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益母草
#健康一夏#
一、典籍摘要
1、《本经》:“主瘾疹痒。”
2、《唐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
3、《本草备要》:“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治血风血晕,血痛血淋,胎痛产难,崩中带下。”
4、《本草拾遗》:“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5、《本草便读》:“入肝行血,辛苦微寒,消水逐风,敷围散肿。花能外散兼行表,子则行中带补阴。”
6、《本草衍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
7、《本草分经》:“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解毒利二便,辛散滑利并不补益。”
8、《本草蒙筌》:“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敷,疔肿乳痈。”
9、《本草新编》:“胎前、产后,皆可用之,去死胎最效,行瘀生新,亦能下乳。”
10、《本草易读》:“消水行血,祛瘀生新。退疔肿而平乳痈,调经脉而通二便。血风血晕血痛血淋之苦,崩中带下胎疼难产之 。”
11、《本草择要纲目》:“明目益精,调经益产,肿毒疮疡,胎漏产难,胎衣不下。”
12、《得配本草》:“行血而新血不伤,养血而瘀血不滞。利二便,治产后血胀,疗血逆大热,消乳痈,解蛇毒。”
13、《雷公炮制药性解》:“主行血养血,安胎利产,消浮肿恶毒疔疮,治头风血虚目疾,瘾疹发痒,堪作浴汤。”
14、《药笼小品》:“行血去瘀生新,调经,消疔肿乳痈。”
15、《药性切用》:“辛苦微寒,入手足厥阴,行血去瘀,为经产专药。”
16、《玉楸药解》:“活血行经,破瘀通脉,胎产崩漏,痈疽癥瘕、跌打损伤悉效。调经行血,治一切血证,破瘀扫腐,下死胎,摧胞衣,并医各色疮疡。女子良药。”
17、《外科全生集》:“女科诸症皆良,活血破血,调经止痛,下水消肿。”
18、《冯氏锦囊秘录》:“补而能行,辛而能润,总调胎产诸症,去死胎,安主胎,行瘀血,生新血,主欲产胎滞而不行,疗新血血滞而不利,行血活血而不伤,已产未产之良剂,通为治血之需。更有调气之意,治小儿疳痢,敷疔肿乳痈,汁滴耳中,又治聤耳。”
19、《顾松园医镜》:“治产后诸疾,救喉闭肿痛。”
20、《本草纲目》:“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21、《本草求原》:“清热,凉血,解毒。”
22、《本草衍义补遗》:“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此草即益母草也。其苗捣其汁服,主浮肿下水。”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等生物碱类成分,还含有二萜类及挥发油等。
2、本品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抗心肌缺血、调节子宫、利尿、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3、药理:
1)益母草水溶性成分无论对离体、在位及整体不麻醉动物的子宫皆有兴奋作用。
2)益母草水浸剂有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较短。
3)益母草碱据报道能兴奋呼吸中枢。
4)益母草素对神经肌肉标本有箭毒样作用,对麻醉兔静脉注射可使尿量增加,高浓度能引起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