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市镇云台山探访记

△马鞍山与云台山(向家舟摄)

云台山与马鞍山,湖北长阳东南部的两座高山、名山。两山并峙,云台山在东而地狭,马鞍山在西而地广。马鞍峰高,云台稍低。但是,“非云台不能见马鞍山之高,非马鞍不能见云台山之秀。”(道光《长阳县志》)两座唇齿相依的高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只是长阳人知道马鞍山的多,听闻云台山的少。

△从高家岭远望云台山(向家舟摄)

其实云台山的名字,在长阳地方古籍中不止一次出现。早在266年前的清代乾隆十九年,云台山就被记载在当时编修的《长阳县志》中。这部县志同时记载:“云台山南有一煤洞,深数百丈。当年掘煤,今不敢入。”这说明云台山的采煤历史,比马鞍山更为久远。另据1982年的《长阳县地名志》,清代时,山顶曾建有云台观。其实很多长阳人也不止一次在山下远眺过云台山。从龙五一级公路边的芦溪河边向西望去,云台顶峰独耸,山顶平整,雄踞长阳东南方。按照古代堪舆家的观点和现代地理科学而论,今天磨市镇磨市、玉宝、芦溪、三口堰等村,以及宜都市五眼泉乡境内的一些小山丘陵,均是发脉于云台山。这些见闻都表明,云台山其实也是一座历史地理名山,值得一观。

△民国九年西关外《覃氏族谱》中的云台山图。

2020年5月17日,我携手两位友人,从长阳县城出发,花了一天的时间对云台山进行了考察,见识了山上山下好风光,考察了山上的古道和山顶的云台观遗址。

△云台山北麓的小营头自然村(向家舟摄)

出发前,经文友刘新平先生介绍,我向曾经居住云台山南麓峰山村的梅月生先生请教了上山的路线。梅先生说,云台山顶属玉宝村管辖,登山的路径大约三条:第一条路,是由峰山村的猴子洞湾步行,经玉宝村漂湾登顶。第二条路,是由峰山村的大泉(贤)溪的乡村公路,经水沟煤矿和玉宝村黄家墩,再改小路登顶。第三条路,由救师口村的小营头乡村公路,可直达云台山北麓半山(属玉宝村),再走小路登顶。我们考虑从县城方向过来,第三条路可能更适合,因此选择了这条路线。第二条路的路口,后来我们在山顶云台观和尚坟处见到了,听说还能通行。第一条路,在考察结束原路返回的途中听玉宝村民张昌富讲,现在已经荒废难行。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由云台山北麓登山的起点(向家舟摄)

当天一早,我们租用一辆面包车从县城出发,约40分钟后抵达了磨市镇集镇救师口西街头,由小营头沿着乡村公路,向云台山北坡驶去。小营头,是救师口村的一个自然村,与马鞍山村的大营头隔和尚山相对。在磨市当地的传说中,大、小营头和马鞍山,都与“猇亭之战”时刘备军队驻军设营有关。

过了小营头,是一个名叫白马洞的自然村。在即将爬坡的公路边,有一个高约3米,宽约1.5米,深约数十米的洞穴,人们叫它“白马洞”,白马洞村名也因此而来。据《长阳县地名志》记载,相传古代有一匹白色的骏马进洞饮水未出,被人们奉为神马。这就是白马洞的由来。由于我们登山心切,并没有在此停留,入洞一探究竟。

△云台山北麓登山起点(向家舟摄)

汽车驶过蜡树坡,水泥硬化路到了尽头。这里的海拔435米,正好是云台山北麓的半山腰,距离云台顶峰还有约400米高程。公路边的油菜地里,农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紧张收割着成熟的油菜,丝毫没有注意到我们这群访客的到来。一位步履匆忙,似乎是赶往地里的中年妇女向我们走来。我向她询问:云台山顶怎么去?农妇一边赶路,一边告诉我们:车子只能开到这里,从前面不远处上山。至于“不远处”是多远,这位妇女没来得及明说,我也占了大意认为不必详问。

△云台山北坡上人去楼空的土房(向家舟摄)

但接下来的一段旅程证明:由于我们没有问清登山的捷径,导致我们错过了上山的路口,走错了方向,绕到了山脊西侧。我们只好将错就错,颇费周折,走了很多计划外的路程。在穿过一面荆棘丛生的陡坡,经过一座废弃的民房,穿过一片被灌木丛掩映的墓地之后,我们终于踏上了通往云台山顶的正路。

△云台山北坡半山俯瞰山下(向家舟摄)

此时,距我们到达路下不远处的村庄已有了1个小时,日头已高。这条沿着山脊和两侧缓坡修建的小路,从路面留下的脚印看应该常有人走。站在路上环顾四周,视野非常开阔。

△云台山北坡半山俯瞰山下(向家舟摄)

大清早经过的小营头,在我们的眼中已变得跟眼前的树木一般大小。向西北方向望去,清江隔河岩库区花桥水域清晰可见。正北方向,远处县城后山、江南的将军岭等大山,近处的多宝寺村和救师口村的小山,如一层层横置的画屏,排闼送青来。山下东北方向、驻马溪边雄峻的二墩坡,此刻也变成了一只“小绵羊”,蜷缩依偎在云台山的怀抱中。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站在这里,我们有种良辰美景、置身世外之感。

△云台山上的奇石(向家舟摄)

路边的奇石层出不穷。有一座面积约8平方米的天然石台,微微斜立于路边,台面如经过人工切割打磨般平整,酷似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晒经台”。最奇特的是,石台中间断裂成缝,其间还夹着一个哨子状的奇石。石台周围,生长着一棵棵、一片片嫩绿的黄荆树。黄荆树的枝叶,是发酵豆瓣(制作豆瓣酱的原料)的材料,是舌尖上的记忆,蕴含了40万长阳人的乡愁。而另一处石台则俯卧在一处已经退耕的田地中,平整的石面上呈现着一道又一道、连绵不断的波纹,让人不禁深思这是否是“沧海变桑田”的杰作。

△通往云台山顶的路边,生长着许多黄荆树。(向家舟摄)

沿着这条小路走了100来米,云台山的数座山峰比先前更近了许多。此时,上山的路由一条独路分成了东(左)、西(右)两条,不知哪一条可以通往顶峰?犹豫过后,我们决定先走东路。

△被荆棘灌木掩盖的东路山坡(向家舟摄)

东路所在的山坡,几十年前应该是一片农田。现在已经退耕,荒芜的田间生长着许多野生核桃树,除此之外,多是一些荆棘杂木。站在东路所在的山坡,视野变得比先前更加开阔。站在这里,不仅可以俯瞰整个磨市镇北部,就连东北方向长江上的船只,正东方向宜都市区陆城的一角也清晰可辨。

△云台山上可远望梁山(向家舟摄)

从东南方向望去,鄂西著名的梁山北麓也尽收眼帘。我拿起望远镜向梁山山顶看去,梁山尖上的楼台直接云天,气势恢宏。看来梁山的壮美确实名不虚传,而“这山望见那山高”这句话更是颇有道理。

△云台山第二座山峰峰顶(向家舟摄)

大约爬坡行进500米,我们抵达了云台山东侧山峰下的岩脚,此时的野路已全然无踪。我们只好顺着岩脚下的陡坡,借助着坡上零星生长的树木枝干,向上攀爬。不一会,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从东数云台山第二座山峰。云台山的主峰就紧挨着这座山峰。我们坐在第二座山峰脊背上向西望去,云台山主峰高出周边群峰,素削如壁,方正如台,峰顶宽广,这与旧县志中对它的描述是完全一致的,也极有可能正是昔日云台观的庙址所在。我们小心翼翼地在峰脊上穿行,试图从这个山峰爬上主峰。但遗憾的是,因为极为险峻,前人并未在这边开辟路径。我们只能选择原路返回,退回岔路口,试试从西路登顶。

△通往云台山主峰的西路岩湾(向家舟摄)

下午1点20分,我们回到岔路口,匆匆吃过几口干粮后,沿着西路再次向主峰进发。与东路荆棘丛生、陡峭难行不同,这条路明显宽阔易行。走过一段约500米斜上的坡路,我们绕到了主峰北侧的岩下山湾。

△云台山古道(向家舟摄)

这时,一条沿着岩湾蜿蜒上岩的台阶石路出现在我们眼前。按照常识判断,这应该就是昔日登顶的古路。岩湾里,翠竹丛生,岩泉流淌,山风吹拂。此情此景,将我们半天来寻路的郁闷和登顶失败的苦闷一扫而光。

△坳口(向家舟摄)

这条古道果然直通顶峰。20分钟后,一个坳口出现在眼前。过了坳口,有一块面积约2亩的平地。

△古松树(向家舟摄)

平地上,屹立着一棵高达20多米,树冠面积10余平方米的古松树,似乎昭示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在这棵古松树下,我们发现了一座古墓,一方圆顶方身的墓碑扑倒于墓前。是什么人会被埋葬在这个远离村庄的地方呢?按照相关史料记载,云台观曾建于主峰。这座坟墓已距主峰不远,会不会是昔日在此住居僧侣的墓葬呢?

△仁海老和尚墓碑(向家舟摄)

我们三人小心翼翼地用木棍将碑从泥土中翻出。我用随身携带的抹布和喷壶,将碑面擦拭清理干净,石碑上的文字慢慢呈现出来。碑文为楷书。碑额文字为“寿藏”。中榜上,书刻着“圆寂师上仁下海老和尚墓”11个字。碑右部,自上而下,数行小字,简要叙述了墓主的生平:“周氏子,生于同治拾年壬申岁七月十九日亥时,受生宜都右第艾家庄土地人氏,享年〔寿数空缺〕岁。”碑左部,自上而下,为:“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岁吉月吉日。”可见此墓确实是一座和尚墓,墓主人法名仁海,宜都人,生前是云台观的僧人。这座碑,应该是他的弟子在其生前(或临终前)刻好的。

△和尚墓通往云台山主峰的台阶(向家舟摄)

看完老和尚墓墓碑,我们由此东折,登临云台主峰。古松树旁一条长达100多米的上坡石台阶指引着我们前行。

△云台山主峰顶坪局部(向家舟摄)

台阶尽头,一个占地约5亩、荒草杂树丛生的大坪出现在了我们眼前,这就是云台山的主峰,海拔约833米。

△电视差转站遗址(向家舟摄)

坪中东部,出现了一栋破败无屋顶的房子,墙面上有用白色油漆书写的“电视差转站”五个大字,表明在很多年前这里还有一家基层事业单位。

△云台山主峰上的老砖、残碑(向家舟摄)

从房屋墙壁裸露的青砖、屋前屋后草丛中散落的灰瓦来看,这家电视差转站就是利用旧时云台观的建筑材料改建而成的。在坪中,我们还发现了两块石碑的残石,从文字看,是昔日捐资修庙的功德碑。

△《章氏族谱》中《廷选子孙茔图》上的云台山和云台观形象

据1982年《长阳地名志》记载,云台观被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大约一些记载此观历史信息的碑刻也随之被毁。因此,该观究竟建于何时、供奉何神、建筑规模,都难以考证。但清代光绪四年《章氏族谱》中,曾绘有云台观的地形和庙貌,可以供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云台山上向东北方向俯望(向家舟摄)

长阳昔日的寺观,大多都像云台观这样建在高山险峰之上。但从占地和形胜而言,很多寺观并不能与这座云台观同日而语。遥想一百年前,这座庙宇尚未荒芜,崖边的树木也没有现在这样茂盛。当时的人们,在登山礼佛之余,驻足庙前,听晨钟暮鼓,览两江(清江、长江)山水,该是何等的意趣,何等的旷达。

△形似黄山迎客松的古松树(向家舟摄)

从顶峰下来,我们又爬上了和尚坟西侧的小山峰。山峰上的古松树,比和尚坟那里更多。有一株形似黄山迎客松的古松,像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从迎客松枝叶缝隙间往山下俯瞰,屋舍俨然、良田阡陌的峰山村纳入眼底。

△紧邻云台山的马鞍山东侧山峰(向家舟摄)

放眼南望,乌钵池村的香圣观和大堰乡的柳垭,层层山峦叠翠。站在山包上西望,马鞍山如一条巨龙向云台奔来。旧志中说:“非云台不能见马鞍山之高”,非常客观而有见地。

△黄昏时分的云台山(向家舟摄于小营头)

日影西斜,我们踩着落日的余晖,向云台山挥手作别。这一天的旅程,我们既有探路的惶恐、迷路的困惑,更有追寻的乐趣、达成的愉悦。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通过这次旅行,对我这句话有了更深的领悟。在登顶的途中,如果没有走错路的“乌龙”事件,我们又怎能更多发现云台山山里山外的魅力呢?

△从芦溪村远望云台山(向家舟摄)

△云台山上远望芦溪等村(向家舟摄)

据说,云台山以及相邻的马鞍山真正的魅力还在于云雨天气。对此,道光《长阳县志》进行了美好浪漫的描述:“每将雨时,浓云晓雾,覆盖二山之上。自宜都西关望之,云峰、山峰相杂莫辨,流丹染青,蔚然天表。”喜欢云台山的朋友,不妨抽空登山访古寻幽,也不妨在雨后初晴或晴后初雨的日子,在远方静观山上云卷云舒,全面感受它的魅力,找到生活的美好。

【芦溪怀古】从驻马溪走出的国军中将胡德骧

【长阳碑刻】荣超殉国纪念碑

【长阳旧影】1907年,高家堰杨氏民居及人物

【长阳古民居】郑家老屋

国之栋梁,邦家之光——枝柘坪覃氏家藏明代圣旨原文解读(下)

佷山访古公众号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

(0)

相关推荐

  • 佘山、惠山、天目山、黄山……长三角这些山,你攀登过几座?

    提起长三角,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鱼米之乡.平原辽阔.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实际上,长三角也有群山苍翠.冈峦起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长三角的这些"山", ...

  • 琚宾新作——蒙顶山禅院

    禅院是我们放置在这个世界中的一个场所,能让我们在凡俗世界中难以平静下来的内心达到平静,静穆的状态,进而与内心对话,与自然对话. 到禅院,须从主峰走过一座常年被云雾缭绕的吊桥,到达一片树林.树林将山上和 ...

  • 游崀山八角寨:峰奇天犹近,鹫巅观龙头

    作者:飞行的书卷 时间:2019年6月7日 心情语:皓若褰帷帐,瞋目登高台 开篇语:你知道"泰山之龙,华山之徒,峨眉之秀"的地方在哪里吗 ?那我就带你飞一程吧 主要奇景: 航拍资源 ...

  • 云台山游记1.何处望云台

                                                      pingpu

  • 易氏源流之一易氏祖源地探访记

    湖北宜昌 三峡集团 易发德 前言        易姓起源于何时何地,这是每一个易姓人都想知道的问题.这个问题盘旋在笔者的脑海里许多年了,为此,笔者根据易氏族谱"宗开易水,毓秀太原" ...

  • 石泉:浠水策山探访记

    策山探访记 石泉 2018年4月28日上午九点多,大别山民俗博物馆邹又新馆长给我来电话,说是当天无别事,想到浠城附近转转,问我去不去. 我十七岁离开浠水.离浠前除到过浠城.白莲和万隆等很少几个地方外, ...

  • 我穿越 如大地之子——云台山行记

    2009年7月28日,我和同事一行46人,乘车前往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景区.一路穿越中原大地,经涿鹿.朝歌,直到欣赏美丽的云台山景观,被厚重的中原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所折服.小有所感,是以记. (一)涿 ...

  • 灵感望台 |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探访记

    沉睡数千年,再醒惊天下. 今年3月三星堆遗址的新发现,一举占下微博热搜多个词条.这个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遗址,在21世纪仍然让人振奋不已."三星堆"到底是哪儿? ...

  • 杭州余杭南山摩崖造像探访记

    浙江余杭瓶窑南山摩崖造像位于杭州市北郊的余杭瓶窑镇的东南山腰,距市中心18公里.瓶窑古称亭市,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始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瓶窑南山海拔不到150米,熔结凝灰岩山体.东临苕 ...

  • 虔南吉公祖源探访记:作者云南省沾益凌冰

    ​虔南吉公祖源探访记:前期由山西太原凌桂珍大姐介绍,与南昌宗亲凌美铁.凌贤发.凌贤荣宗亲网上相识,相互对家族历史探讨交流甚欢,笔者告知祖上虔南开基祖吉公祖籍在南昌新建杨林,大家气氛更加融洽,笔者向他们 ...

  • 攀山溯源问玉观——高家堰白玉观探访记

    相关链接: [地名记]朽木溪,杌木溪,机木溪,鸡母溪 [地名记]龙舟之东石桥山 [地名记]又思湾不是佑仕湾 伤心德安寺 青岗坪上云台观 游金盆村蜡烛观记 △高家堰镇州府口望到的白玉观山峰(向家舟摄) ...

  • 【乐益行·兴宁】长者探访记,冬日里的一缕温暖

    "咚咚咚....请问有人在家吗? '社工敲门并问道,随后缓慢的脚步声便从屋内传了出来,等一会儿房门缓缓地打开,社工主动热情打招呼介绍身份:"爷爷/奶奶您好!我们是昨天打电话预约上门 ...

  • 黄梅风||孔垅老屋探访记

    黄梅风||老屋探访记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小时在孔垅镇曾经住过的老屋. 我们家在孔垅先后住过二间屋子,相距不远.这栋朱家老屋是我出生的房子,一直生活到我13岁.那枯瘦光阴里,老屋的一砖一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