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 上海为什么没有武汉路?武昌路与上海的广东人

城事·第109期

天袁地访之前的一篇《上海为什么没有武汉路?汉口路了解一下》,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很多读者留言到,还有上海的武昌路与汉阳路不能忘记了。
于是,顺水推舟,这篇,天袁地访带大家来聊一聊苏州河北岸的武昌路的故事。
说上海的武昌路之前,先来说说武汉的武昌。

武昌——武汉的科教文化与历史名胜之地

武汉的汉口、武昌、汉阳三镇不仅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而且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面貌,在功能分工上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虽然三镇在行政上已经合并接近一个世纪,但这种情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武昌的地标——黄鹤楼

武昌是武汉三镇之一,位于长江南岸,"外扼地理要冲,内依地势险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昌”的“武”就是其字面上的意思。目前,武昌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市重要组成部分。
武昌是武汉的科教文化中心。说起武汉有名的大学,一只手数不过来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双一流"著名高校就位于武昌。

武汉大学的樱花

武昌在中国历史上有浓墨重彩一笔的地方。被奉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的黄鹤楼、辛亥革命首先发生起义的地点,以及脍炙人口的诗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都和武昌有关,无论是古代中国史,还是近代中国史,武昌都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
武昌起义之所以发生在武昌,也是因为武昌长期就是军事重镇,清末为湖北陆军第八镇的湖北新军驻守。选择武昌,主要是因为其位于九省通衢的交通有利地位,一旦震动可以波及五湖四海;加之许多守军暂时因为去四川平定“保路运动”,还有就是这里是革命派政治组织文学社、共进社渗透多时的重点发展地区。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昌在风景名胜方面依然是武汉重要的门面担当,与杭州西湖齐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湖,坐落在武昌东部。而依托东湖珞珈山而建的武汉大学,每年的樱花胜景更是闻名遐迩。东湖西南岸边的湖北省博物馆,常年展出的“国宝”曾侯乙编钟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时期文物,更饱蘸了浓郁的楚文化风韵。

武汉东湖

从“自来火街”到“广东街”

武昌路上远眺浦西公寓大楼(2019.5)

上海的武昌路,位于虹口区南部偏西,东起扬子江路,西至江西北路,几乎汇入塘沽路。其走向与苏州河相似。在东段,它与我们曾经写过的闵行路比邻而居。今天因为虹口旧区改造,大批虹口民宅拆迁,武昌路变得支离破碎,早年的风貌已经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了。
武昌路修筑于1850年,系工部局填浜筑路,以北四川路为界,以东较长的一段为东武昌路,以西为西武昌路。两者并不直接相接。

上海武昌路近照

1882年,我国第一家发电厂,英国人开设的“电光公司”设在武昌路乍浦路口东南角,因此当地华人居民将武昌路俗称为自来火街。1882年7月,这家电厂首次发电,但只点亮15盏电灯,仅仅能照亮苏州河畔的礼查饭店(浦江饭店)和威尔斯桥(外白渡桥前身),而且还用的是直流电。当时租界都用瓦斯灯,这种自己点亮的电灯对中国民众来说真是“自来火”了。
今武昌路乍浦路路口东南角(2019.5)
南虹口地区在民国时期曾经是日本人群居的地方,也在武昌路乍浦路的路口,不过是西北角曾经有一家东本愿寺别院,与乍浦路北段的西本愿寺别院遥相呼应。日侨建立的运动俱乐部“日本人俱乐部”一度就设在东本愿寺别院内。
东本愿寺别院(来自网络)
除了日本人外,武昌路也曾是广东人的聚居区。因该地为广东移民聚居区,被人们俗称为“广东街”。

如今的武昌路这样的场面已经不多见了。

虽然江苏省历来是“内斗大省”,苏南与苏北斗、苏州与无锡斗、江阴与常熟斗……上海的江苏省不同地区之间的移民之间因为有不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同样会内斗,浙江团结一些,定海与绍兴的差异不能算太大。但是上海的苏浙移民与上海的广东移民相比,在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之上,那是大相径庭。
比如,在上海的广东老移民,尤其在虹口区四川北路一带,再冷的天也有人穿厚厚的木屐。走在弄堂里,人没到,声音从老远就传过来了。
再比如,解放前广东老移民聚居多的上海街区,常有小贩推着木桶来卖凉粉,广东移民趋之若鹜等等。

广东人移居上海小史

上海在开埠后海纳百川,不过长期以来,外来的移民中以江苏(占四成以上,上海本属江苏)、浙江(占约三成)为主,距离上海千里之外的广东,作为上海移民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广东人的数量仅次于江苏人、浙江人,排名第三。
那广东人为什么要在19世纪起到上海来呢?
因为,上海1843年开埠后,作为一个国际贸易港口,自1850年代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的内外贸易中心。而广东人则以倾向离乡揾食而著称,无论是下南洋,或者去西洋,再或者是去北美大陆淘金修铁路,都少不了广东人。就算现在,学好了广东台山话,可以在美国加拿大东、西海岸的几大华埠畅行无阻,连英文都不必学。而上海实在显得太过“便利”了。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

在此后的一百年间,广东人向上海的迁徙基本没有停止。
早在1857年,上海已有广东人数万。到1935年,在上海的广东人达到最高峰,有12万人之多。
这么多广东人可不是历史学家随意说出来的,因为人难免生老病死,去世之后,往往不能立即回乡安葬,或者也不想回乡安葬,同乡人就靠公会、会所这样的民间机构来办理寄柩,或者就安葬在义冢、山庄里了。这其中著名的广肇山庄和创办者广肇公所就是广府、肇庆两地的广东旅人的同乡会,主要也是给广东籍往生者入土为安的地方。同样的还有联义山庄。
我们三年前曾专门写过一篇广肇山庄,其中提到在广肇山庄的最后一个墓址,即今静安区彭浦新村一带已经基本灭失了公墓特征,留下的少有的痕迹是一条取名岭南路的道路。岭南是广东的代称,说起岭南不免想到这里曾经是广肇山庄的所在。
与苏浙人的帮派文化不同,来沪的广东人不少是投资移民,投资领域分布在纺织业、烟草工业、机器业、食品工业、面粉工业、金融业、环球百货业、小百货业、餐饮业、娱乐等等。

102年前,广东人在上海创办的永安百货

上海滩上大名鼎鼎的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百货公司,都是广东中山人创办的。

永安百货大楼已经在南京东路上矗立了102周年

而在上海的虹口一带,不少里弄都是当时这些百货公司的高级职工公寓,如四川北路附近的永安里。

永安里近照

1948年的永安里地籍图

阮玲玉的出生地

武昌路上的广东味道有多浓呢?
从老上海商业地图和有关历史史料中考证得知,东西武昌路上沿途曾布满各种具有广东特色的店铺,如具有鲜明广帮特色的餐饮店就有元兴园、同华春、粤南楼等10余家。
此外,这里广式弄堂、广式石库门楼房遍布,从西向东比较著名的广式弄堂就有鸿兴里、广德里等,完全是把广州五羊城的风貌“拷贝”到了上海,使武昌路犹如展开了一幅广东版“清明上河图”。

中国默片电影的先驱——阮玲玉

默片时代的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就是出生于上海的广东人,她于1910年出生于东武昌路的同仁里。
当地人认为,“广东街”浓郁的地域文化成就了阮玲玉,但也限制了她日后在有声电影方面的发展,因为她自小就生活在广东街的“语境”中,口音定型,乡音难改,很难说好“纯正”的国语了。

阮玲玉的巅峰之作——《神女》

阮玲玉的悲剧归宿,笔者就不再赘述了。她身后葬于联义山庄,这座老上海人心中的天堂般的安息地,据说还是人们赏春踏青的好去处。不过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阮玲玉和其他在此安息的人们最终都被迫迁葬他处,有的甚至骨灰不存。今天在市郊福寿园里的阮玲玉墓地,里面是否安葬着香魂,笔者是实在不太敢笃信的。

联义山庄是广东客商林镒泉在宝山彭浦一带购荒地农田十余亩(一说241亩)兴建的私家墓园,因为其环境优美,也被人俗称为“林家花园”。后来由粤商联合会举办,改称为联义山庄。这里还曾安葬着永安公司的创始人郭氏兄弟,旧上海市长吴铁城的父母(祖籍也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等。如今,联义山庄还有一座小楼尚在,作为静安区文物保护点,获得了一块免死金牌,但联义山庄,连同闸北宝山的好几座民国公墓,早已灰飞烟灭了。

好了,本期天袁地访就和大家聊到这儿,我们下期再见!
近期更新:
沪说 | 沈敦和往事: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的跌宕人生
沪说 | 镜头里的上海这些年(三)门面
沪说 | 另一个匈牙利“沪漂”:设计比人出名的鸿达洋行
城事 | 上海为什么没有武汉路?汉口路了解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