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梅州市大埔县,有“张半县,饶半城”之说,其中的“城”就是指茶阳城,透露出茶阳饶姓在当地社会经济、城市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
700多年前的一天,时值南宋末年,元兵入侵,百姓遭殃。此时福建汀州城内已是兵荒马乱的景象,担任城内推官(相当于现在的法官)的饶济宇忧心忡忡,先前他曾追随文天祥抗元保宋,眼看城池即将失守,结局可想而知。
(汀州古城 罗利光摄)
饶济宇满脸愁容,将四个儿子叫到跟前,国破家亡在即,已顾不得大多的离愁别绪,简单地向四个儿子说了目前的时局,最后做出人生最悲壮而又无奈的决定:饶一郎迁往武平,饶二郎迁往上杭,饶三郎迁往龙岩,饶四郎迁往神泉乡,即现在的茶阳镇。
饶四郎携家带子,沿汀江一路南迁,此时还不允许他沉缅在父兄分离的悲痛中,他要担起家庭生存的重担,擎起家族复兴的旗帜。饶四郎一家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茶阳地界。
茶阳城内的一段明代古城墙,历经岁月风霜,弥足珍贵,亟待保护。
此时茶阳已经有各种姓氏的先民在此生活数百年,饶四郎想要在此立足并非易事,从他开始到他的孙子,三代单传,在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社会里是非常不利的。
直到饶四郎的曾孙一辈,才有了三位男丁,而其中我们特别要记住次子饶绍兴,他的三个儿子非常争气,生下六个儿子。此时已是明朝初年,政局趋于稳定,百姓得到休养生息,饶氏在茶阳已传至六世,随着家庭人丁兴盛,就要按照古法分房派。
绳武堂,茶阳饶氏射房其中一分支七世的祠堂,位于洋陶村。房派是介于家庭和宗族之间的社会单位,房派的出现标志着这个姓氏的繁衍处于旺盛的时候,需要外殖、析产来拓展生存空间。六个儿子的房派用旧时的“六艺”来命名,分别称:“礼乐射御书数”。
饶四郎墓地周围的楣杆石群,上面刻录着几百年来茶阳饶氏子弟取得的功名。
此后茶阳饶氏六房不断繁衍,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各房均有族人外迁发展,迁到云南、广西、台湾及本省的潮州、惠阳、连平、高州、阳江等地,单迁往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等地的茶阳饶姓后人就达万人之多,如今茶阳饶氏已传到二十九世。茶阳饶姓不单人口众多,而且其宗族培养的子弟社会影响大,特别是在仕宦方面。延绵7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始终镌刻着清晰的文化烙印,并演化为一种内在的基因一直传承下来。在今天饶氏族谱中记载的先贤,无不是崇文重教,以士为荣。
明清两朝,文风鼎盛,一代代饶姓子弟寒窗苦读,不甘人后,只为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根据族谱统计,茶阳饶氏明清两朝有文庠生210人,武庠生35人,增生28人,国子监生、太学生81人,廪生51人,各种贡生60人,举人21人,进士8人,其中翰林2人。茶阳城内并不大的空间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书屋:希三书屋、水部书院、培荆别墅、南山书室。这些都是茶阳饶姓兴办的宗族教育机构。
《茶阳饶氏族谱》记载着奖励、资助士子的各项金额,与同期邻近地方比起来,茶阳饶姓要大方得多。
过去数百年时间,这些族谱上的饶氏族人,就像一颗颗流星划破历史的夜空,留下耀眼的光芒,他们创造的不凡业绩,仍被今人铭记。七世祖饶金,明朝成化年间中举人,担任汀州通判(相当于现在的政法委书记兼农业局长),是饶氏宗族第一个与正统王道建立联系的人。饶金在任上勤政爱民,官声颇佳,就是他上书当时的广东巡抚请置设县,将县城设在茶阳,大埔建县此人功不可没。
茶阳古镇上还完整保留着饶相的真迹。
十世祖饶相,进士出身,为官清廉,恪尽职守,是大埔饶姓中在官场最久、官阶最高、所任职务最多的族人,其长子饶与龄亦为进士,现在茶阳镇的名片父子进士牌坊就是纪念这对父子。茶阳的宗族制度正是饶相回乡之后系统建立起来的,后被周边其他宗族效仿。
十七世祖饶庆捷,进士出身任翰林院检讨,是大埔唯一参加清《四库全书》编写的分校官,著有《桐荫诗集》等作品留世,今天读来让人不舍掩卷。事实上,茶阳饶氏族人还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饶金步入科举殿堂开始,一代代饶姓族人前赴后继,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占据一席之地。
“恩准”“御赐”,都是代表最高荣誉的来头。还有“三凤齐鸣”“五花荣封”“十代九大夫”等等美誉,震撼得让人不禁要屏住呼吸。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饶姓庞大的族产、尝田提供资助,拥有优秀的教师资源,造就了出色的宗族办学。取得功名的子弟在当地社会和宗族内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客观上营造了崇文的浓厚氛围。当时茶阳饶姓人家,存在没田耕有谷晒的有趣现象,这是因为饶姓购置大量田产,出租给农户耕种收取谷租。这个侧面也反映当时饶姓强大的经济地位。
饶相等人通过宗族教育取得科甲功名,然后步入仕途,晚年解甲归田,回到茶阳之后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人脉,反哺桑梓,影响后来的饶姓子弟,形成一个不会断层的良性循环。饶氏宗族数百年来对于教育的重视一以贯之,这一现象引人深思,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个民族、国家的强盛,教育是基础!随着繁衍的蓬勃,饶姓族群日渐庞大,与此相适应的是祠堂的兴建方兴未艾,茶阳城内狭小的区域,坐落着各房派、宗族大大小小的祠堂七十多座,其中三十多座属饶氏宗族,“半城祖屋半城饶”之说名符其实,祠堂的规模和数量也反映出当时饶氏宗族,在人口、经济、文教等方面在茶阳的绝对优势地位。
川心祠附近的一座石门,因为水患的原因地面不断抬高,失去了往日雄伟的气势,非常可惜。
冬官第大门口立着八根楣杆石,上面刻录着从这个祠堂培养出去的饶氏子弟的功名。
诒谷堂上挂满了饶氏子弟的各种功名,富贵梁上雕绕的金龙栩栩如生,非常夺目。龙在古时代表天子,民间不可以使用,这是乾隆皇帝恩准饶峻建在祖祠的。
西门太史第,翰林院检讨饶庆捷就是出自这个祠堂。
祠堂对于客家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客家人从中原南迁而来,乡土情结和尊祖敬宗的观念深入骨髓,来到南方以后,面对恶劣的环境,需要争夺立足之地,尤其需要强化祖先认同、血缘关系,从而形成强大的宗族凝聚力,祠堂就是维护宗族团结和宗族统治的最重要物质载体。
结语:在粤东很多地区,有许多类似“饶半城”的说法,如松口的“李半街”、武平的“钟半县”等,“饶半城”不单代表族群在当地的人口占比,还蕴含着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