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所以耳鸣!治神经性耳鸣的方子,思路清晰,你一看就懂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神经性耳鸣。
这是很多读者朋友,在后台问过我的问题。借此机会,我好好和你聊。
我给你说,顽固的神经性耳鸣,我们要适当考虑是不是心脾两虚所致。
啥是心脾两虚啊?说白了,既有心气心血的亏虚,也有脾的虚弱。俩脏器,都虚了,加在一起,就是心脾两虚。
我给你说个真人真事儿。
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8岁,姓肖。
这个人,从43岁那年开始,就有耳鸣的毛病,动不动就会响。但是,那时候症状还不算严重,她也就没太在意。
最近这半年,她的耳鸣逐渐加重了。而且一旦响起来的时候,还可能伴随心慌、心悸、迷糊等现象。在平时不响的时候,则常感觉神疲乏力,大便偏稀,时常腹胀。
如果还只是这些症状,她依然可以忍。但是,令她害怕的是,耳鸣逐渐发展成了听力下降,两只耳朵在鸣叫时仿佛被什么给堵上了,滞涩不通,根本听不真切了。
这不是要聋了吗?
此患心中焦虑,于是到医院检查。一开始,她以为自己这是更年期所致。但后来,耳鼻喉科大夫给确诊了,是神经性耳鸣。
怎么办?吃药吧。各种药片,各种维生素,吃了不老少,但效果不好。
到这时候,患者的听力大大下降,闭塞不通,耳边时时鸣叫。
这时候,有人劝她,还不如去看看中医。
患者想,事到如今,只好如此,于是求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面色无华,脸色苍白,舌质淡嫩而胖,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另外,心慌心悸,懒得动、大便不规律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当时,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我希望,此时正在阅读本文的你,拿一个本子,好好抄下去。
但见——
党参、龙眼肉、百合、炙黄芪各12克,炒枣仁、茯苓各10克,炙远志、石菖蒲、炙升麻、炙甘草各6克,砂仁3克(后下),一共开6剂。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以后,耳鸣开始减轻,发作频率降低,而且耳朵的听力有所恢复。
再后来,在原方基础上稍作调整,又投6剂。患者喝到最后,忽然有一天,耳朵“哗”地一下,好像有气流冲开,整个听力就恢复正常了。耳鸣声完全消失。
再后来,原方加减又用一个多月,患者全身其他症候也都大大改善,于是停药。
这张案例,记载于1986年的《新中医》上。感兴趣的朋友,您可以去看看。
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我一说你就懂。
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中医理论中,心和脾,跟耳朵的关系密切。
为什么?因为耳朵作为人体官窍之一,它要想很好地发挥作用,离不开气血的濡养。没有气血作为原材料,耳朵是发挥不了作用的。
心和脾,跟气血的生成和输布,都有密切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的生成和输布。所以说,无论脾还是心,只要有一个虚弱了,我们的耳朵就容易出问题。
正因如此,古人才有心寄窍于耳、脾虚则九窍不通的说法。
与此同时,心和脾,这两个脏器还是母子之脏。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故而心为母脏,脾为子脏。一旦心血不足,母病及子,人就会脾气亏虚。一旦脾不足,子盗母气,心气心血也就跟着不足。
那么,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她的心脾好不好呢?
答案是不好。她基本属于一个心脾两虚的状态。
心气心血亏虚,所以她心悸心慌。心,其华在面。心血不足,所以面色无华。
脾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一身机能下降,所以她懒得动,精神疲惫。脾虚,运化失常,所以此人腹胀便溏。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这些都是心脾不足,气血两虚的表现。
可以说,这个人的心脾两虚,早在五年前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的她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故而让症候发展下去,直至听力大大受损。
这个时候怎么办?必须补益心脾。什么时候,把该补的东西给补齐了,她的一身症状就都好了。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医家用的配伍,就该一目了然了——
党参、龙眼肉、百合、炙黄芪各12克,炒枣仁、茯苓各10克,炙远志、石菖蒲、炙升麻、炙甘草各6克,砂仁3克(后下)
这其实是古方归脾汤的化裁。
党参、茯苓、黄芪、炙甘草,用于健脾益气。砂仁,行气,令补而不滞。
龙眼肉、炒枣仁,用于补益心血。
至此,补气又补血,补脾又补心,基本问题算是解决了。
在这个基础上,用百合、远志和石菖蒲来宁心开窍醒神,打通耳窍,用升麻来提升气机,使得气血上濡于头面,直抵耳膜。如此,患者的问题就彻底改善了。
这其实是用归脾汤来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真实案例。
其实,神经性耳鸣作为一种常见病症,患者数量特别大。其中,用补益心脾之法调治,是中医的常规做法。这样的患者,务必有心脾两虚的一些症候。上文医案里所述的,就比较典型,您可以反复体会。而与此类似的,还有通过补中益气法来治疗的做法。我以前都谈过,您可以仔细翻看。
总之,通过健养心脾,实现对虚证神经性耳鸣的逆转,是中医的一条宝贵经验。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这篇文字,我到这里,基本就收尾了。读者朋友看了,如果感兴趣,不妨收藏。将来有机会,你就去看看中医,若确属心脾不足,不妨借鉴文中配伍以化裁(不属于此证,千万别用)。我相信,如果辨证准确,它还是可以给部分人带来帮助的。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