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李白在越中又到天台山游玩,就有了《天台晓望》诗。
天台晓望
作者 李白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危一登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涛尚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真骨。
安得生羽翰?千秋卧蓬阙。
注释
天台山,在天台县北三里。有神迹石、华顶峰等景点。后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对此有描绘:“天台一万八千丈。”
四明,山名。山上有方石,四面有穴如窗,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山。
华顶,山峰名,在天台县东北六十里,是天台山第八重最高处,可观日月之出没,东望大海,弥漫无际。
沧岛,大海中的岛。曹松《顾少府池上》:“无时不动咏,沧岛思方频。”又一版本写作:“沧海岛思频。”
赤城,山名,在天台县北六里,山上石头都是红色,就像云霞。
溟渤,泛指大海。溟,神话传说中的海。渤,渤海。杜甫《水会渡》:“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说谢安(字安石)在海中泛舟。
大鹏,大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巨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又有传说,东海中有巨鳌驮着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翕忽,倏忽,急速。左思《吴都赋》:“神化翕忽,函幽育明。” 刘逵注:“翕忽,疾貌。”陈子昂《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翕忽玄黄里,驱驰风雨情。”
倪,端,边际。常用的词是端倪。
朱实,红色的果实,常代指仙果。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王维《山茱萸》:“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白居易《樟亭双樱树》:“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
羽翰,翅膀,鲍照《咏双燕》:“双燕戏云崖,羽翰始差池。”贯休《闻知闻赴成都辟请》:“知己相思否,如何借羽翰?”李绅《华顶》:“浮生未有从师地,空诵仙经想羽翰。”王逸《楚辞注》中说:“人得道,身生羽毛也。”
蓬阙,指仙城。蓬指蓬莱仙岛。阙,城阙,代指城市。王勃《寻道观》:“芝廛光分野,蓬阙感规模。”李沇《梦仙谣》:“银蟾半坠恨流咽,六鳌披月撼蓬阙。”
试翻译如下
天台山邻近四明山,华顶峰高出百越所有的山。
天台的山门就是云霞一样的赤城山,天台山上楼阁里栖息着沧岛的明月。
我登山凭高一望,就能看到大海。
云垂就像大鹏的翅膀,波动是因巨鳌出没。
风中的波涛最是汹涌澎湃,神怪(出没)多么快速(让我看不到)。
观看这奇异的景色,无边无际,我学道的心思不会停歇。
攀缘着树枝,采摘下通红的果实,服食仙药淬炼我的仙骨。
如何才能身长羽毛,千秋万代卧在蓬莱仙岛呢?
赏析
求功名不得,融入大自然,求仙的心思又动了,李白站在天台山上,说“华顶高百越”,其实是写他自个形象高出世人,看到的奇瑰景象,也是他心中的奇崛丘壑。
这首歌行,与他后期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厚度还是想象的奇瑰还差一些,然而,其艺术的特色已很明显,很能见李白的风格。
就这一首诗,只看一下李白的语言特色。李白的语言总能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让人遐想,让人心潮随之起伏。这是因为他真正纯熟地把握了文学语言的特色,纯熟地运用语言。就语言来说,西方新批评派的研究对我们很有启发。之前讲过其将文学作品分为“构架”“肌质”两部分,语词就是构成其肌质的最重要元素。叶嘉莹将这些语词称为“语码”,新批评派将之称为“语象”,语象的意义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纵的,就是经文学家反复运用赋予其固定的含义,比如春草,代表思乡。王维的诗“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杜牧的诗“芳草复芳草,断肠得断肠……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一个是横的,就是语词所在语言环境,比如春草一般代表思乡,然而王安石的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就没有思乡的味道,而是将芳草当作美好事物代称。语象又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白描性语言,不带暗示的;二是比喻,包含明喻和暗喻。三是象征,得依靠暗示和广泛的联想获取其意义。
看李白这首诗里的语言,他总是在纵横两个方面,给语言以更加丰富的内涵。“楼栖沧岛月”,月代表着高洁与美好,沧岛是坚定的不被波涛摧动的形象,天台楼阁上的月与沧岛上的月合为一体,这一句诗给人更多的遐想。“云垂大鹏翼,波动巨鳌没”,大鹏、巨鳌从纵的方面来说,是超然于天地、飘然于世外的大形象、大境界,放到前后文的语境中,就赋予天台山以奇瑰,也赋予李白一种超然豪迈的姿态。
这其实是文学语言的特殊功能,比喻的比喻物“混搭”在一起,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意义就不只是两者机械比较的结果,而是第三种东西了。“云垂大鹏翼,波动巨鳌没”,其实在你眼看所展现的就不只是云彩,也不是大鹏;不是水波,也不是巨鳌,而是天台山壮阔的景象,是李白胸中澎湃的激情、汹涌的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