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打差评,也阻止不了她爆红

昨天她姐写了一篇讨论现在舆论空间的稿子。《他被封杀,原来只是开始》

后台有很多人留言,表示为什么不能因为奥运会讨厌日本人的情绪,去给日本电影打低分呢?打低分是我的自由。

好吧,我想不如用我很喜欢的一部剧去讲讲这个现象——

《俗女养成记2》

之前豆瓣的「一星」运动也冲到了它。

只因它是一部台剧,并且分数太高,甚至一度去到豆瓣9.7。

它甩开了9.3分的《山海情》和《觉醒年代》,拿下今年华语剧口碑榜第一的位置。

但台剧明明也是中国的剧啊,他们就觉得不行,“蛙蛙恶心,凭什么分数那么高”。

她姐倒不是心疼冲下来的分数,只是觉得之前给《俗女养成记》打一星的朋友们,更应该看看这部剧,因为它展现了非黑即白的确信之外,一种复杂的可能。

很多女孩说,看完这部剧觉得四十岁也没那么可怕了。

还有人问,可以拍一辈子吗,想要它持续提供勇气度过一生。

那么,《俗女》究竟讲了什么,让女性们如此着魔?

女主陈嘉玲,咋咋呼呼一女的,在台南长大,去到人上人的台北「天龙国」,一打拼就是20年。

出走半生,她也不算一无所成。

她在台北做「董事长特助」,每天人模人样,回到家,还有个交往了四年的男朋友。

但有一天,陈嘉玲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宛如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

她突然爆发:“老娘不干了,老娘也不爱了。”

辞职!分手!回老家!人生彻底归零。

这是一个年近40岁的普通女人干出的事。

而且她照样生活,继续嬉皮笑脸。

这个39岁无车无房未婚未育的大龄女,就这样没羞没躁地开启了人生下半场?!

没错,就是这么一个反焦虑反内卷的大龄“普信女”的故事,让成千上万的女孩跟着笑、跟着哭,笑着哭着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

真实但不残酷的「俗女」体验

《俗女》最吸引她姐的,莫过于它恰到好处的女性主义。

少一分粉饰太平,多一分有制造焦虑之嫌。

最开始严艺文想做这部剧的理由格外俗气,她发现台湾没有能给40岁女演员演的戏了。

“30岁后的女演员都开始扮老、演老,只有妈妈角色可以演,我在想怎么没有我这个年龄状态的女性故事了?”

“于是我第一次想要当编导,做这部《俗女》,去诚实挖掘、完全奉献自己的生命体验,也可以让大家看见一个40岁女性的生活是长怎样。”

演员颜艺文,《俗女》是她的导演处女作

于是,人们惊奇地发现,电视剧里的女一号也能长皱纹了。

女主陈嘉玲39岁,住台北但永远成不了台北人。

所谓「董事长特助」,其实是当老板的丫鬟、奴才兼全职保姆,给老板娘当双面间谍,还要陪老板的小三买房。

外人眼里既无上升空间,也无加薪可能,约等于没有工作,直戳大龄女打工人的心肺管子。

这工作带不来任何价值感。

而所谓四年稳定男友情,早已被坦诚相见的同居生涯磨去了激情,变成了睡上铺的兄弟。

因生理期来了而如释重负,差点出轨都唤不醒嫉妒,虽然求婚成功但一切不过是大写的「将就」。

何况男友还是个妈宝男。

大到新房装修,小到婚纱选择,准婆婆都要横插一足。

这爱情早已名存实亡。

辞职、分手看似是陈嘉玲的冲动行为,但她一刻都没有后悔过。

这是多少中年人,也是多少女性都会有的觉醒时刻:虽然不知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但现在这种生活我不想要!

大龄女性的年龄焦虑、职场困境、婚嫁压力,全部通过细腻的情节展现出来。

难怪她姐身边无数女性好友大呼这就是我本人啊,现在的生活我也不想要!

除此之外,这部剧还更深层地表达了女性生命体验困境。

比如“女性是如何被教育月经的”。

少女陈嘉玲初来月经,妈妈先科普生理期的麻烦、卫生巾的昂贵、饮食上诸多禁忌。

阿嬷再补上一刀,女人的月经不干净,拜神的时候不要跟去。

紧接着是男同学讥笑女同学卫生巾掉出来的画面。

社会观念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月经羞耻教育」悉数完成,哪个女孩看了不心戚戚。

少女陈嘉玲问:“那是不是跟生孩子一样痛?”

好天真,于是妈妈和阿嬷共同朗诵了一首「生育疼痛」:

“就算你被打巴掌、踹肚子、上刀山下油锅、挑脚筋,都比不上女人生孩子的痛。”

嘴上嬉皮笑脸,听者触目惊心。

镜头一转,长大后40岁的陈嘉玲因盗汗去看医生,医生说可能快要绝经,早更了。

这时候陈嘉玲哭出声的那句“这辈子都没当过一天美女”,才这么痛彻心扉。

一气呵成,把女性的各个年龄阶段刻画得淋漓尽致:来月经、最佳孕龄、更年期……

不同人生阶段就像定时炸弹一样掐着秒表在女人耳旁嗡嗡作响。

不禁想到《伦敦生活》里那个歌颂绝经的女人:“终于来了,像男人一样自由。”

《伦敦生活》

还有“女性是如何被教育两性关系的“。

比如全家租碟看《变蝇人》租成了《变淫人》之后的「无效性教育」

还有少女陈嘉玲要去台北读书,爸爸事无巨细的「防骚扰守则」

还有成年陈嘉玲装修新家,频繁出入医院,被当成了「家暴受害者」

难怪少女陈嘉玲问妈妈和阿嬷:“当女人真的没一样好的吗?”

妈妈和阿嬷异口同声:“没有!”

当然,这些「女性苦难」全都包装在了啼笑皆非的喜剧之下,让人笑着笑着,品出玻璃渣来。

好在陈嘉玲有着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本事,普信女也能拿出「人生不顺是天妒红颜」的自信。

苦难不是生活的唯一叙事,导演严艺文希望大家人到四十,可以把肩负在身上的东西卸下来。

就算被当成失败者,也可以借陈嘉玲之口说:“怎样啦,关你屁事。”

“我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略显遗憾的其他女性样本

他们说《俗女》是台版《请回答1988》。

尤其是台南怀旧氛围浓厚的回忆线,配着旺福乐队原汁原味的闽南民谣,老中青三代人的命运徐徐展开。

一人一半音乐:旺福 - 一人一半

她姐这才发现,跟剧中其他女性不免抱憾的人生相比,陈嘉玲有多幸运。

陈嘉玲悔婚后灰溜溜回到老家,阿嬷(奶奶)白天埋怨她嫁不出去,晚上临睡前悄悄在她耳边说:

“有时候真的好羡慕你啊,陈嘉玲。”

阿嬷很早便嫁给了阿公,从那一刻起,她便失去了自己的姓名,这一失去,就是六十年。

小时候,朋友叫她李月英。后来,她成了陈太太,老板娘、陈妈妈、阿嬷。

阿嬷曾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卯足了劲儿参加村里的歌唱比赛。

这时候,陈嘉玲突然明白她想要唱给谁听。

阿嬷想唱给那个还叫李月英的自己。

哪怕几分钟,也想为自己而活。

自从陈嘉玲上了国中,妈妈仿佛变了一个人。

曾经宽容的妈妈不允许她留长发、看电视、吃零食,还逼她喝大补汤、自己坐公交念补习班。

少女陈嘉玲朝「假妈妈」大发脾气:你不是我妈,你是假的。

她甚至要妈妈回答自己的生日和爱好,证明自己没被附身。

当妈妈一口气说出答案,背后的真相却让人心碎。

原来,妈妈十三岁就被迫去做女工,想要读书的心愿长久地积压在心底,成为一生的遗憾。

“念国中就是了不起呀。”妈妈说。

剧里面还有好多下落不明的女性,她姐挂念她们的命运。

譬如早恋跟男同学互写情书、被传得满城风雨的阿娟学姐。

男孩毫发无伤,学姐却成为镇里不知廉耻的坏女孩,被当街毒打,后来一家搬离了小镇。

譬如自由恋爱终于订婚的二姑。

因为年龄到了30岁,婆家怕她生不出孩子,逼她检查生育能力,男友却无比懦弱。

二姑毅然决定悔婚,并承担全部彩礼的赔偿,据说后来终身未嫁。

譬如陈嘉玲回台南想要买下的那栋永不可能增值的「鬼屋」。

谣传里面生活过一个女孩,被抛弃所以上吊自杀……

所以好羡慕你啊,陈嘉玲,生活在一个更加自由的时代。

可以拥有自己的姓名,不是别人的附属品。

可以接受好的教育,不必半辈子围在炉灶前。

如果想的话,甚至可以拒绝走进婚姻,拒绝成为母亲。

四十岁重新探索内心,是这一代女性才有的奢侈和特权。

不只「独立女王」和

「回归家庭」两个选项

导演严艺文说:

“我绝对不要做励志的、追梦的、嫁给总裁、开个文青咖啡馆……的故事。”

“我希望这部剧尽量贴近真实,即使到最后,你还在为她感到担心,因为她前途未卜。”

现在市面上的「她剧场」、「她综艺」都太精致了,她们穿高奢、化全妆,仿佛不够美丽不配聊女性焦虑。

《我是真的很爱你》

她们又都太拼命了,必须优秀,必须成功,似乎女王才是幸福的终极答案。

《我在他乡挺好的》

她们还全都挤在北上广,女性主义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道路却越来越窄。

《北辙南辕》

相比之下,《俗女》可太不一样了,它最大的注脚就是普通。

妈妈曾花大价钱让陈嘉玲学钢琴,为此爸爸没能买上梦想的小汽车。

后来爸妈发现她不是学钢琴的料,那是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很普通。

两人没有万念俱灰,反而长舒了一口气,带着陈嘉玲吃了一桌好吃的,开开心心回了家。

二十年后,陈嘉玲背着失败回台南,不敢直视妈妈失望的眼睛。

但她一直误解了妈妈的目光。“我回来你开心吗?”

妈妈说:“你开心我就开心。”

陈嘉玲追问:“你会不会失望?”妈妈答:“你不会我就不会。”

原来我们不用在意是否辜负了别人的期待,却真的需要和不成材的自己和解。

她姐的朋友一度非常爱在抖音上、公众号文章里找那种「未婚未育三十多岁女性生活得很好」的故事。

我们太需要新的模板去参照,因为摆在面前的两条路,独立女王or 回归家庭,都不太匹配。

绝对王者董明珠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历过女性觉醒的我们都是「出走的娜拉」。

但鲁迅的那句“娜拉走后怎样”,到今天依然是天问。

我们太害怕了,害怕他们说“你老了就知道痛了”。

独立女性的道路布满荆棘和风险,一被扎到就想退缩,“要不找个人嫁了算了”。

现成的生活模板,虽然有诸多不满,但都是已知的苦难。

随波逐流地走下来,抱怨也不用自己担责,还可以自我安慰,现实就是这样。

但是,醒来的娜拉,不可能那么轻易地睡回去。

男性赚钱养家、女性生儿育女的传统家庭结构,已在逐渐破产。

我们都看清了那种生活方式的破败,难的是出路又在哪里。

正如有人说,自由和爱情都不是给胆小鬼准备的。自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他人可以怪罪。

这个答案不是简单的,是不是不回老家就好了,不生孩子就好了,保持学习就好了,赚更多钱就好了……不是,这个答案或需要一生去创造。

《俗女》也没能提供答案,却给出了可能性——背离「好的人生模板」的我们,也可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

陈嘉玲是我们这代女性中的一个,面对未知的世界,她想要蹚出一条道来。

如果她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行。

如果《俗女》真的教给我什么,那就是勇气,是那种罗曼罗兰所说的「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面对明天的未知,依然敢扎进生活里的勇气。

准备好了吗?

生命总有出口,只是需要我们走下去。

点个「在看」,

让我们像陈嘉玲一样虽然“普通”但也会拥有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