,等酒精浓度够了,胃才会开始蠕动,所以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二四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这些都是桂枝汤的变证,如果开药量太过,或喝太急,应该二小时后才喝第二剂,造成汗流太多止不住,汗一直往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