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之本体即天理,无论动静皆泰然

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

——《传习录·陆澄录》

 今译:定为心之本体,即天理。动与静,只是在不同时间的表现。

天理两个字,是北宋以来学者最认真探讨的问题。其实说到底,天理只是分善别恶的一个总名,除却分善别恶,也就没有天理寻。至于善恶的标准,归根结底就在人心的自然灵觉处。所以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也就不见天理。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它昭昭朗朗,只有一个,所以天下人的心之本体都是一致的,无论是圣人与常人、教授与脚夫都是如此。但是在生活中,不同人的表现却千差万别。之所以有分别,全在于机缘环境的不同。

如果在天理自然上思考,事事不过分,那么天理自然就是人的规尺;但人们却在心外下工夫,随着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外物思虑,又从中生出种种分别,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分别中无法平静。

据《程子轶事》记载:程颐(北宋理学家)被贬官至涪州(今四川涪陵)途中,渡江至中流时遇上大风大浪,渡船即将翻沉。很多人悲哀号哭,程颐却安坐如常。所幸有惊无险,船最终安全靠岸。这时,一位老人问程颐何以能如此镇定。

程颐回答:“没什么,只是心存诚敬罢了。”

老人听了以后对他说:“心存诚敬固然很好,但却不如无心。”

心存诚敬,也只不过是用那个诚敬之心来抵挡怕死之心,怕死之心仍然还是潜藏在诚敬的下面。而无心却是真正的定,因为生死是自然的事情,知道这一点也就明白怕也无益,也就不用怕。既然没有了怕心,也自不必再拿诚敬之心来抵御什么,心也就自然安定无事。

人之所以分为三六九等,最核心的一个因素是心体能定的程度:圣人是能定者,君子是求定者,众人是未定者,而小人则是永远流荡不定者。我们在修养工夫上,要以心之定为追求的境界,无论所遇到的境遇动静如何,都能泰然处之。

文章 | 《精读王阳明》王永春著

(0)

相关推荐

  • 四、寓诗于教,蕴含哲理,代圣贤立言,歌颂真善美

    湛若水的诗,除古淡这个总特点之外,擅长寓诗于教,不论述忠孝.叙家常.谈王事.酬唱和.赠离别等,无不信手拈来,出口成篇,且使诗作蕴含哲理,不是说教却能代圣贤立言,歌颂真善美,显示出驾驭语言文字的高超技能 ...

  • 解密“阳明心学”:心即良知,心即天理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心即理"与"知行合一". 所谓"心即理",通俗地说,人的本心就是天理,就是行为准则. 所谓"知行合 ...

  • 王阳明心学智慧:不争,是成年人最大的格局观!

    老子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与人争来争去,往往得不到好后果.由此可见,不争才是最大的争!爲人处世中,争与不争二者是一模一样的.若能拥有"水德" ...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 ...

  • 四句话读懂王阳明心学

    心学创始以来,影响至巨, 古今中外都有精辟见解. 然而,对心学最精辟的论述, 莫过于王阳明自己的"四句教". --国馆君按 近代日本的强盛,始自明治维新.维新派中众多重要人物,无不 ...

  • 要懂王阳明心学只需记住这四句话,哲学应该得到普及!

    导读:要懂王阳明心学只需记住这四句话,哲学应该得到普及!人应该不断"重构世界". 原标题:哲学书籍<重构世界>与王阳明心学的联系和区别 哲学被誉为所有学科的学科,在普通 ...

  • 王阳明心学:心若不动,万事从容

    阳明心学实为圣学,他站在人生命主体的立场上,主张通过致知格物.诚意正心的存养功夫,以力求去除私欲对人心的遮蔽,逐渐明了那个纯乎又纯的天理,即"明明德",也就是达到至善.至于修养功夫 ...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与智慧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曾筑室于故乡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阳明心学有 ...

  • 今天的中国人和王阳明心学的关系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学术专题,但今天我不想讲专题,我想谈谈王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呢?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在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中,我们有许多的感受,有正面的,也有 ...

  • 圣人王阳明心学启示:“眼高手低”才是学习书法至高境界!

    王阳明(王守仁),号称"明朝一哥",历史三大圣人之一,文治武功,样样精通,文人带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甚至他抱病带兵,对手听说他来了,连仗都不打了,直接投降. 清代书法家.书法理 ...

  • 王阳明心学: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一般人在俗世生活中,不可能不面对种种的环境,面对环境必有妄心的生起.所谓有善有恶意之动,既是妄心升起时. 我在实际的修行体悟中,深刻感受念起念灭.本性如水,宽广深厚,妄心如波,风吹波动:风即是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