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里的异乡人:我在他乡装的挺好的
我在他乡装的挺好的
01
立水桥北:大城市的异乡人
这是《立水桥北》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
其实,许多来北京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在五环外,立水桥以北的天通苑或回龙观租房、买房,作为在这个城市的第一站。等慢慢扎下根,经济上宽裕些,再搬进城,这也是《立水桥北》我的生活轨迹。
“立水桥到了,到站的乘客请下车。”
哗啦啦,站台拥挤成一团,车厢空了一半。
华灯初上,人一撮一撮往东西南北分流,公交车、出租车、共享单车像簸箕似的撮走他们。过天桥时,穿过贴膜的、卖花的、卖煮玉米的小贩儿……
我也在北京,也住在这样的一个大社区,下了地铁之后,也会经过一座喧闹的立交桥,从形形色色的人中间穿行而过。
回家时走在天桥上,我很自然的想起了《立水桥北》中那对小夫妻,他们怀着憧憬在这里买了房子,但意料之外的房产官司,几乎摧毁了他们的生活。我又想起了《我在他乡挺好的》中那个从天桥上一跃而下的年轻女孩,她是被生活中的无数根稻草拽着跳了下去,因为看不到希望,所以选择用这种方式结束纠葛。
所幸,《立水桥北》里的主角遇到过坏人,也碰到了更多的好人,而主角本身也是不曾被磨灭斗志的“勇士”。在他们的房产官司最艰难的时候,身为记者的男主角临危受命,前往灾区一线进行报道,将生的希望传递出来;而女主角一边遭受着原房主的纠缠,一边用文字记录生活,朝着作家的目标前进。
故事中有一个很让我感动的细节:深夜,又一次受到恐吓的女主角去到派出所报警,独自返回时,不敢走夜路,是接待她的民警送她回家。有时候,一段灯光,足以温暖人心。
02
林特特: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特特先后在三个城市长居过。
她是安徽合肥人,在安庆上大学,回合肥工作两年,又去北京读研究生,此后,一呆就是十五年。
她说,刚到北京,在公交车上,但凡听见有人说一句家乡话,她就会凑过去套近乎;每一次蒸香肠、炒咸肉,闻见、尝到合肥的味道,离家北上,身在异乡,已是异乡人。
林特特曾在书里提过自己在异乡最艰难的日子,她说,那年地震,她老公去了汶川,三天没通消息,生死不明。她一个人在家,为一桩官司烦恼,父母凑的首付四十多万追不回来了,还欠银行一百多万;一个深夜,她被原告恐吓,不得不独自打黑车去附近派出所报案……
既然选择了异乡,便去适应异乡。林特特在书中用冷静的口吻,讲述当时的艰难,其实,书中立水桥北的故事,也是她亲身经历的故事。
林特特说,光华路是一条直路。她住在光华路时,经这条直路去上班,家和单位都在一条路上。沿途,会经过日坛公园,午休时,她也会去那儿散步。
她说,她的小区有一所大型健身会馆;对面大学的操场每天傍晚五点到八点,对外开放。塑胶跑道上,孩子们嬉闹,学生们欢笑,老人们打太极,中青年健步如飞,她也在其中。
她说,大学旁有一间茶馆,北欧情调,暗香浮动,全职写作后,她一周总有几天在那里写稿、会客,平均一天能写两千字;最常会的客,是最亲密的四个朋友,两位是发小,两位是前同事;除此之外,就是业务往来的各项目负责人,同时开展的项目通常是三个。
她说,从光华路出发——
如果看病,距离三四公里内的医院,有三家。
如果购物,她常去的商场,也有三处,两处就在对面马路,另一处,要坐四站地铁,地铁就连着商场,她在这些商场的电影院观看过不下百部电影。孩子的学校、各类兴趣班、一去再去的三个游乐园,步行或车程均在二十分钟内。
如果外地来客,她会带他们去固定线路,故宫、国博、首都博物馆、后海的胡同。
如果时间充裕,往远,去爬一爬香山,看一看植物园花展;往近,查一查798 有什么新展览,人艺或先锋剧场又演出了什么新剧目。
……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既然选择了终生都是异乡人,安这件事,就只能自给自足。
03
北漂人的梦:五个故事告诉你
《立水桥北》中,讲述的就是5个这样的故事,和一群挣扎在生活中的普通人。
有追随梦想而来的女主播向亮,在网红路上起起伏伏……有年纪轻轻踏上“事业巅峰”的社区工作者……有守着家族秘密的医生……故事很美,人生很长,愿这些故事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动。
这一组小说,以《立水桥北》始,均是作者对北京的生活、见闻的总结、萃取。书里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这几条路,朝阳门内大街、外大街,东直门内大街、外大街,张自忠路、光华路、三里屯、大望路……
作者说,我在北京十五年,它不是我的故乡,离开它,我却觉得背井离乡。写下它们的名字,就像画一份秘密地图,借写作的时差穿越、重游,证实我仍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