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即将迈入小学,请一定看下这篇文章,影响孩子一生……

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3089天▲戳上方蓝字关注

|全文共2500字,深度阅读需7钟,受益终生|

一年一度的暑假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多数孩子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开始新的学校生活。

当然,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学校生活,对于返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焦虑情绪。

但是,对于幼儿园毕业,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家长们应尽早在家庭教育中做好各项准备,不仅要帮助孩子顺利开始小学生活,还要趁机培养孩子很多好的习惯。

那么,这一年龄段,也就是五六岁的孩子应该如何教育?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做好即将升入小学的准备?

1
抓住时机延续孩子的求知欲

五六岁左右的时候,孩子明显地聪明起来,变成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在日常生活 中,几乎已经不需要大人的照顾。

慢慢开始认字,追着父母问“这是什么字”,遇到会念的字,也会大声念出来。还时常会说出一些并不常用或者父母并没有教过的词汇。

对包括日历、钟表在内的数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也表现出惊人的进步。

对于孩子表现出强烈求知欲的一面,父母必定感到十分惊喜。

此时父母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巩固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在这一阶段对孩子要进行有意识地训练,同时不能揠苗助长,这才是对孩子天性的最佳珍惜方式。

孩子对知识的热情十分外化,他会不停地问问题:这个字怎么念,这件事为什么这么做,这个东西叫什么等等,而且同样的问题可能会问几十遍。

不管他们问多少遍,父母都要认真耐心地回答。因为学习就是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今天学会的东西,一段时间不接触就会淡忘。

如果父母因为自己不耐烦而粗暴制止孩子问问题,必然会挫伤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

还会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既不想了解更多的事物和知识,也不想表达自己,或是寻求解答。

另外,我们的父母还要清楚一点:知识不等同于学校课程。

我们一生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数字、文字,还有许多有趣的领域可以涉及,比如音乐、美术、体育等。

所以,我们建议父母,让孩子多学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

比如画画、游泳、听音乐,这些都是能让孩子的性格和感知更丰富、更完整的事。

除了关注孩子的求知欲、帮助孩子形成学习的习惯,不断深化、丰富跟日常生活有关的东西,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2
培养孩子主动做家务的意识

大部分孩子五六岁左右的时候,都会热心做家务。

不过他们没有家务的概念,只是把做家务当作游戏,做起来很快乐,也很乐意去做。

父母应该因势利导,考虑孩子的能力,辅导他们做一些必要的家务。

通过从小让孩子分担家事的方式,强化孩子勤劳的习惯。

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喜欢做,保持兴趣,而非为了空洞的难以体会的责任感而做。

对于孩子的进步,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但是,在分担家务方面,却十分不宜这样做。

西方家庭是“按劳付酬”——父亲要儿子帮忙擦车,开价五美元;女儿帮妈妈洗碗,索要三英镑。

有的家长认为这样很现代化,或者能够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在这方面竟也急起直追,恨不能迎头赶上。

可是假如哪一天父母生病了,让孩子帮忙做点事情,他按照市场经济办事,说今天只想休班,不想赚钱了,父母又当如何呢?

现在很多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认为可以用金钱来激励孩子,却不知道这是在用金钱玷污孩子的心灵。

因为孩子既然是家庭里的一分子,就应该分担家事

一家人的亲情永远不是金钱所能够计算的,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不要把方向搞错了。

3
注重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孩子到了五六岁,简单的生活事务应该基本上不需要大人的过多照料。

诸如吃饭、上厕所、洗手、拿餐具等基本动作都可以由他自己完成。

如果孩子到五六岁还每件事情都依赖父母去做的话,是需要大人反省的事。

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在具备能保证生存(吃喝拉撒睡)的自理能力以外,还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计划性的习惯。

比如早晚自己穿脱衣服,晚上临睡前能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挑选出来叠好放置在固定的地方,能记住把需要换洗的衣服送至待洗区。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在出去游玩的时候,试着整理自己要带的一些必需品。

既培养孩子的条理性,也让他对自己的所属物品有守护和归置的概念。

生活教育在这个阶段比还是比学业更重要。

学业经常在变,生活的技能却是一辈子不会变的。

孩子从小具备衣食住行方面的熟练自理能力,一生都将受用无穷。

4
帮助孩子为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此阶段对于父母来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帮助孩子初步认识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

父母是经过学校生活的人,孩子却是第一次,对未知的学校生活怀有向往和恐惧并存的心理。

这个时候,父母要特别体贴关怀孩子,帮助他尽快适用。

小学生活开始,孩子将从自由变为受限的状态。幼儿园虽然已经对孩子有一些纪律的要求,但并没有极为严格的时间规定和行为规则。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入学前这一阶段做好幼小衔接的纪律训练工作。

可是在幼儿园自由惯了的孩子,要他们一下子变成行端坐正的学童是非常困难的。

很多父母反映自己已经磨破了嘴皮子,但收效甚微,孩子还是我行我素。

我们说孩子这阶段像“小大人”,父母可以对这个性格特点善加利用。

比较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扮演小老师,父母模仿初入学低年级学生一些常见的坏习惯,比如上课讲话、做小动作,写作业经常开小差等,让孩子来纠正这些行为。

正所谓“十学不如一教”,父母唠叨十遍,孩子反而可能关上耳朵完全不往心里去,但让他们做小老师来纠正一遍这样的行为,他们的记忆会非常深刻。

还有些妈妈的做法也很不错,有意或无意经过学校时,她会告诉孩子:“这个就是你以后的学校,再过一年你就要来这里上小学了。”

孩子听了,心里就会有数,不至于完全陌生。

学校的规定,也应该在家里就一点一滴地教会。

比如告诉孩子:“进了小学就跟以前不一样了,上课要准时,不能迟到。迟到的话,全班同学都看你一个人进去,你会不会很难为情?”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上课是有铃声的,甚至最好找机会让他听听看。

孩子有了父母做的这些心理铺垫,就会明白到时候要转变自己,熟悉规定转变起来就会比较自在,也容易适应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

总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一个生存环境。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和品质,奠定良好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孩子才有更多的勇气和本事来面对做走出家门的世界。

明智的父母,懂得在某些关键的时间点,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顺利迈过人生的槛。

孩子的生活能力强,生存能力就强,将来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他的一生就会更加顺利和成功。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曾师著述·连载开始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