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如何独立思考?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叫做:为什么我们要独立思考?

排名第一的回答,是凤凰前主笔王路写的,很有意思。他说:

因为别人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

这个回答非常妙,也非常反讽,有一种「第22条军规」式的黑色幽默:你要证明你是疯子才能退役;但如果你能证明你是疯子,你就一定不是疯子,因为疯子不会这样做。

这个回答显然很荒诞,但我相信它讲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大家都说独立思考好,但究竟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呢?不独立思考又会怎么样呢?

我想从反面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1.

不妨做一个小测试:给你两个词,「马」和「狼」,你会分别联想到什么?

前者是不是一些比较正面的词汇,比如骏马、奔驰、勇敢;后者是不是一些偏负面的词汇,比如豺狼、凶恶、狼狈为奸?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 蝴蝶会传播花粉,所以它是益虫;
  • 麻雀会吃掉庄稼,所以它是害虫;
  • 牛和马能为我们提供劳动力,所以它们是善良正义的,是「好」的;
  • 豺狼、狐狸会袭击人类,糟蹋庄稼,所以它们是凶狠狡诈的,是「坏」的。

因此,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这些形象以及它们相关联的喻义,就这么固化了下来。

注意,上述文字「所以」之后的部分 —— 我们是如何能给这些动物下定义,判定它们是好是坏的?

显然,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去看待。对人类有利的,就是好的;对人类不利的,就是坏的。

但实际上呢?动物根本无所谓「好坏」,这些只不过是它们的自然天性。

用传播学的话来说,「牛马能提供劳动力」就是「事实判断」,「所以牛和马是好的」就是「价值判断」。豺狼和狐狸也一样。「会袭击家畜」是事实判断,「所以它们是坏的」则是价值判断。

2.

熟悉传播学的朋友,一定知道一条基本原则:对于任何事情,我们要尽量关注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因为事实判断是确凿的,能够达成共识;而价值判断是依赖于视角和立场的,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相反的: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模糊了两者的局限,被预设了立场,然后打包、封装起来,喂给我们。

为什么我们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构成我们思维的信息,从源头开始就是有偏差的。

我们一直生活在偏见和立场的灌输之下。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

这样做是不是一定不好呢?当然不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给人贴标签,用刻板印象去评判别人。比如「东北人性格豪爽」、「广东人什么都吃」、「英国人都是gay」……本质也是一样的。

很多时候,这能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提高决策和思考的效率。

但要注意:这只是一种走捷径的取巧方式。如果你一直用这样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作出思考,那多少会显得有点「头脑简单」。

那么,这会有什么后果呢?

如同我在 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中所说的:社会永远呈现金字塔结构。为了稳定大众,减少可能发生的麻烦,使社会阶层更牢固,让下层「头脑简单」,就是最好的策略。

最好大家都老老实实上班挣钱,累了就用娱乐发泄情绪,挣了钱就通过消费再散出去,每个人都变成机器,只看得到短期利益,想着怎么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思考。

3.

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别人告诉我们答案,指引我们方向,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生活。

所以,如果你问我「独立思考有什么用?」我会告诉你:它没什么用。但如果你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你就有必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说了这么多,如何才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呢?

我把独立思考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内在」。也就是构成我们内心价值观、认知框架的质料,亦即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第二个层次,是「信息」。也就是我们跟外界交互、获取信息的方式。

第三个层次,是「群体」。也就是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性。

下面详述。

3.1. 内在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关乎内心深处,我们是如何认知和思考世界的?

本质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先通过观察,获得一个个孤立的命题,再通过「逻辑」,将这些命题组合起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 这就是一个思考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

LPhone 10今天做活动,打7折,只要4200!赶紧去买!

这个思考过程的背后是什么呢?

1)LPhone 10原价6000;

2)LPhone 10今天做活动,只要4200,能省钱;

3)我喜欢 LPhone 10;

4)省钱对我是有利的;

5)所以,我要赶紧去买。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是观察到的信息(1和2),有些是我们心中固有的信念(3和4),通过用归纳和演绎法进行组合,从而得出结论(5)。

这个思路很合理,没有任何问题。

但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的「信念」,会受到预设立场的影响,从而干扰我们对信息的解读,导出有偏差的结论。

比如:特朗普大选的时候,偶尔会在推特上发一些惊人之语。对于这些言论,反对派们会认为「这说明他智力低下、头脑简单」;但对于同样的内容,支持者则会认为:这是他故意为之,目的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为竞选造势。

为什么对同一个内容,双方会有不同的解读呢?原因就是,他们内在的「信念」不同,导致对同样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

2009 年有过一个相似的实验:当一名脱口秀主持人用讽刺的语气模仿共和党口吻时,民主党支持者会觉得「他在嘲讽共和党」,而共和党支持者会认为「他在借玩笑表露真实想法」。

这种现象,就称为「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

我们的推理和思考过程,并不能客观反映事物本身,而是被我们固有的信念所误导,得出了「我们想要的结论」。

这是独立思考的大敌。

那么,动机性推理的机制是什么呢?它通常包含三个要素:

1)Emotion Bias:情绪偏见。也就是「预设立场」。

2)Confirmation Bias:证实偏见。

3)Rationalization:合理化。

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摄入海量信息,而这些信息绝大部分都带着偏见和立场。于是,它们就会累积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我们「先入为主」的观点。

久而久之,大脑就会上当,以为这些观点是我们的真实想法 —— 这就是「预设立场」。

在这个前提下,当我们接触到其他材料时,会怎么样呢?我们会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正面证据」,也就是支持我们固有观点的证据。

譬如,2008 年大选期间,Orgnet 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那些支持奥巴马的人,更喜欢购买赞扬奥巴马的书籍;反之,反对奥巴马的人,更愿意购买指责奥巴马的书籍。

这就叫做「证实偏见」。它非常自然,无处不在,却同时也是令我们走上极端的罪魁祸首。

最后,当我们不得已接触到「反面证据」时,会怎么做呢?心理学家说:我们会将其「合理化」,用各种理由来解释它,给它一个合理的原因。

举个例子:当你用 4200 块买了 LPhone 10,突然,你一个朋友跑过来对你说,他在别的渠道只用了 3000 块就买到了,你会是什么心态?我想,多半会闪过这个念头 —— 「你买的一定是假货」吧?

为什么会出现动机性推理呢?本质上,是因为对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修正

我们天生希望我们是对的,不希望看到我们错了。出于这一点,当信念和外在信息出现偏差时,我们会倾向于「曲解」它,来维持我们信念的稳定。这才能让我们感到安全。

那么,如何克服动机性推理呢?

就是我强调过多次的:时时刻刻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思考: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

我把它称为「对立思维」

平时不妨多做做这样的练习:阅读、聊天时,看到跟自己抵牾的观点,先不急着反驳和嘲讽,而是停下来,静静思考一下:

  • 我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是别人告诉我,还是我自己推理出来的?
  • 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
  • 不考虑对错,对方的观点,有没有合理和可取之处?

你会发现,你所笃信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未必能站得住脚。

你会开始产生怀疑,质疑以前被灌输的信息,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不要怕,这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3.2 信息层次

第二个层次,则是关乎信息的交互,亦即我们如何接收信息。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思考下面这句话,有没有任何问题:

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在教育上的投入。

看起来很自然,很合理,对不对?

但事实上,前半句是一个客观现象的描述,我们叫做「事实陈述」;后半句是一种行动的倡导,我们叫做「规范陈述」

从事实陈述推出规范陈述,实际上,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提高教育投入真的能改善教育事业吗?教育事业落后主要是因为投入不够吗?提高教育投入有可行性吗?诸如此类。

这个观念,在哲学上叫做「休谟问题」:我们是否能从「是」推出「应该」?(What is to what ought to be)

很多时候,这两者的内涵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却被广泛地、有意无意地混淆了。因为一样东西好,所以我们要倡导它;一样东西不好,所以我们要提高它。等等。

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里面的逻辑关系真的成立吗?我们真的能无需怀疑地接受吗?

发现了吗?这一点,跟一开始的「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非常类似 —— 它们的确也是一致的。

事实到价值:「是什么」,能否推出「好」「坏」?这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因为好坏需要视不同角度而定,背后往往有非常复杂的因素。

事实到规范:「是什么」,能否推出「应该」?这同样需要审问和质疑。很多时候,这往往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被作者有意引导向他的立场和倾向。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如果前面的「教育」一例,你下意识接受了,那么稍微进一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落后,所以我们要全盘学习西方的模式」是不是看上去也很合理?

这就是一个陷阱。这里,需要论证非常多的东西,排除其他各种情况和可能性,才能使后半句成立。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文章里,不经意地出现,我敢保证,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而是下意识地扫视、阅读、接收 —— 这时,它已经被你所摄入了。

所以,在接受信息时,如何做到独立思考?这就需要在脑海中保持一个筛子,时时刻刻把信息筛一遍,确认无误的,再接受;存疑的,放在一边。

那么,除了刚才讲过的休谟问题,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标准,来打造这个「信息筛」呢?

第一点是「情绪」

我们的大脑有两个系统,分别是负责情绪处理的“边缘系统”,以及负责理性的“新皮层”。

这两个系统是相互颉颃的。也就是说,当边缘系统活跃时,新皮层就会被抑制。我们可能就会在情绪的操控下,盲从、盲信,作出冲动的决策和判断。

所以,如果你在阅读文章时,觉察到情绪的起伏,那么就要小心了:很有可能,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点,来影响和干预你的判断。

常见的情绪干预手法有哪些呢?

  • 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
  • 高代入感的经历和故事;
  • 细节描绘和镜头特写;
  • 煽动性强的断言、反问、呼吁和感叹;

……

注意:不是说它们不好 —— 这些都是正常的写作技法。但是在擅长的人手里,可以轻易地通过灵活组合和运用,来实现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被引导、操控而毫不自知。

所以,当你接收信息时,不妨同步在脑海里屏蔽掉这些感情色彩,只留下信息的内核和主干,再问自己:我可以如何理解这些信息?以此来达到对信息的「筛查」。

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时刻保持大脑的运转。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被外界所操纵。

另一点则是「观点」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过:要警惕「观点输出」。

为什么呢?因为观点输出没法给你提供任何价值。它只会不断让你产生「我学到了东西」「我的理解没有错」的感受,不断地沉溺在这种对神经的刺激和新鲜感中。

简而言之,它只会告诉你「是什么」,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做」 —— 后者需要非常复杂的逻辑和思考加工。

这就是观点输出的问题:它往往是媚俗的 —— 亦即挑你喜欢、能对你产生刺激的话讲,并且轻描淡写,落不到实处。

最常见的观点输出是什么呢?简单归因。亦即把一个复杂的现象,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比如:

  •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自律。
  •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善于抓住时机。
  • 为什么他会成功?是因为他行动力强。

……

这些观点对吗?没有错。但有价值吗?基本没有。

这就是大多数文章的写法:一个观点,加几个故事,再一个观点,再几个故事……最后提炼总结一下:为了……你要……;只有……才能……。

所以,综合以上这几点,不妨试一试:

在阅读文章、接受信息时,不要按照作者原本的思路和框架走,而是把信息拆开来,用自己的「信息筛」筛一遍,最大限度地避免被作者所引导。

这样,才能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3.3 群体层次

第三层,除了认知的偏误会影响我们,外界的信息会影响我们,你所生存和交互的群体,也会通过种种方式,对我们施加干预。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点:群体对个体有着惊人的影响力。我们自以为独立作出决策,其实可能都是受到群体框架的操纵。

随便举几个例子:

所罗门·阿希的阿希从众实验证明:哪怕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当其他所有人都给出了错误答案时,参与者也会被他们所影响,把自己的答案由对改错。

米尔格拉姆实验证明:即使平时循规蹈矩的良好市民,在权威者的压力之下,也可能作出非常残酷的行为。

最负盛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则证明:哪怕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只要适应了「监狱看守」的身份,也会不自觉地投入进去,对犯人作出伤害和虐待。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议题。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其实也许只是在「扮演」着我们的角色而已

我们身在任何一个圈子里,都会被赋予一种身份认同 —— 无论这个圈子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是广阔的,还是小众的。

这种身份认同会塑造我们,影响我们,规范我们,让我们朝着「一致」去行动。

这就是「圈子效应」。

对内寻求一致 —— 作出共同的行为,增强彼此间的归属感、身份认同和联结;对外寻求差异 —— 通过营造「不同」,跟其他人拉开差距,从而获得「我们比你们强」的优越感。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所处的群体,都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干预着你。

一个例子就是时尚。齐美尔有一段话,讲时尚,非常透彻。

他说:时尚是一种特定的模仿机制。一方面,模仿满足了成员的群体归属感,使成员感觉到前进的道路上并不孤独;另一方面,模仿减少了成员的责任感和羞耻感,获得一种安全感。因为个体在跟随时尚的过程中不需要为自己的品味与行为负责。

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我们追逐消费,追逐潮流,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而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消费了,就能成为那样的人。

这就是一种群体力量的操控。

那么,如何避免被群体所影响呢?

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反思自己的内心,问清楚「我想要什么」。时时刻刻弄清楚,我的想法、观念、欲望,是真的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还是来源于群体、环境,和「他们」?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明确「我想要什么」,让一切来帮助你、成就你,而不是被融入环境。

在湍急的河流上前行,唯有内心的声音,能够为我们导航。

4.

最后,简单聊聊「深度思考」、「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这三个概念的差异。

在我的体系中,深度思考,是一种生活态度,亦即追求理性认识事物、探寻事物本质的观念。处于最高的层级。

独立思考,强调不受操控,独立地作出决策和判断。它是深度思考的一部分。

批判性思考,强调对信息进行审视、质疑,而不是下意识地接收。它属于独立思考的一部分。

亦即 深度思考 > 独立思考 > 批判性思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理清一些疑惑。

在独立思考的道路上,一起同行。​


本文来自“L先生说”(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

(0)

相关推荐

  • 强烈反对这两种思维方式!

    当初起名字的时候,就叫"爱思考",不仅是定位思考+行动领域,更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思考. 而思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明辨是非". 真正能做到明辨是非很难,掌 ...

  • 学海无涯|横向领导力(6):用对三个立场,可避免个人偏见

    "饼图"思维框架的第一步是收集数据,也就是收集实际情况或者问题. 当我们面对的困境却是"信息过载",我们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太多,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

  • 写作 | 争取说清【议论文】

    什么是[议论文] 我比较多发[怎么做]类型的文章,为大家提供"拿起来就能用"的阅读.写作方法和工具(前提是你得自己拿起来用哈~),但今天想谈一个[是什么]的问题,因为最近看到好些学 ...

  • 我认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最近一两年,互联网上的舆论大战比以前激烈得多也频繁得多?不怕招骂,我也来表表态.   我认为996就是马云任正非之流在剥削员工. 我认为转基因的好坏应当开放讨论,而不是说反转都 ...

  • 为什么要独立思考,因为有人告诉你要独立思考

    想要学会思考,先放弃追求答案. 当你在刻意追求答案的时候,就已经在限制自己的思考,有些问题没有答案. 思考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本身,把一件事从大脑过一遍,什么问题.什么因素.什么结果.该怎么面对? 所谓结 ...

  • 批判性思维的最高精神:开放兼容

    -- 共1100字 / 阅时2.5min -- 上期[周三]栏目我们介绍了批判性精神的基本要求--反思质疑的内容. 这期文字我们说说批判性思维的最高精神境界--开放兼容. 01. 要自信,但不要总是& ...

  • 认知自己的思维的六个层级,你在哪个层级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 ...

  • 怎样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双方相处变得和谐?

    在生活中两个人的价值观有时候不太一样,所占的角度也不太一样,至于导致两个人在沟通和交流的想法也不太一样,很难达成一致.要想达成一致,就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让两个人的相处是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

  • 思想必须来自于思考,而思考必须是独立思考!(现场授课实录)

    思想必须来自于思考,而思考必须是独立思考!(现场授课实录)

  • 独立思考——先独立再思考

    来源: www.yIqig.com 时间:2020-03-25 编辑: 人生感悟 有人讲网络时代不需要独立思考,只要带上情绪和键盘就可以了.人们在海量信息的围攻下越来越无法掌握自己的注意力,时间.思维 ...

  • 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

    2012诺奖获得者日本京都大学生理学教授----山中伸弥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称:深度思考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如果脑细胞充分活跃,身体机能会自动调动身体各部分可余能量向大脑集中,习惯性 ...

  • 关于对独立书店未来的思考

    我是非常喜欢书店的,但是随着自己的藏书越来越多,自己买书后想要去看的书越来越多,对书店的兴趣有所降低,现在在橘子树工作,这里有太多的我喜欢的书,现在对想去书店的想法,慢慢地变得谈了. 这恰恰就是书店的 ...

  • 什么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利与弊是什么?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只不过是一种习惯,习惯可以解构为知识(为何做.做什么).能力(如何做).意愿(想要做).思考习惯,基于思考,构建关于思考的知识层(为何做.做什么),培养思考的能力(如 ...

  • 拥有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获...

    拥有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很容易获得加速成长的机会. 自助者,天助之.当一个人发现,一切都需要自己来给予自己的时候,他就开悟了.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当你产生了依赖,你就需要警惕了.因为依赖就 ...

  • 我们的独立思考:既不独立,也不思考

    ▪ 醒悟的人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心怀怜悯,能够透过人间苦难去思考什么是伪善.罪恶.公正与道德,冷漠和麻木的人是不屑于做这些事的.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 ▪ 我们在意人间烟火,那 ...

  • 坚持自由就是坚持孤独,坚持孤独就是坚持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战斗!自由是自我的本真状态,

    ​坚持自由就是坚持孤独,坚持孤独就是坚持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战斗! "自",是鼻子,也代指自己."由"是裤裆处.自由是指一种没有滞障.上下联通.与自然自在交换的本 ...

  • ▷文叔叔有声电台 | 卿听格言 | 第70期-华罗庚: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 点击上方绿标聆听张士卿为你读格言 今日格言 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 格言释义 中国有句俗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

  • 科研要素: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考

    关于自己科研的历程,爱因斯坦有一句诙谐的说法,"为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也把我变成了权威".这句话一方面展现了科学与宗教的不同,科学可以被驳斥(refute)或证伪(fals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