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极恩师——纪念秦永远先生
秦永远先生是我的太极拳恩师,传道受业解惑,诲人不倦。在他教导下的几年,我的人生又开启了一扇窗,生命里多了阳光,看到了更多的蓝天与白云。
秦老驾鹤,本想写本传记,只是年代久远,与他生活工作四十余年的环境和事迹并不熟悉,迟未动笔。近日整理了一些相关的文字、照片和视频,汇总于此,是为纪念。
永远的纪念——秦永远先生传奇的一生
赠秦老书——献给一位最尊敬的中国老人
惊悉我的恩师秦老突患肺癌后期,若晴天霹雳!
这位64岁的老人,一生勤勉报国,立下无数奇功。荣退后,谢绝国家给他的优厚待遇和在美国的女儿给他准备的优裕生活,回偏远落后的农村乡里侍奉90岁高龄的老母,并将他一生的积蓄全部用在了为家乡架桥、修路、济贫上。
偶然的机会,若水有幸结识秦老,并结下深厚的忘年之交,成为我的恩师。我们曾在橘子洲头品茗观潮,谈古论今,当时他说关羽是一代武圣,一生为国尽忠,可惜客死他乡未能忠孝两全,并乘兴作诗:“来日可追忠孝全,堪笑关羽不丈夫!”。
秦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文韬武略,又淡泊名利,节俭朴实;虽身居上层,却坚持四不:不穿皮鞋、不穿西装、不打领带、不改乡音。忠、孝、仁、义、信等中国传统美德在他身上无不闪放耀人的光彩。他是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昭奎的亲传弟子,年轻时在北京上大学期间,跟陈大师学拳四年,深得精髓,到工作岗位上他在百忙中业余培养了很多太极高手,有几位是全国、全省冠军,有的被录取到大学武术专业。多次蝉联全国冠军的太极王子王二平成名后将他签字的太极著作专门送给秦老。
国际太极拳冠军王二平送给秦老的《世传陈式太极拳》一书的亲笔签字
回乡后,他免费为家乡的孩子们办武术班。
秦老侠肝义胆,抑强扶弱,除暴安良,济贫帮困,留下了无数传奇故事(有时间将陆续整理)。在他身上发生的奇迹也无数。我相信这次还会再发生奇迹!
秦老,若水等待您康复后再去橘子洲头,共同品茗观潮谈天下,叙古评今论英雄。
当年品茗橘子洲,
笑傲武圣论孔丘。
文韬武略安天下,
未报母慈不丈夫。
癌魔不期降君体,
白发欲送青丝鬏。
不信苍天无慧眼,
湘水之畔看潮头。
若水
2010年9月9日
2010年9月11日(农历8月14日)下午三时,秦老癌魔扩散,医治无效,不幸长辞,享年64岁。若水泣血哀痛,肝胆欲碎,写此悼文,伏惟尚飨。(千余人曾与此悼文同泣)
在秦老追悼会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白纱垂首,大地呜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一位功勋卓著的老领导,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恩师,一位肝胆相照的益友,秦永远先辈。
秦老的一生,四十年在湘江之畔,甘洒青春热血,勤奋努力,鞠躬尽瘁,成国之栋梁,做出卓越功绩。
秦老远在千里之外,心系家乡父老,一生节俭朴素,甚至舍不得穿一件好衣,却倾平生积蓄给家乡修路、架桥、帮困济贫,村口桥头的雄狮见证着秦老倾注的心血,文化广场留有秦老操劳的足迹,他亲手栽下的果园正透着芬芳,他亲手移植的大树正垂枝哀泣。
忆昨日,我们曾在橘子洲头品茗畅谈论天下,秦老讲关羽尽忠未尽孝,并写下“来日可追忠孝全,堪笑关羽不丈夫”的壮怀诗句。秦老实现了诺言,荣退后不享受繁华舒适的大都市生活,回到偏远农村老家伺俸九十高龄的老母,让她老安度晚年,享受天伦。哭苍天不公太甚,而今九十竟送六十人。
秦老深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虽有万千公务,日理万机,仍殚尽竭虑,满腔热情地培养、教育后人,村里的小武术队员现在个个身手不凡,大学名校有秦老培养的栋梁,异国他乡有秦老亲手栽培的英才。而今,他们飞越重洋,披麻戴孝来为秦老送行,就是诉说他们不会辜负秦老的期望,永远继承秦老的遗志,铭记秦老的教诲。
大地作纸,海水做墨,写不尽秦老的高风亮节,载物厚德,更诉不完我们无穷的哀思。哭师早逝,伏地泣血,忠孝之心,侠义之气,名垂万世,命终三纪。哀师情切,愁肠欲断,肝胆俱裂,悲痛欲绝,昊天昏暗,万民怆然。斯人已去,长歌当哭,呜呼哀哉,生死永别,伏惟尚飨。
知音最相亲,忆橘子洲头昨岁尚叙连夜话。
名水期共往,叹湘江之畔今朝再无品茗人。
秦老,您安息吧!
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若水哭诉
2010年9月14日
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原主任秦永远来院视察指导工作
2010年5月28日上午,省建筑材料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湖南南方水泥集团有限公司顾问秦永远来院视察指导工作。院长张力会见并向秦永远汇报了学院近年来发展的有关情况。
张力深情回顾了秦永远本人及省建筑材料行业管理办公室在学院升本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学院升本最为困难的时候给予学院的无私和关怀和帮助,张力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秦永远本人和省建筑材料行业管理办公室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秦永远汇报了学院升本后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秦永远在听取了张力同志的汇报后指出,他本人始终牵挂着学院的发展,学院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艰苦奋斗的结果。作为学院发展艰苦奋斗的见证者,他本人愿为学院进一步发展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学院与建材行业和企业合作方面,他本人愿为学院牵线搭桥。
院领导胡波年、党政办、发展研究室的负责同志陪同会见。(党政办公室杨朗)
一位党员激情燃烧的一生
夜未央,戚店村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头广场集合,一起向殡仪馆走去。与村边麦田里寒冷晶莹的露珠相对应的,是村民们眼中滚烫浑浊的泪水,那是对秦永远先生离去的不舍,那是送他最后一程的难以诉说的深情……
遥想送秦永远先生那一天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我终于可以面对他离去的事实,可以静下来为他写点什么的时候,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近半年之久。然而戚店村的建设并未因他的离去而终止,他的妻子依然在为完成丈夫的心愿而奔波忙碌着,他的朋友和花园乡的干部们为村里的发展继续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他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秦永远先生的遗愿,更是从他身上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榜样的力量,一种生命最华丽的自我燃烧——奉献!
在黄河南岸,民权县花园乡东南部有个住着数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戚店村。1946年2月秦永远先生就诞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秦树声对他从小严格要求,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秦永远先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并造就了他忠孝义信等中国传统优秀品格。
秦永远先生自幼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坚定的信念。他的少年时期,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他上小学时,为救饿昏在课堂上的同学,冒险去县委大院偷南瓜,被发现后,他面对县委书记金平远毫无惧色:“你身为我们的父母官,我们跟着你挨饿,不偷你的偷谁的?”他的质问震撼了金平远书记,不但没处分他,金书记还准备让他做自己的通讯员,秦永远先生谢绝了一般人梦想得到的工作,毅然走上了继续求学之路。
自幼胆识过人的秦永远先生,加之“艺高人胆大”,高中勤工俭学时帮助同学们度过了很多险关。有次,他和同学们拉一车鲜西瓜到城里,途中天色已晚,于是找到一家旅店住下。店主看到这车好西瓜,当即表示全部买下,瓜钱抵消住宿费,多退少补。按当时商量的价格,除掉店钱还应退给一笔可观的瓜钱。不料,第二天结账时,店主说他们住的是好房间,瓜钱还不够支付房费。
不谙世事的学生们哪里遇到过这等不讲理之人?他们气愤的和店主理论。
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大汉:“老子是沧州好汉!想要瓜钱,打我这儿过去!”
同学们吓得不知所措,有人建议赶快离开。
“我看你是沧州人渣!”秦永远先生这时正在门外一条小凳子上坐着,看到这一幕,他仍然端坐不动,怒吼一句撼人心魄。
那大汉看到凳子上坐着的是个小个子,轻蔑一笑。还没等秦永远先生起身,已纵身跃到他面前,一个黑虎掏心直指心脏。这招狠毒,可虚可实。防不到即为实,防住了接着就是一个穿心肘。随着秦永远先生左手的一个格挡,他一个箭步来到大汉身后,右腿断后,腰部转动,右臂发力,大汉哎呦一声,轰然倒地。
店主见财生恶,知错能改,亦非十恶不赦之人。瓜钱如数奉还之后,秦永远先生一行也未深究。
1965年9月,秦永远先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实现了去首都学习的夙愿。在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秦永远先生除了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外,他热爱的中国武术也得到的很好的发展。大学期间,秦永远先生曾在北京西城区摔跤比赛中夺冠;他的少林靠山凳在香港拿了金奖;他的少林子午棍等得到北京体委的一致好评。秦永远先生在武术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十七世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照丕的认可,后来在他的介绍下转到陈兆奎门下学习,之后又师承寿云和尚等八位名师,深得各门派精华。他精通陈式太极拳、少林拳等,亦擅长刀枪棍等器械。
秦永远先生把自己的绝学无偿奉献给有志气的青年,并以武术为媒介,坚定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成为国家的栋梁。赵亿、赵军、赵瑞、张哲、张英海在他的指导下先后考上了湖南大学、天津民航学院、浙江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和河南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商丘市老年人太极拳协会会长张云霞多次登门学艺,并将陈式太极拳推广到整个豫东。国际太极拳冠军王二平曾得到过他的指导,王成名后签名赠书——“送给:秦永远先生健身强体之太极拳”,以示感恩。
大学期间,秦永远先生凭借着自己在武术方面的造诣,担任武术指导,每个月有40多元的报酬。这在当时也算是不小的数目。但在衣食不足的艰苦条件下,他并未囿于自我满足的小世界,而是带领同学们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救助许多经济困难的同学度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秦永远先生与妻子一起来到湖南发展。他们唯一的财产就是妻子带的嫁妆,用旧家具改造了一个木箱。作为农民子弟的二人白手起家,相扶相持努力打拼,他们相濡以沫几十年,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秦永远先生曾在妻子远去常德时写下《送君》一首:
夫妇进膳同下楼,
欲借美酒断离愁。
席间倍感路难行,
眼泪如雨杯中流。
低眉自知身无钱,
送君常德迫回头。
贤妻休怪愚夫薄,
腾达之日厚相酬。
1970年8月秦永远先生被分配到湖南省郴州地区东江水泥厂当技术员,他靠兢兢业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人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克技术难关,解决生产难题,赢得了崇高的威信,先后被提拔为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厂长、厂长等职务。
1986年,湖南建材事业处于腾飞发展的年代,急需相关人才。秦永远先生作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全面人才,被上级组织看中,把他调入湖南省建材工业局工作。11月,秦永远先生被提拔为湖南省建材工业局生产处处长、湖南省建筑材料公司经理。在任生产处长6年的时间里,他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几乎跑遍了湖南大大小小的建材企业,开展调研、指导生产,为基层、企业办实事解难事。
1994年2月秦永远先生任湖南省建材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8月任湖南省建材集团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湖南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正厅级)。
在直属企业湖南雪峰集团严重不稳定的危急时刻,他服从省委安排,亲自担任企业董事长,置身一线,迅速平息了事态,恢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在行办机构改革过程中,他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使机构改革平稳过渡,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为改善机关办公条件,他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在长沙东塘建起了一座18层2万平方米的湖南建材大厦;为搞好老同志服务工作,他在行办机关率先提出当好“孝子”的理念,认真落实老同志的两项待遇,做老同志的贴心人。
他一生倾注到建材行业,为湖南省建材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为全国建材行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2006年他荣退后,中国建材集团还聘请他到北京做首席顾问。
秦永远先生一生求索,又情系桑梓,作为一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游子,能够为家乡作贡献是他多年来的夙愿。退休前,他就着手考虑戚店村发展规划,并亲自撰写《戚店蓝图》和《争创文明戚店村——(2005—2007)规划》。2006年10月荣退后,他谢绝了许多单位和大集团公司的高薪聘请,不恋繁华都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回乡定居,并担起了村里的关工委主任一职。
“不穿皮鞋,不打领带,不穿西装,不改乡音”是秦永远先生一生坚持的原则,也是其简朴风格,不忘故乡的最真实写照。他曾自诩“村民”,不忘本分,并通过板胡这个媒介与戚店村的老年人们交流谈心,为村发展谋求好的建议。在县关工委的帮助下,他积极联系动员戚店村赋闲在家的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等五老人员,组成了戚店村关工委,搭建了为全村群众服务的平台。
戚店村教育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孩子贪玩,学习兴趣不浓。他深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针对这种情况,他组建了青少年武术队,利用自身所长,亲自担任教练员,教孩子们学习武术,培养他们对武术的浓厚兴趣。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练习武术。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以武术为载体拉近了关工委五老人员与孩子们的距离,孩子们学习武术的同时,老师给他们传授知识与技能,讲解德育课程,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习的兴趣。他还经常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怎么处世,以德育为载体在孩子年幼心灵深处种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孩子们勤劳、善良、质朴、正直的良好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村内小学没有音乐教师,他就动员爱人也走向三尺讲台,为孩子们上音乐课,教孩子们学习乐理知识,培养他们音乐欣赏能力,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全面发展。正如村里的一个孩子所说:“如果没有秦爷爷教我们武术和音乐,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懂”。
2005年,戚店村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村外不通柏油路,村内也没有水泥路,村头桥梁将要断行,道路坑凹不平,车辆难行。小商小贩不来戚店村,村民购买砖瓦、沙子、水泥等重载物品,商家要加钱,一遇阴雨天气,有的甚至加钱也不给送。村民的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去,严重影响了戚店村的经济发展。秦永远先生动员儿子、女儿、堂兄等亲属,筹集资金13万元,修通了通向外面世界的1.8公里柏油路。为了修通村头断桥,他又拿出了5万元积蓄,购置水泥、砖、桥板等建筑材料,在村民的齐心协力下桥也顺利完工。
2006年,为了改善村内道路,他再次寻找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募集资金12万元,带领村干部、关工委老同志,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出工、出力,为村内道路建设清除路障,垫路基,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全力投入到改善通行条件中来。很快,村内通上了笔直、平坦、顺畅的水泥路。至此,戚店村的交通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村民告别了道路难行的历史。全体村民欢欣鼓舞,喜不自胜,奔走相告。
农忙季节,村里的年轻人少了,收种又成了一个大问题。2007年麦收时,秦永远先生自费8万多元,买了一部大型收割机送给村里,免费为困难户收麦,解决了外出青年的后顾之忧。
通过调查研究,他发现种植养殖是最适合村情的项目。为造福乡亲,他先后引进了波尔山羊、黄羊和优良品种猪,分发到各户养殖,并动员大学同学徐班长来村里办起了种羊种猪场,免费为全村群众养殖的猪羊提供配种。为了发展村里的种植业,他请教农业专家,四处考察,引进了绿化苗木,新特果树等经济作物,改变了全村的种植结构。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和环境,他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沼气技术,自费购买了建造模具(村里建好后无偿捐献给乡里),在全村建造沼气,成为民权第一个建立沼气的村庄,使全村的厕所、用水、照明、厨房、家庭养殖得到了根本改变。为此,商丘市在该村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发展文化事业,用先进的文化影响人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农村文化建设重点。2006年,秦永远先生利用村头废弃的坑塘,带领群众每天出工60余人次,经过50多天的时间,建起了戚店村第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广场先后配置了乒乓球案、篮球架,设置了一些公益、公共设施。还在近处的河岸种上垂柳,在广场周围栽上玉兰、银杏、柿树等乡村树种,加强了广场、乡镇的绿化。至此,全村群众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他还购买了60余面盘鼓和腰鼓,组建了戚店村梦蝶盘鼓队,并从商丘聘请老师教群众学习鼓艺。平时,农闲时间、茶余饭后,群众练习鼓艺,锻炼身体。每当村中有婚丧喜庆事宜,免费为群众提供服务,活跃气氛。这样不仅节省了村民办理红白事宜的费用,而且有效遏止了村民大操大办,大搞腐朽丧葬的恶风恶习。文艺团队的组建、文化场所设施的配备,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有效遏制了打麻将、玩扑克、酗酒、赌博、打架等不良风气,促进了农村文明新风尚,新气象的形成,成为戚店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百善孝为先。”秦永远先生以身作则,回乡侍奉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这也是他回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在工作岗位上,我为国尽了忠,但没有尽到孝,退休后一定要补回来”。他还写下了“来日可追忠孝全,堪笑关羽不丈夫”的壮怀诗句。他帮助村里制定了“移风易俗,乡规民约”,年年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活动。
他倡导全村九姓一家亲,邻里和睦相处,一家有难全村帮忙。他带头帮困济贫,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资助数名贫困生走进了大学殿堂。在他病重弥留之际,还一直惦念着贫困生入学和生活问题,并留下遗嘱要将中国建材集团聘请他担任首席顾问的酬金全部拿出来用于救济贫困生。
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村容村貌和民风焕然一新。感动了乡亲,自发为他立下了《功德碑》:
秦公永远,生于戚店。
学成报国,功绩卓然。
荣退还乡,情满故园。
农民赤子,忠厚相传。
建桥筑路,改宅造田。
规划新村,除弊兴善。
扶贫济困,敬母孝贤。
淡泊名利,体察民艰。
构建和谐,丹心可鉴。
惠泽乡里,世代为范。
民权县县委授予秦永远先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聘任他为县关工委名誉主任。县委以《老骥伏枥,造福桑梓》为题,宣传了他回乡为家乡谋福祉的先进事迹。
他的博大胸怀正像他在笔记中写的:
老牛自知夕阳短,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骥伏枥志千里,
仁者暮年壮不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亲手创造的新农村景象正像他亲自撰写的对联:
文化乐园吹拉弹唱豪情满怀歌盛世
精神天堂琴棋书画壮志凝笔写春秋
2010年9月11日下午3时许,在民权县人民医院,备受间质性肺炎和癌症双重折磨的秦永远先生去世了。
他生命最后那段时光是常人难以忍受和想象的,肺部几乎丧失了所有功能,血液发黑,癌细胞扩散周身,然而直到最后时刻他都没有呻吟一声,没让医生打一针麻醉剂,没吃一片止疼药。疼痛难忍的时候,他双拳紧握,牙关紧咬,或是用手掌一直搓揉自己的胸口。在一旁照顾他的姐姐问他最痛苦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他只淡淡说了四个字:“千刀万剐”。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和亲友们都为之动容,惊叹眼前这位被病痛折磨不堪的老人精神竟如此之刚强。
然而,当看望他的亲友谈及母亲这个话题时,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将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用手轻掩面部,悄然落泪。
为他送行那天,上至省市县领导,下至普通百姓,近千人的队伍将整个殡仪馆挤得满满的,人们胸带白花,痛哭失声,向这位可敬的老人做最后告别。当他儿子秦晓光哭诉道:“您一生只为别人着想,唯独没有想过您自己;您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却教诲了我们怎样做人。您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
65岁的秦老就这样走了。一个冰冷的木盒,装裹了他一生的传奇与辛劳;一抔家乡土,掩盖了他一世的炽热与深情。依他生前所愿,他最终安详地躺在故乡的土地上,陪伴他的是那条通往外界的柏油路,和不远处戚店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纪念秦老》
相似的日子,总让人忽略时光的飞逝。不知不觉,我敬爱的秦爷爷已经离开三年了。
三年来,很少为他提笔写点什么。他强健的体魄,刚强的意志,与他离去的突然,反差之大,让我恍惚仍觉一梦。他的音容笑貌,每每想起,都清晰得毫发毕现,宛如昨日。
我还记得在初见他时,他慌忙走来与我握手时的平易近人;我还记得第一次跟他一起走时,我必须小跑才能跟上他轻快的步伐;我还记得他站在梯子上修剪杨树,电话那头问他所在,他老顽童地回答“我在树上”;我还记得他在餐厅对敷衍了事的服务员怒目时的威严;我还记得他扛着铁锹,路过谁家门口,看到坑坑洼洼处,就填平时的认真摸样;我还记得他为了和家乡里的老人打成一片,凌晨五点就起床练板胡的执着;我还记得他为家乡修路搭桥建设广场时忙碌的身影,和拒绝央视记者采访的坚决;我还记得告诉他有人抗拒暴力拆迁自焚时,他满脸惊愕的神情;我还记得一起论及国事时,他的忧国忧民……
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如果能够给别人留下几个难忘的细节,几个可以传诵的故事,或许已经足够了。但是与秦老断断续续接触的几年里,留给我太多难忘的东西。他的很多话,也令我至今难忘。
“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
“当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这样你才能上升一个层次。”等等。
我工作的几年里,参与了一些红白喜事。其中,因绝症而离去的人,也有不少。
人之将死,有的深夜哀号恸哭,声嘶力竭;有的插着氧气管抽烟,自暴自弃。各种情形,不一而足。
秦老弥留之际,在间质性肺炎和癌症的双重折磨下,未闻他哭泣呻吟。最痛苦时,他握紧拳头,用力揉搓胸部。被问及感受时,仅四字作答:千刀万剐。
这种刚毅的性格,不仅是一种姿态,亦是减轻亲友痛苦的良药。
秦老不仅活在我的心中,他振聋发聩的教导,他的身体力行,都会影响并改变着我,继而辐射到我周围的人。
一个人的言行,都受到思想的支配。一个人的肉体泯灭了,他的思想仍影响着别人,指导着他人的生活,他就虽死犹生!
带领村民建设民权花园乡戚店文化广场
《“功德牌坊”变成了“农民文化广场”》
时令刚过秋分,秋忙过后的民权县花元乡戚店村的文化广场上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老年腰鼓队在广场上打腰鼓、扭秧歌,青少年武术队在这里舞刀弄棒,一些老人在这里拉弦唱戏,这里成为乡村田野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知情人告诉记者,这片广场是有“功德牌坊”改建而成的。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7月10日说起。那天一大早,花元乡戚店村里的几位长辈冒着淅沥的小雨驱车县城来到花元乡原党委书记张胜全的办公室,他们受众乡亲所托请求张胜全帮他们给一位为全村人谋福利默默无私奉献的厅级领导撰写一篇碑文。这位厅级领导就是湖南省建材厅原厅长秦永远
今年63岁的秦永远是从民权县花园乡戚店村走出的乡土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工作,在湖南一干就是四十年,突出的政绩使他荣升至厅长之职。2006年他退休后不恋繁华省城都市的优裕舒适生活,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要改变落后贫穷的家乡面貌,同时也能赡养在家乡的老母亲。他拿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并动员在北京工作的兄弟秦永法等亲戚筹资13万余元,修通了通向外面世界的1.8公里的柏油路,架起了村东大沙河桥;自费8万多元买了一部大型收割机送给村里,免费为困难户收麦,解决了在外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种植养殖是最适合村情的项目,为此他先后引进了波尔山羊、黄羊和优良品种猪,免费为全村群众养殖的猪羊提供配种服务;还请教了农业专家,四处考察,引进了绿化苗木、新特果树等经济作物,改变了全村种植结构;他还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沼气技术,自费购买了建造模具,使戚店村成为全县第一个使用沼气的村庄……
虽说做了那么多好事,但是秦厅长反对宣传个人,更反对任何人给他树碑立传。戚店的乡亲们为了表达对秦厅长的感激之情,并给后代立个榜样,决定秘密的给他立块儿功德碑。
要立“功德牌坊”不是一蹴而就,一天就建成的事情,乡亲们看老秦整天在村里忙着忙那,苦于没有机会动工修建。2007年的6月1日,机会终于来了,老秦去美国看望自己的女儿,老秦走了近6个月,而这个“功德牌坊”就是在这期间矗立在了村西头的一片空地上。
秦厅长回村后极为恼火,“我一辈子不为名不图利,你们这是干什么啊!再说,咱村本来合(人均)的土地就少,立这个东西又占用那么多的土地,我心寒啊!乡亲们,请听我的吧,赶快撤掉!”在他的坚持下“功德牌坊”终于被拆除了。
戚店村60多岁的杨学然看到新建好的文化广场高兴的合不上嘴:“俺虽然不情愿地把它('功德牌坊’)拆掉了,但老秦的好处老乡们都给他记着哪!
2009年10月19日发表于《京九晚报》
秦老撰文,唐瑞臣老师书
老骥伏枥造福桑梓——记河南省民权县
戚店村老党员秦永远
秦永远,今年65岁,是河南省民权县花元乡兼戚店村关工委主任,曾任湖南省建材厅厅长,是一名退休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具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少关心、过问家乡事情。退休后来到家乡,以村关工委为平台,以党的富民、惠农政策为载体,以村五老团队为依托,竭尽全力办实事,想方设法解难事,致力于家乡的发展进步,受到乡亲们的广泛赞誉。
一、组建“五老”团队,赢得信赖与支持
作为一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游子,他回到家乡,倍感亲切,能够为家乡作贡献,尽一份力,流一身汗,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为实现这一愿望,一到家乡,在县关工委的帮助下,积极联系动员戚店村赋闲在家的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组成了戚店村关工委,搭建了为全村群众服务的平台。村关工委成立后,每天几名老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全村的发展,研究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为村两委班子出谋划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威望、有影响发挥余热,为全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00余件,受到群众好评,赢得社会各界的信赖与支持。
二、关心下一代,情献孩子
戚店村教育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孩子贪玩,学习兴趣不浓。针对这种情况,他深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组建了青少年武术队,他利用自身武术功底,亲自担任教练员,教孩子们学习武术,培养起孩子们对武术的浓厚兴趣。孩子们也利用节假日,放学后时间练习武术。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以武术为载体拉近了关工委五老人员与孩子们的距离,孩子们学习武术的同时,让老师传授学习知识与技能,讲解德育课程,开展素质教育,培养起学龄青少年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还经常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怎么处世,以德育为载体在孩子幼心灵深处种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勤劳、善良、质朴,正直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村内小学没有音乐教师,他就动员爱人也走向三尺讲台,为孩子们上音乐课,教孩子们学习乐理知识,培养他们音乐欣赏能力,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三、办实事、做好事,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2005年,戚店村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村外不通柏油路,村内也没有水泥路,村头桥梁将要断行,道路坑凹不平,车辆难行。小商小贩不来戚店村,村民购买砖瓦、沙子、水泥等重载物品,商家要加钱,一遇阴雨天气,有的甚至加钱也不给送。村民的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去,严重影响了戚店村的经济发展。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适逢党的好政策,他带领村关工委一班人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一方面,通过联系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拉土垫路基,他又拿出多年的积蓄,并动员亲属筹集公路建设配套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修通了通村公路。为了修通村头断桥,他又拿出了5万元积蓄,购置水泥、砖、桥板等建筑材料,在村民的齐心协力下桥也建成了,真正打通了戚店村通往外界的路,全体村民欢欣鼓舞,喜不自胜,奔走相告。2006年,为了改善村内道路,他再次寻找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募集资金12万元,带领村干部、关工委老同志,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出工、出力,为村内道路建设清除路障,垫路基,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全力投入到改善通行条件中来。很快,村内通上了笔直、平坦、顺畅的水泥路。
至此,戚店村的交通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村民告别了道路难行的历史。家家户户购置了农用机械、家用电器,有的还建起了新房,全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空前高涨。外出务工、经商、特种养殖、种植户越来越多,戚店村的经济建设驶上了快车道。
2007年,他自费8万余元购买了一台收割机,送给村里,解除外出务工人员麦收季节返乡的后顾之忧。为了造富乡亲,他首先引进了波尔山羊、黄羊和优良种猪,分发到农户;其次,动员老同学办起了种羊、种猪场,免费为群众养殖的猪羊提供配种服务;第三,多方考察,请教专家,引进绿化苗木和新特果树等经济作物,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四,引进先进沼气技术,购买模具供村民使用,引导村民改水、改厕,使群众早日用上了清洁能源,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为戚店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发展文化事业,以文明新风促和谐
发展文化事业,用先进的文化影响人,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农村文化建设重点。2006年,他在村东自家土地上建起了一个小型体育广场,供全村群众休闲娱乐。2008年,他购买了60余面盘鼓和腰鼓,组建了戚店村梦蝶盘鼓队,并从商丘聘请老师教群众学习鼓艺。平时,农闲时间、茶余饭后,群众练习鼓艺,锻炼身体;每当村中有婚丧喜庆事宜,免费为群众提供服务,活跃气氛。不仅节省了村民办理红白事宜的费用,而且,有效遏止了村民大操大办,大搞腐朽丧葬文化现象。
2008年秋,他利用村头废弃的坑塘,带领群众每天出工60余人次,经过50多天的时间,建起了戚店村第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在广场配置了乒乓球案、篮球架,设置了一些公益、公共设施。至此,全村群众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有了休闲娱的好去处。文艺团队的组建、文化场所设施的配备,有效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彻底杜绝了打麻将、玩扑克、酗酒、赌博、打架等不良风气,促进了农村文明新风尚,新气象的形成,成为戚店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后,秦永远同志带领戚店村关工委几名老同志在党的富民、惠农政策指引下,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再接再厉,顽强拼搏,在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建党90周年献礼。
(张诗河王景涛)
中共民权县委关于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决定
发表日期:2010年7月26日
近两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安排部署,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系列活动,有力促进了各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的落实,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在庆祝建党89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展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丰硕成果,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县委决定,对近两年来在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王桥乡党委等60个基层党组织、王锋等100名共产党员和底兴龙等30名党务工作者予以表彰,分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今后的基层党建及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好、更大的成绩。同时,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以先进为榜样,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全县党建工作新局面,为推进我县“争先晋位、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民权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
优秀党务工作者名单
一、先进基层党组织(60个)
花元乡中心学校党支部
花元乡屈庄村党支部
二、优秀共产党员(100名)
王锋李保健马鹏亚陈大春赵国锋
秦永远康耀东马良恩罗杰韩培军
《永远的纪念》
——秦永远先生光辉传奇的一生
2010年11月
(一)少年立志
在黄河南岸,有一个位于民权县花园乡东南部住着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戚店村,1946年2月秦永远先生就诞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秦树声对他从小严格要求,并将中国传统最优秀的美德薪火相传;叔父秦树枝是当地最有名的教育界名人之一。秦永远先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并造就了忠孝义信等中国传统优秀品格。
他的少年时期,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秦公为救饿昏在课堂上的同学,冒险去县委大院“偷”南瓜,被发现后,他面对县委书记金平远,毫无惧色:“我'偷’南瓜是为救同学,你身为县委书记,孩子们快饿死了你不管,还不让我们管,如果'偷’老百姓他们有吗?”这席话深深感动了金平远书记,不但没处分他,还准备让他去当县委书记的“跟班儿”(通讯员),他谢绝了在一般人看来是梦想得到的“肥差”,毅然走上了继续求学之路。
(二)求学探索
为学到真本领,秦公在少年时发奋学习。1965年9月,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实现了去首都学习的夙愿。在大学里,他除了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还助人为乐,热心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在衣食不足的艰苦条件下,他带领同学们课余勤工俭学,救助许多经济困难学生度过难关,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栋梁。
(三)报国湘江
秦公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毕业后,1970年分配到湖南省偏远、条件艰苦的东江水泥厂当技术员,完成了难以数计的急难险重任务,多次立功受奖。在建材工业局任处长6年里,他几乎跑遍了湖南的大小建材企业,帮助排忧解难。在直属企业湖南雪峰集团严重不稳定的危急时刻,他亲自兼任企业董事长,置身一线,平息了事态,恢复了生产;在行办机构改革过程中,他有情操作,平稳过渡,妥善安置;为改善办公条件,他盘活资产,建起了一座18层2万平方米的湖南建材大厦;为搞好老同志服务工作,他率先提出当好“孝子”的理念,落实待遇,做老同志贴心人。
1997年8月任湖南省建材集团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湖南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正厅级)。他一生倾注到建材行业,为湖南省建材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为全国本行业管理提供了好经验。2006年他荣退后,中国建材集团还聘请他到北京做顾问。
(四)赤子丹心
秦公一生求索,又情系桑梓。退休前,他就着手考虑戚店村发展规划,并亲自撰写《戚店蓝图》和《争创文明戚店村——(2005—2007)规划》。2006年10月荣退后,他谢绝了许多单位和大集团公司的高薪聘用,不恋繁华都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回乡定居,并担起了村里的关工委主任。
他一生节俭,生活简朴,却倾平生积蓄为村里修通了向外界的柏油路;架起了村东小桥;建起了村文化广场;规划整修了村里街道;绿化美化村庄;引进沼气技术;发展林果和畜牧业;帮助百姓致富。
为活跃村里文化生活,他成立梦蝶盘鼓队、青少年武术队,并亲自任教,使中老年人老有所乐而不沉溺于赌场和酒场,村里青少年课余周末练武强身而不沉溺于网吧。通过这些活动,言传身教,从大人到孩子都受到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为发挥农村老年人余晖,他带领村里老人无偿整修村里文化广场。倡导中国传统优秀美德。他以身作则,回乡侍奉九十多岁老母亲,这是他回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在工作岗位上,我为国尽了忠,但没有尽到孝,退休后要补回来。并写下“来日可追忠孝全,堪笑关羽不丈夫”的壮怀诗句。他帮助村里制定了“移风易俗,乡规民约”,年年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他倡导全村九姓一家亲,邻里和睦相处,一家有难全村帮忙。他带头帮困济贫,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资助数名贫困生走进了大学殿堂。到他病重弥留之际,还一直惦念着贫困生入学和生活问题,并留下遗嘱要将中国建材集团聘请他当顾问的酬金全部拿出来用于救济贫困生。
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村容村貌和民风焕然一新。感动了乡亲,自发为他立下了《功德碑》:
秦公永远,生于戚店。
学成报国,功绩卓然。
荣退还乡,情满故园。
农民赤子,忠厚相传。
建桥筑路,改宅造田。
规划新村,除弊兴善。
扶贫济困,敬母孝贤。
淡泊名利,体察民艰。
构建和谐,丹心可鉴。
惠泽乡里,世代为范。
民权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聘任他为县关工委名誉主任。县委以《老骥伏枥,造福桑梓》为题,宣传了他回乡为家乡谋福祉的先进事迹。
他的博大胸怀正像他在笔记中写的:
老牛自知夕阳短,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骥伏枥志千里,
仁者暮年壮不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亲手创造的新农村景象正像他亲自撰写的对联:
文化乐园吹拉弹唱豪情满怀歌盛世
精神天堂琴棋书画壮志凝笔写春秋
(五)文韬武略
秦公聪慧过人,好学不倦,文韬武略,诸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武术方面,他师从十七世陈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照奎、寿云和尚等多位名师,吸取各门派精华。精通太极拳、少林拳等,更擅长刀枪棍等兵器。
大学期间,秦公曾在北京西城区摔跤比赛中夺冠;他的少林靠山凳曾在香港拿过金奖;他的少林子午棍等得到北京体委的好评。
秦公不单自己强身健体,还服务社会。赵亿、赵军、赵瑞、张哲、张英海在秦公指导下先后考上湖南大学、天津民航学院、浙江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和河南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国家栋梁。商丘市老年人太极协会会长张云霞多次登门学艺,将其推广到整个豫东。国际太极拳冠军王二平曾得到过秦公指导,成名后,签名赠书给秦公,以示感恩。
秦公一生博览群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他研究最深的是儒家文化,对《论语》曾作了一万五千字的读书札记。他认为儒家文化让人知书达礼,重孝道、讲仁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学说也使人奋进,教育后人要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造福社会。而道学中消极的一面则容易让人逃避退让,消极适应,是“二流子”学说,应当有批判的吸收。
在湘工作期间,他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是岳麓书院。当民权县委书记马富国、县委副书记张一民、政府副乡长赵维新、朱华光和当时任乡党委书记的张胜全去湘拜见他时,他领他们参观岳麓书院,并买下数千元的赠书,赠给他们,希望这几位来自家乡的官员向古代圣贤学习,做个好官,多为当地百姓办点好事。后来,他们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张书记工作调动时,他将深情厚谊融为诗句相赠:
穷达尽为身外事,
升沉不改故人情。
沧桑世事浮望眼,
挥毫舞剑伴琴声。
在中国传统书法上,秦公也很有造诣,并因此和国家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唐瑞臣先生结下深厚友谊。
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喜爱,使他和原河南省豫剧一团首席板胡演奏家、《梨园春》大乐队首席板胡演奏家、河南著名艺术家陈广瑛女士结下深厚友谊,使他对板胡、二胡、坠胡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六)侠肝义胆
秦公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熏陶,造就了刚强不屈,百折不挠、慷慨大度、侠肝义胆的品格。在他身上也发生了无数传奇故事。
他在家乡上高中时,就凭一双铁拳将在当地无恶不作、臭名昭著的一个姓白的恶霸,打得跪地求饶。为民除害,一时传为佳话。
在求学期间,他带领同学靠勤工俭学生存,渡经济难关,凭着学到太极功夫制伏黑店打手,保证了同学们的安全和利益,也为当地除害,被同学们奉为英雄。
文革期间,他制服了一位欺辱好老师的“造反派”头头,保护了好人,教育了大家。
工作岗位上,他怒骂欺负职工的“汉奸”翻译,教训了坏人,为国为厂为职工扬了眉吐了气。
他每到一处,凭着一身凛然正气和绝世功夫,弘扬正气,扼住歪风。
(七)铁骨柔肠
秦公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严格要求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论是在领导岗位上还是退休后,都始终关心着自己为之一生奋斗的事业的发展,关心着行业建设和发展及职工、百姓的冷暖。体现了一名高级领导干部的高度责任感,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好领导。
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庭,严格教育子女,荣退后又伺候老母,是父母的好儿子、妻子的好丈夫、儿女的好父亲。与妻子相濡以沫几十年,不离不弃,患难与共,曾深情写下《送君》一首:
夫妇进膳同下楼,
欲借美酒断离愁。
席间倍感路难行,
眼泪如雨杯中流。
低眉自知身无钱,
送君常德迫回头。
贤妻休怪愚夫薄,
腾达之日厚相酬。
表现了一个深情又负责的大丈夫胸怀。
当癌细胞扩散到全身骨髓时,疼痛是一般人无法忍受的,但他却始终没有吱一声,也始终没让医生打一针麻醉剂,没吃一片麻醉药,所有为他治病的专家、医生、护士都为之动容,惊叹眼前这位只有在小说上才能见到的铁汉竟如此刚强。
但当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九十多岁的健康老母将为他这位六十岁儿子送葬时,他落泪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落泪。
为他送行这天,上至省市县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数千人的队伍将整个殡仪馆挤得满满的,人们胸带白花,痛哭失声向这位可敬的老人做最后告别。当他惟一的儿子秦晓光哭诉到“您一生只为别人着想,唯独没有想过您自己;您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却教诲了我们怎样做人。您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时,全场无不动容,许多人泣不成声。
尾声
秦公走了,走得那样安详,尽管还有无数遗憾。
“他的一生是无悔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蜡炬成灰泪始干,音容宛存精神在。”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秦公工作过的地方,轰鸣的机器、整洁的厂容厂貌永远记载和传承着他奋斗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秦公一生关注并亲手培育的家乡的果园已吐出芬芳果香,泥泞小路变成宽阔公路已四通八达连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村里的孩子们个个英姿飒爽、刻苦读书将他们的秦爷爷的教诲牢记心上;盘鼓队隆隆的鼓声昭示着村民们从此告别愚昧落后要追求文明的向往;秦公亲手培养的莘莘学子现已带着秦公的期望陆续奔向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成为国之栋梁……
秦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秦老传奇(一)
秦老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很多。此则为秦老少年故事一则
县委书记喜欢上的小偷
秦老受家庭熏陶,自幼就培养了侠骨仗义,胆识过人的品格。秦老的少年时期,正值五十年代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食不能饱腹,衣不能御寒。有的学生竟饿昏到课堂上。他为此非常焦急,为救同学,决定到县委院里偷南瓜。晚上,趁着夜色的掩护,他和其他两位同学爬墙跳到了县委院内,摘到了几个大南瓜,他们高兴得了不得,让其他两位同学先跳到院外接应,他从院里隔墙往外撂南瓜。不想作为小学生的他,用尽平生力气也没能把南瓜撂出墙外,尽管他在同学中的力气最大。南瓜落下的咚咚声惊动了看大门的门卫,门卫大喝一声,他知道不好,就对外面的两个同学说:“你们快跑,别管我!”而他却被门卫生擒活捉了。
他被带到县委书记金平远的办公室。一场特别的审讯开始了。
“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学校的?”
“双井小学四年级三班秦永远。”他显得毫无畏惧。
“谁给你这么大胆子?竟敢到县委院里来偷瓜?”
“我到老百姓那里偷有么?你身为县委书记,不能让老百姓吃饱,我的同学饿昏到课堂上了,这些你知道吗?我偷瓜是为救我的同学的命,你当县委书记的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还不让我们管吗?!”他显得大气凛然。
就是这样来自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一席话,惊动了整个县委,也为此改变了全县。同时,也差点改变了秦老一生的人生轨迹。
他被很快“释放”了,临走还“奖”了两个大南瓜。
双井小学接到县委的通知,四年级三班秦永远同学不得给任何处分。
他第二次被叫到县委是要让他做县委书记的“通讯员”,当时叫“跟班儿”,实际是贴身秘书。这对一位农民的孩子特别是当时连吃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是莫大的荣幸和肥差,对很多孩子来讲简直就是奢望。而他却说:“我回去要和爷爷商量!”
他从爷爷那里得到的答复是:“好男儿要自立自强,学得真本事,将来闯天下、成大器!”他记下了爷爷这句话,而且成为他人生的目标。县委得到了他婉言谢绝的答复。
同时,一场全县动员,全体干部深入群众中去,访贫问苦,救民救灾的运动在全县拉开了。
秦老传奇(二)
除民害痛打白狼
秦老自幼受家庭熏陶,习文练武,不仅造就了仗义疏财,侠肝义胆,好打抱不平的优秀品格,也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当时,中原一带受北少林的影响,有很多民间拳师“校场子”,传授的多是北少林的拳法。流行较广的有:大红拳、梅花拳、三路腿、夕阳掌、铁布衫、少林虎豹拳、三节棍、九节鞭、绳鞭等。
在学拳的弟子中,有的艺高德高,有的艺高德劣。最有名的是一位叫白狼的家伙,他武性很高,仗着一身好功夫,无恶不作,纠集几个无赖地痞,欺男霸女,搜刮民财,抢劫路人。秦老比他年龄小好几岁,早就听说他的恶行。
当地正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庙会,也是灯节。这天,白狼带着几个无赖在庙会上搜罗了几大袋好东西,洋洋得意,正欲离开,被秦老迎面拦住。
秦老喝道;“把东西从哪儿拿的放哪儿去!今天让你免揍!”
那白狼一看是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大孩子,那里放在眼里。呵呵一笑:“呵呵!还没有人敢在老子面前高声说过一句话,你还是回家吃奶吧!哈哈哈哈!”
秦老站在中间象稳塔一样,丝毫没有动弹的意思。
那白狼打声响哨儿,几个无赖蜂拥而上,把秦老团团围在中间。
秦老泰然自若,待对方拳脚齐上时,他身子一缩一个就地横扫腿,把一帮家伙扫翻在地,待重新从地上爬起来还没站稳,就又被秦老的一顿拳脚打翻。
白狼一看,喝道:“一帮废物,滚开!”随声飞身就向秦老扑来。
那白狼真非等闲之辈,拳脚象雨点般打来。那帮无赖在一旁喝彩加油。整个庙会很快把中心转移到了这个战场。老百姓早就受够了白狼的欺压,今天看到有人和他打拼,非常高兴,巴不能有人一下将他打死。但同时又为秦老捏一把汗,那白狼招招是狠招,出手就取人要害。
秦老沉着应战,以守为攻,几十个回合下来,秦老找到了对方破绽,把白狼一脚踢翻在地仰面朝天“狗晒蛋”,正想爬起来时,小腹已经被秦老的右膝抵住,咽喉被秦老用左手锁骨手锁住,丝毫动弹不了。这时,秦老不慌不忙,怒目圆睁,高举右拳,照着那白狼的面部砸下来!那白狼下意识的紧闭双眼,他知道,这一拳下去,不脑浆开裂也得鼻断骨折。只听“砰!”的一声巨响,那帮无赖吓得捂住双眼,他们的主子这下是彻底完了。
周围老百姓暴风雨般的掌声让无赖们睁开眼睛,他们更惊恐的看到他的主子耳旁的五块砖完全碎裂。
原来,秦老有意想教训一下白狼,踢翻他那一脚时,看到一旁刚好有几块砖摞在一起,就把他踢到那儿。那一拳没有落在白狼的脸上,而是故意砸到那一摞砖上,五块砖被一拳砸得粉碎。
白狼明白过来时,秦老已站在那儿。
白狼立刻起身跪在秦老面前磕头:“感谢爷爷不杀之恩!白狼以后再不会作恶!”几个无赖也跪在他们主子后面磕头求饶表白。
从此,方圆数十里百姓很长时间再无骚扰。秦老除霸也传为佳话。
秦老传奇(三)
黑店惩霸
秦老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正是六十年代初期,生活极其艰苦,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秦老就利用暑假期间组织同学卖西瓜,他们辛辛苦苦从农村瓜农那里贩到西瓜,再到城里去卖。
这天,他们拉一车又鲜又大的西瓜到城里,已经天黑,就找到一家很简陋的旅店住下。店主看到这车好西瓜,当即说全买下,店钱不付,瓜钱多退少补,按当时商量的价格,除掉店钱还应退给一笔可观的瓜钱。谁知,到第二天结账时,店主说他们住得是好房间,瓜钱全底完还不够,还要倒找给店主钱。
几个大学生们哪里遇到过这等事?气愤的和店主理论。
这时,从里面走出一条大汉,一米八几的个头,一百多公斤的体重,膀大腰圆,面如重枣,声若洪钟:“老子是沧州好汉!想要瓜钱,打我这儿过去!”
大学生们有的吓傻了眼,有的说要报警。
“我看你是沧州人渣!”秦老这时正在门外一条小凳子上坐着,看到这一幕,他仍然端坐不动,吼出一句若晴天霹雳。
那大汉看到院子中央小凳子上的是个小个子,轻蔑一笑。还没等秦老起身,已纵身跃到秦老跟前,左手一个鹰爪捉兔向秦老锁骨抓来。这招狠毒,人的锁骨一旦被拿,就完全失去反抗能力。秦老一个右格刚挡住鹰爪,不想那大汉一个黑虎掏心右拳已至秦老心窝前。原来那招鹰爪捉兔可虚可实,不被对方挡住时就是实招狠招,被对方挡住时就变成虚招。说时迟,那时快,秦老侧身躲过黑虎掏心拳,就势俯身用右肩照大汉腹部只一弹抖,大汉身子已从空中横飞出去,正巧前面有一石柱,头部撞上石柱的瞬间,秦老一个箭步抓住大汉脚脖,在空中甩了十几圈,接着又抛向空中,快要落地时,秦老一个仙人指路取其下盘,那大汉如树桩一样马上就是狗啃屎倒地,可就在其面部接近地面的瞬间,秦老弯腰抓住衣领将其拎起,然后轻轻放下。
在场所有的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而秦老却仍然面不改色,大气不喘,神态自若。
在看那大汉,被这一番惊心动魄的折腾,已晕头转向,哪里还站得稳?“咕咚!”倒在地上,好久没有起来。
“你到底是好汉?还是人渣?”秦老声音并不高,但却透出一股凛然的威严。
“我是人渣!请爷爷饶命!”说着,磕头如捣蒜。
这大汉从此在这个城市消失了。原来,大汉是黑店雇佣的打手。
秦老一不做,二不休,拉着黑店老板要去公安局说理。那老板哪里还敢支声?只有道歉求饶赔不是,瓜钱自然如数奉还。
当时,北京理工大的校园里的同学们象对待神人一样欢迎他们的秦英雄。
后来,秦老在向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昭奎学习陈氏太极拳时,大师很赞赏这种靠打,在传授拳时,专门加了一招折靠,此招就是以肩靠打对方。他的同学王振华(菏泽人,现在加拿大专业传授太极拳)当时学的是48式,而他学的是50式,分别加了左、右折靠。此招发力的要点在于用档腰的弹抖劲,力点在肩。黑店惩霸,让陈大师对这位弟子倍加关爱!
秦老传奇(四)
怒骂汉奸翻译
秦老一生侠骨义胆,不惧权贵,刚正不阿。虽有一身绝世功夫,但从不轻易出手。他有四不:不穿西装、不打领带、不穿皮鞋、不改乡音。
在当机械厂技术厂长期间,厂里和日方有合作项目。和日方的合作很困难,对方代表依仗技术优势百般刁难,尤其是那位翻译,仗着主子的威风,狐假虎威,趾高气扬,动辄将工人象训小孩一样训斥,甚至辱骂。
秦老为此非常恼火,有意要教训一下这位汉奸翻译。
这天,秦老和日方谈技术改造,那翻译对秦老说:“你的家乡土话我听不懂!”秦老耐着性子又说了两遍,他还是说听不懂!
秦老终于爆发了,他对着翻译的脸狠声说:“你妈哩个B!”
那翻译气得满脸通红:“你!你怎么骂人?”
秦老不慌不忙:“你不是听不懂家乡土话吗?”说着,随手捡起脚下一根小擀面杖粗细的钢筋,两手紧握两头,转眼间将钢筋棍拧成了麻花。又将那麻花钢筋抖手甩到不远处一块大石头上,只听“嘭!”的一声,大石头裂成数块。
日方人员和翻译看得目瞪口呆,翻译当即软了下来,满脸堆笑对秦老说:“听得懂!听得懂!若听不懂我慢慢琢磨、慢慢琢磨。”
从此,日方和那汉奸翻译再无兴风作浪。
秦老传奇(五)
侠骨柔肠
〈1〉英雄之泪
秦老一生行侠仗义,铁骨铮铮,胸怀宽广,豁达大度,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屈服过。当他癌细胞扩散到骨髓时,也没有支一声,也没有让医生打一支麻醉针、吃一片麻醉药。一位给他看病的老教授感慨的说;“我看了一辈子病,也没有见过这么坚强的汉子!”
他一生帮助过无数人,当得知他身患绝症时,去看他的人把医院挤得满满的,院长不得不采取措施,下逐客令。
若水是有幸被批准进去探望者代表之一,这时秦老已经不能动弹,但他满面笑容,还是幽默乐观的样子。可是,当说到他的90岁老母亲时,看到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这是我看到的这位英雄的第一次落泪。
〈2〉一对残疾人的特殊用品
在秦老的葬礼上,有一对残疾人哭得很痛,男的下身残疾拄着双拐,女的搀扶着男的。
原来,这对夫妇无儿无女,男的遭车祸下身残疾,女的乳腺癌摘掉了一只乳房。身体的残疾,病魔的降临,使这对夫妇生活很困难。秦老荣退农村老家后,帮他们耕种、收获,给他们资助,又给男的买了一对双拐,给女的定了一个特制的乳罩。
没有人注意他们,没有人关心他们,甚至很少有人把他们当人看,但他们也有血有肉有头脑,他们是弱势群体,当他们得到别人赐给的一点点温暖时,他们就看得比天还大,他们就有无限的感激,因为秦老让他们实现了人的尊严,秦老让他们实现了人的价值。
英雄侠骨,亦有柔肠。
〈3〉为“房事”开道
秦老当厂长期间,正是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厂里条件差,职工生活困难。
有一个职工结婚后生活变化引起了秦老的关注。这名职工有一个老母亲跟着他,结婚后三口住在厂里分给的一间房里,但结婚后小两口经常生气,关系一直不好,新娘经常在娘家住。秦老了解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母亲跟着他们住在一起小两口的夫妻生活不便,立即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凡是新婚夫妇有老人跟着的,房子一律加“隔山”(就是房子中间加一道墙)。这一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夫妻生活不便的事,小两口也从此关系和好。
秦老说过:“职工生活无小事!”正是他心里装着职工,职工的冷暖酸甜连着他的心,才能发现职工的困难所在,才能赢得职工的心。这种侠骨柔肠让职工在他手下好温馨、好幸福。
秦老生前撰写的一副对联
秦老的业余生活很特别。他生性豪爽豁达,喜欢喝酒交友,且酒量很大,但他从不酗酒,一生没有喝醉过一次。此外,就是武术、拉琴、书法,这三样他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武术得到一代宗师陈昭奎的亲传,拉琴得到《梨园春》大乐队首席第一把弦手陈光英的亲传。在他60岁大寿这天,他撰写了一副对联:
立身做人尚德独尊忠孝义
处世交友陶情唯有剑书琴
若水感于秦老高德侠义和知遇之恩,在他撒手西去时,也洒泪撰写了几副挽联:
知音最相亲忆橘子洲头昨岁尚叙连夜话
名水期共往叹湘江之畔今朝再无品茗人
音容已杳湘水滚滚洒血泪
德泽犹存黄河滔滔咽哀声
音容宛在忠孝一生传佳话
神魂离去芳名百世著清风
泪倾太岳多少人痛悼斯人再难有
痛断黄泉千百世最伤此世不重来
《秦永远同志逝世》
本报讯省建筑材料行业管理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正厅级退休干部秦永远同志,于2010年9月11日在河南省民权县逝世,享年65岁。
秦永远同志系河南省民权县人,1970年8月参加工作,197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本文来源: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秦永远先生指导民权的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