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之路
走访之路
作者 蒙鹏
搞扶贫工作,那是要时常走访的。
2019年7月,根据上级安排,我和土补村的五户贫困户结上了对子。几个月后,又增加了两户。从此,我算是与他们攀上了亲戚,隔三差五在走动,有事没事打电话,比回老家走得还勤,比给家人打电话还打得多。
县城离土补有七八十公里。因为自己没有车,去土补走访,坐的大多是单位的车或同事的车。早上七点过从县城出发,走了高速走国道,走了国道走村道,一路奔波,到了土补已是中午。一路走访下来,返回县城已是深夜。
2019年11月,我被安排到与土补同在一个乡的平坝村驻村。虽在同一个乡,但与土补相隔三十多公里,走访的路似乎比在县城上班的时候更长了,况且还要转两三次车。偶尔,我会半路搭同事的车去土补走访。更多的时候,是一段一段的打车去。
从平坝到乡政府所在地马场村有八公里。平坝是一个交通死角,过往车辆比较少。走访的前一天晚上我便收拾好东西,第二天起个大早,提上行李,沿着出村的道路,一边走一边等车,碰碰运气。有时候运气好,一会儿便遇到顺风车。有时候运气差,走着走着就到了文化村的地界上。到马上街上时,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从平坝步行到马场,是可以抄近路的,不过要走上一段山路。晴天倒是没什么,雨天就有点遭罪。鞋子、裤脚打湿不说,一不小心还可能滑倒,屁股上的黄泥巴就要在上面保持一天,别提有多难为情。因此,存着碰一碰运气能遇上顺风车念想,为着避免黄泥巴敷在裤子上的尴尬,我更多的时候情愿绕路,也不抄近路。
从马场到马摆是县乡道,车流量大,往来车辆多,坐顺风车、打车都很方便,用不着等上很长的时间。几公里的路程,十多分钟便到了。
马摆是个小集镇。1992年撤并建前,这里曾经是马摆小乡的政府驻地。如今,马摆仍是个热闹去处,人烟辐辏,商贩云集。不管是赶场天还是闲天,马摆街中心拐弯处的电线杆下面,总会有几辆摩托车停在那里招揽客人。从马摆去土补,只有打摩的一途了。一来二去,也就和几个跑摩的的师傅熟悉了,留下了联系方式。走访完从土补返回马摆的时候,打个电话给摩的师傅,片刻间便来接我。
这样一路接力,步行完了搭顺风车,搭完顺风车又打摩的,早上七八点钟出发,到了土补,同样是中午。走访完毕,依旧是按照来时的方式返回,打了摩的搭顺风车,搭了顺风车又步行。回到平坝,也是深夜。
我所结对的七户贫困在不同的组,隔着几道山梁,分布在大山的褶皱里。到村委会可以打车,但进村下组走访,只有走路。山里的路虽是水泥路,但弯弯拐拐,上上下下,蜿蜒蛇行,看着像在眼前,走起来却在天边。一次走访下来,身体像散了架一样,双脚隐隐作痛。
还好,这几户贫困户都在一条线上,走访起来不用走冤枉路。从村委会出发,先到黑苗冲,再下咪啰河,最后在土期收尾。有时候则反之,或是一个往返。这样一路下来,走走访访,走一趟至少是七八公里。如果下队走访后发现贫困户连心袋里缺少资料,返回村委会准备好后再返回农户家中,走访的路程就是十多公里了。走访结束回到平坝住处时,同样是深夜。
每次走访结束,躺在宿舍的床上,回想着一天的走访情况,想想该补的资料补了,上次发现的问题整改了,该上报的问题上报了,心里也就有数得多,踏实多了。
走访的路上,饭食是随机解决的。来的时候,先在马场或是马摆吃个大碗羊肉粉,中午凑巧的话,便在村里的集体食堂里凑热闹。更多的时候是饿着肚皮走访完。快走访结束时,整个人早已饥肠辘辘,脚汃手软。回到马摆炒个怪噜饭吃,再回到平坝。
走访的时候最怕下雨。因此每次走访之前,我都要看一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选择一个晴天或阴天。但山区的天气变化无常,晴雨难料,我又不愿意带雨伞,嫌带着麻烦,因此有时免不了要淋成落汤鸡。有一次走访,在马场到马摆的过程中下起了雨,在马摆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一个摩的师傅愿意带我去土补。
有一次去土补走访,到了土补已是晚上,在村委会整理完资料后已是晚上十二点。我打算在村委会眯一下,等天亮了再下队到贫困户家送资料、走访。实际上,我们在村委会眯了不止一次。从县城赶来的一位同事说,等不了,要连夜走访。原来,这位同事在另一个乡镇驻村,明天要赶回所驻的村里开会。于是,我陪他连夜下队。
土补刚下过一场大雨。我们都有点担心路况,但还是出发了。我先陪着同事去小梁子走访他帮扶的贫困户,再顺着山梁上返回,下黑苗冲过土期。下了黑苗冲中段,一小堆塌方挡住去路。小心翼翼,勉强通过。到了黑苗冲下段,一大堆塌方挡住去路。我们下车看了半天,确定无法前进。
往上走肯定去不了。塌方旁边倒是有一条上山的水泥路,因为不熟悉路径,我们不敢开上去,怕下不来。路前坎有户人家。我俩去找些工具来,挖开一点塌方再过去。主人家已躺下,我们对着窗子说借锄头铁锹,屋里女主人回话。问上山的水泥路通向外面没有,答曰不知道。
于是我们一人拿着锄头,一人拿着铁锹,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一边卖力地铲着稀泥。砂质的稀泥里伴有树根,铲起来牵牵扯扯的,非常费劲。铲了两个小时,塌方还是没什么变化。这时候,这家的男主人起夜,说是上面的水泥路通往马摆或是土期。我们归还了工具,谢别男主人,跳上车一溜烟走了。
后来我又去黑苗冲走访,那堆曾经拦住我们去路的塌方,已经勉强可以通行。我们忍不住感叹几句。山下的那户人家接话说,有一天半夜有两个人在这里挖了两三个小时。我微微笑了笑,走开了。
我想,这也算是扶贫路上的宝贵经历吧。这段经历,弥足珍贵,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