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8)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一、阳明结胸

1、大陷胸汤

【组方】:大黄六两,芒硝一升(120克),甘遂一钱匕(约八九克)。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方解】:里热、水饮证。这是半个承气加半个大黄甘遂汤。甘遂苦寒,为下水峻药,与硝黄为伍则攻下更猛,但热实结胸者,又非此不治。大黄、芒硝攻下、祛热,大黄配桃核、水蛭、蟒虫、丹皮,就下血,大黄配黄连、黄芩,就下热、解烦,大黄配葶苈子、杏仁、甘遂就祛水,甘遂祛水的力量相当大。结胸证为汉以前古代病名,根据本方的适应证来看,其临床表现很像是胸腹炎症有水、肿块且疼痛而呈热实证者,可见于急性胸腹膜炎、胰腺炎、癌肿等病,也有见于脑膜炎。

歌曰:大陷胸汤证真凶,水热结上腹胸痛。甘遂温服得快利,硝黄辅佐始成功。

结胸证属于里证还是半表里证?因其需用峻下,而且和里热有关,故归于阳明。

伤寒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注】:太阳病,出现浮动数的脉,脉浮是中风之象,脉数是有热之象,脉动指脉象跳扑摇摆,是疼痛之象,热盛伤津故亦主虚,同时出现头痛发热,轻微盗汗,恶寒的表现,这说明太阳表证还未解。此时当用汗法以解表。而医者却反用下法,于是动数之脉转变为迟脉,使表邪内陷,胃因误下而虚,客邪遂得进犯而动膈,心下有饮则短气,里复有热则烦躁、心中懊憹。饮热相结心下因硬,膈内拒按,则为结胸,宜大陷胸汤主之。

若误下,虽使表热内陷,而不结胸,其人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并小便不利者,则水与热不得外越,水邪无去路,那么湿热相蒸,必然出现黄疸。

伤寒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结胸也有自发,太阳病六七日,是由表传半表半里、传里的时间,人体内原本就有水气,同时邪热内传,也容易发生结胸,结胸热实于里,脉沉(候里)而紧(候实),心下有自觉痛感,以手按之如石头般坚硬,此时必须用大陷胸汤治疗。

【插曲---讨论】:冯老将大陷胸汤归于阳明,这是一种归类。另一种是汤本求真,他将其归于少阳,完全出于「胸廓间」属于半表里地带的考虑。有老师认为归属少阳阳明,因其病位在上焦。同时提出猪苓汤证亦属水热互结,但以水为主,水性就下,故病位反映多在下焦,故六病归属太阴阳明。这是第三种归类。

另有老师认为汤本的分类可以否定。半表里的少阳不可汗吐下 ,只能和解,而大陷胸汤是下法。少阳阳明可双解,有大小柴胡加石膏、大柴胡(含大黄)、柴胡芒硝。但都是没有脱离「和」法。这是对第三种划分的疑惑之处。

冯世伦为什么将其归于阳明?既有里热,又涉及半表里地带,看来冯老在归属上侧重于「热」。半表里之热有「进退」问题,所以「往来寒热」。「胸协苦满」是半表里病位。而「不欲食」与「心烦喜呕」都更像「里证」。有点界线模糊了。为什么不把小柴胡说成「少阳阳明呢」?原来,正邪交争于半表里产生半表里热,是这个原因影响到不欲食、烦、喜呕。「不欲食」与阳明里热实的不能食机制不同。半表里热与里热都使人烦,也不大好明确区分。半表里热激动里水上逆,希望「呕」了舒服。而阳明也有呕是胃家实之呕,也不同。所以,冯老着眼点也许在热上。同样的问题涉及栀子豉汤。

所以这个划分的分歧涉及热与病位的侧重,以及如何认识「下」与「和」的法则。

讨论中有老师进一步把小柴胡汤归于少阳太阴并病,认为,不仅仅是考虑到病位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中含有完整的生姜甘草汤和小半夏汤,是治里虚问题,小柴胡汤的病机应该是里虚热扰,里虚是本,所以不欲食,热扰是标,所以心烦,气滞更是标中之标,所以喜呕。以此思路来看桂枝汤,也不仅仅是太阳,也有太阴里虚的层面,正因为此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就成了小建中汤。如果我们只是把桂枝汤理解成太阳病方,那就大大限制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好像它只能治太阳病了。归经只是手段,更准确深入地理解方剂然后运用它才是目的。

这个问题又涉及诸多方面,其实六病大部分都涉及脾胃后天之本,是不是大部分方证都要成为合病、并病方证?另外是以药归经,还是以方归经?

有老师就上面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1、所谓归经,就是给方证对应起个名,分清主要归属。比如麻黄汤归太阳,它是太阳方证。承气汤归阳明,它是阳明方证。大青龙汤归太阳阳明,它是太阳阳明合病方证。

2、归经只是手段,有助于学习记忆,更主要有助于交流有个正确方向。

3、归经有原则性的一面,是以方归经(伤寒论之经),而非以药归经(经络之经)。比如麻黄汤只能归太阳,不能归其它任何经(伤寒论之经)。也不能因麻黄汤的每个组成药分归哪个经(经络之经)就把它说成是各经(经络之经)合病。

4、归经又有公认性一面,比如一些典型的方证的划分几乎受绝大多数人公认,如小柴胡汤虽然涉及「里虚」,但公认是少阳和法方证。那么此类方证可以在理解上注意到它有涉及太阴的一面,但不宜再变更它的归属。

5、归经还应该有灵活性一面,主要针对划分界线有模糊性的一些方证,应鼓励提出来探讨。也提倡每个人对这些方证有自己私人分类。

以上讨论记录下来,仅供参考。

伤寒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太阳病「重发汗」(比如桂枝证用了麻黄汤或大青龙汤)常常不解,又不详审表解与否,而「复下之」,因使亡失津液邪热内陷、五六日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发潮热,成为阳明里实热证,但只小有潮热(这是水结在胸胁重要依据!故外面不会有大热),竟从心下至少腹硬满不可近者(结的面大),为水热相结的结胸证甚明,故以大陷胸汤主之。但这又不是典型的结胸,而是结胸兼胃家实大便难,但主证是结胸。

伤寒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注】:太阳病、少阳病都不可下,「而反下之」,又是误治,下后,「成结胸,心下硬」,不但邪热结于上而为结胸,又「下利不止」,同时邪热也陷于下而下痢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这是危笃重症,不好治。对结胸证非攻不可,对下痢不止又不能攻。人又心烦不已,难治!所以也没出方。

(0)

相关推荐

  • 结胸证解析:太阳出入心下而致病

    结胸证为结胸证太阳出入受阻,正气与邪气结于胸隔,故按之则拒疼.具体有太阳病误下: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津液枯燥而邪实结胸:太阳二三日,水结心下而结胸:伤寒六七日,太阳欲出表而邪实结胸:伤寒十余日,少阳枢 ...

  • 卷五、六 6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少阳病篇

       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下利不呕吐者,     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若呕吐不利者,此     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     有力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 ...

  • 师徒随谈之小柴胡汤

      师徒随谈             之小柴胡汤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出现的条文一共有19条:小柴胡汤主之,宜小柴胡汤,可与小柴胡汤.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阳明胃家实之大承气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0) 第三章.阳明病 第二节阳明方证 十.胃家实证 1.大承气汤 伤寒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1)

    本文根据本群各位老师讲课的内容,尽量进行了剔除错误.删烦就简.增补遗漏,修订而成.为了突出学习的完整性.系统性.风格一致性,对讲课记录进行较大的修改,也不再列出哪位老师讲哪部分内容. 本群各位讲课老师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11.麻黄汤 「太阳伤寒」之「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头项痛.身痛」乃麻黄汤证之典型证. [组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约28克).上四味,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7)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8.桂枝加葛根汤 [组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6)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5.桂枝加黄芪汤 [组方]:桂枝,芍药各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插曲]:刚学过太阳中风的桂枝汤.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8条,即各经都有「中风」条文.于是,以内经解释者认为,各经皆有「经证」,或者说,各经皆有自己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4)

    第一章.太阳病 第二节太阳病方证 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的一个特点,是直接从方学起.而不是先学药理,再辩病因,根据病因选药组方,不走这条路. 什么是经方?是张仲景继承<神龙本草经>.<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3)

    第一章.太阳病 第一节无方证条目 第8.9.10三条,是岐黄家言,恐后世所添加,略去. 伤寒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

  •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2)

    第一章.太阳病 什么是太阳病?按照内经解释来说,有将「手足太阳经络」联系起来的,有将「太阳寒水之气」联系起来的,有将经络.膀胱.小肠.气化合起来考虑的,还有提出「经证」.「腑证」.「本病」.「兼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