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平:入世人生出世情——解读东坡其人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挫折,其境遇非常人所能想象。他早年具有儒家忠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但由于他主张改革却不赞成王安石变法的急于事功的冒进之举,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用理想主义的方式处世,用出世的方式去入世,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但他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着一种积极入世的情怀,想要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这些都可以在他的词中得以体现。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世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此词时,词人已有四十七岁,虽处心情抑郁的谪居期间,但词人通过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回顾儒将周瑜的辉煌战功还是流露出了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可见苏轼是有着满腔的入世情怀的。这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能得到明证:“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如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借魏尚以自比,表明自己虽屡遭挫折,却仍思有所作为,希望得到重新起用,以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苏东坡带着满腔入世情怀和爱国热情奔走于世,却不被当世所用,但基于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仍在致力于有所作为。

苏轼在儒学的入世、有为的思想上又濡染了佛老思想,他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往来,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见《超然台记》),应“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见《问养生》),这种佛老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有一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旷达态度,这种态度应是入世情怀不得施展而生的出世心绪。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这种心绪的最好体现: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上阕传神地画出了一位风神萧散遗世独立的“幽人”,他醉复醒,醒复醉恣意所适,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敲门不应,却坦然处之,总的展示出了一种超脱出世的精神世界;下阕词人静夜深思豁然有悟,化用庄子的“汝身非汝有”和“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唱出了全身远祸的心思。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他又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遐想,他要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是何等的飘逸,但在这飘逸的后面有着苏东坡这入世人心中那一分苦涩的出世情怀。

苏轼是入世的,他始终在寻求自己梦中的生活境界,从不曾放弃;苏轼又是出世的,他总是自慰,总是用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入而不能入,出而不能真出,这一入一出之间便见出苏轼思想上的矛盾,也见出了其生活理想、精神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苏轼的入世情怀似楚大夫屈原,出世情结似庄子,他的一生大多在这入与出之间游弋,他的词也就在这两者间纠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