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无锡用紫砂泡了茶等你
《和梅公仪尝茶》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雪芽发翠茎。
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
寒侵病骨唯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醒。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
——欧阳修
文人好茶。自宋代至明初,值中华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的品饮方法日趋讲究,沏茗畅饮替换了宋代烹煎,茶事开始讲究用具,茶具由此发展。
到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明代张源撰写的《茶灵》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这与今天的沏茶方法是一到致的。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厚。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茶香愈浓,于是,紫砂壶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逐步走到历史的前台,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融汇在一起。
▲明“大彬”款紫砂六方壶(现藏扬州博物馆)
品茗本是物质享受,茶具的配合,并非单纯为了器具,也蕴涵人们对形体审美和对理趣的感慨感染,既要看重内容,又要讲究形式一体,追求雅俗共赏的珍品,所以必须创造出类拔萃的气质,表现高超的技巧和功力,方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历史的肯定。
关于紫砂壶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明末崇祯年间。周高起在《阳羡茗壶录》中记述的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陶土初出时,先有异僧出现在附近村落,见人就说:“卖富贵呵!……”。村人笑而不信!僧人又说:“贵”不要买,买“富”总可以吧!。随后带领村中老人,指认山中产土之穴而去。及至按穴发掘,果然各色陶土皆备。
这便是其后烧制紫砂器的原料——紫砂陶土。其土具有砂性,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紫红色,紫砂之名由此诞。紫砂器不假釉饰亦无彩绘,纯粹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
紫砂陶家族最具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的当数紫砂壶,引来无数骚客文人的倾情盛赞。北宋时期的梅尧臣曾咏叹”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喜华“。本文初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中提到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采清”。诗句中所吟”紫泥“,”紫瓯“说的都是紫砂茶壶。明末清初大文豪李渔曰:”壶必言宜兴陶,较茶必和宜壶。”称颂宜兴紫砂壶是最理想的注茶器。
▲李渔
1976年江苏宜兴羊角山发现紫砂窑址并有明确记录的出土物作为佐证,基本可以认定紫砂烧造的历史始于北宋。
到了明代紫砂壶烧制技术开始广泛传播,宜兴紫砂工艺盛极一时,良师名匠纷纷涌现。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更把紫砂壶艺推到了新的高峰,紫砂与诗人的结合使其艺术性又有显著提高。
明朝至今,中国文人与宜兴历代砂器制作高手合作,将雕刻,镶嵌,书画等多种工艺美术手段用于紫砂壶,制作出典雅精美的沏茶茗壶,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保藏,成为中华一大瑰宝。
▲无锡博物院紫砂艺术展区
无锡博物院于12月9日举办《运河陶﹒丝路情——当代紫砂茶器展》,以华夏第一陶窑系——“宜兴窑系”历史发展脉络为展览主线,“大运河”为纽带,本着“一带一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想,通过陶艺展览、技艺展示等手段,依托“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等文化品牌资源,在宣传展示宜兴特有陶瓷艺术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制陶技艺,进一步深化“运河”与“陶”之间的文化元素融合,为不断增进宜兴与各运河文化节点城市间的深入交流搭建良好平台。
▲顾绍培《天龙鼎珠壶》
▲潘岷《枫飘茶香》
▲许煜红《雨花石情壶》
▲钱一清《雅集壶》
花开千朵别样红,就象紫砂大师汪寅仙老师说的一样,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喜好有不同的倾向和选择,紫砂的发展也必然会随着当前经济形势的繁荣而枝繁叶茂。
本次展览,以古老的“紫砂陶”元素为载体,为大家了解宜兴紫砂文化打开一扇窗,领略宜兴紫砂艺术瑰宝,感受“宜兴窑系”昨天的风采与今天的辉煌。
展览详情
展览名称:《运河陶﹒丝路情——当代紫砂茶器展》
承办单位:无锡博物院、宜兴陶瓷博物馆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9日——2017年1月9日
展览地点:无锡博物院西区三层紫砂厅
部分资料来自无锡博物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文博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