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农村的工匠们
作者:陈友良
谈到农村的手艺人,木匠、泥水匠,至今是热门。特别是泥水匠,要建房少了他们可不成。也有一些手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早已淡出了这一行列,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了可供后人追忆的远去的背影。
▲木匠
▲泥水匠
皮匠。皮匠原意是用皮革制作物件的工人。但农村人习惯把将鞋帮和鞋底缝合起来的手艺人叫做皮匠。锥子、锤子、切刀、针线、鞋楦等,就是皮匠的所有家当。
▲皮匠的家当
皮匠一般是在自家做活,别人送到他家去做。但我们那儿正好有一个供销合作社门市部,人来人往,皮匠就在门市部占了一个角落,摆上家伙,大家都很方便。原先是一个年岁较大的皮匠,说话鼻子有点齆,后来又来了一个年轻的小个子皮匠。为区分他们,就分别称为老皮匠和小皮匠。
▲皮匠
老皮匠手艺好,生意自然也好。因为鞋底鞋帮都是各家的主妇们自己做的,水平参差不齐。老皮匠常作一点适当的调整,鞋就有模有样。母亲有时要让我将鞋的半成品送到供销社去,我问送去给谁,母亲说,齆鼻子。
读小学时,学到一个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上学时,正好路过供销社,常看着大小两个皮匠愣神,心想,就差一个,否则就成诸葛亮再世了。
草匠。过去的农村条件差,老百姓袋里没钱,因而砌房子很少有人能买得起砖瓦。墙是土砌墙或芦柴编的墙,屋面就只能盖草了。这样,草匠就应运而生了。草匠用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一个带把子的能将草拍整齐的木板,名为“拍耙”。
▲草匠
因为草房子的屋面,成年累月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容易出现漏洞。所以,一般草房子,两三年一小补,三五年一大修。自然,如果草匠的手艺特好,草屋面也可以十年、二十年不必修葺的。这样的好草匠,实在难碰到啊。
▲草房子
老家那里的一个草匠,人看上去傻不愣登的,手艺一般。但人是好人。记得有一年,他帮我家翻盖房子。吃过中饭后,他坐屋内打盹,突然闻见一股烧焦的草味,屋顶已着火了,立即惊呼救火。好在他发现及时,才避免了一场灾祸。这个草匠已去世多年,我们至今感念他。
灶匠。过去农村烧饭都用草。那时农田归集体,自留地很有限。所以烧锅草以集体分的为主,多是农作物的秸秆。一般人家的草都不够烧。这样一来,灶的质量就很关键。灶砌得好,用的柴禾就少,反之就多。所以好灶匠通年不闲。
▲农村土灶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风行改灶,家家户户都要改。灶匠经过培训,技术提高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改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灶匠一般都会绘画。新灶砌成,灶头雪白的灶壁上,灶匠会绘上某种富贵吉祥的图案,如百鸟朝凤、富贵牡丹、鲤鱼跳龙门等,寓意年年有余,水火平安。灶匠的画风一般都质朴清新,别具风味。
▲灶匠在绘画
渐渐地,农村人也用上了煤气灶、电磁灶,灶匠随之没有了市场,只能另谋出路了。
锅匠。全称补锅匠。计划经济时期,烧饭用的铁锅是计划供应的,不容易买到。或许可以买到,但囊中羞涩买不起。锅破了怎么办?有专司补锅的送手艺上门。补锅匠挑一付担子,像货郎担,一头是风箱,一头的箱子中,装着坩埚、钳子等一类用具。
▲补锅匠
补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裂缝很小的,就用补锅钉穿进缝中,扭曲钉尾,用泥抹抹即可。一种是裂缝较大的,则要用铁粉修补。方法是用坩埚把铁粉烧熔成铁水,然后浇在裂孔处,并预先在孔的下面平铺一块湿布,冷却浇下来的铁水,将裂孔填补。用这种方法,碗和缸也可以补。
▲补碗匠
那时候,衣服上有补丁,连吃饭碗、水缸上也有补丁,那是穷日子的一道风景。
▲补丁碗
磨匠。一般称打磨匠。过去农村没有机器磨粮食,都是人工用石磨磨的。石磨由上下两块圆形磨扇组成,两块磨扇中间重合的一面都有槽沟,如牙齿一般。时间久了,原来的槽沟磨浅了,不但磨起来吃力,谷物也不易磨碎。这时就需要请磨匠来“铣磨”了。
▲石磨
磨匠的工具更简单,几把大小不等的錾子和一把锤子。铣磨时,只见磨匠用左手握住铁錾子,右手挥锤,一沟一沟地凿,将槽沟凿深。铁石交会,火星四溅。磨匠用锤,很讲究节奏感,不紧不慢,用力均匀,所以一点也不难听。
磨匠不像木瓦匠坐在家里等人去请,他对周围的人家了如指掌,哪家的石磨需要铣了,心中有数,到时候主动找上门去。
后来有了电磨,石磨就基本退休了,磨匠这一行的手艺也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箍匠。当年家用的物品,不少都是木头的。洗脸用木头面盆,洗脚用木头脚盆,洗澡用木头长圆桶。提水的提桶,挑水的水桶,等等,都是木头的。这些用具都是用一块块木条拼凑起来的,干这一行的就是箍匠,也叫箍桶匠。
▲箍桶匠
箍匠其实是木匠的一种。建房子的,叫长木匠;打家具的叫方木匠;箍桶的叫圆木匠。箍匠一般对手艺要求较高,要做到木器又好看又不渗水,没有点真功夫是做不到的。
▲箍匠对手艺要求较高
原先木头的用具,后来不断被金属或塑料制品代替了,所以箍匠早就没了用武之地。不过如今城里的工艺品店里,还偶有人做些小玩意卖,不过那是做的艺术品,实用价值不大。
▲各种木头用具
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物质的极大丰富,以上提到的这些手艺人,他们的手艺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而这些工匠们也定格成为了历史。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但这些工匠们,曾用他们的一技之长,长年劳碌奔波为大众服务,用勤劳和智慧装点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风景,默默地为大众和社会作出了平凡而又卓越的贡献。所以我们会永远地记住他们,感谢他们。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