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建立情感联结,再进行师生沟通——沟通的细节(13)​

最新版《非暴力沟通》中文版译者刘轶女士

(《非暴力沟通》训练营网络活动截图)

先建立情感联结,再进行师生沟通

——沟通的细节(13)

袁建国
本文是第二遍阅读《非暴力沟通》的点滴体会。
在昨天的推文中,我主要分享了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之前应该做好的准备工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先处理感情,再处理事情”,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
何谓“联结”?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联络、联系、结合、连接之意。除此之外,它还是心理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阐述样本的形成机制——纯学术的解释,理解起来非常吃力,大意就是在先天与后天之间,在万事万物之间建立联系之意吧——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准确。
那么,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就是在师生之间搭建情感的桥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建立情感联结,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中注重体察其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学生外在的行为层面,这是“非暴力沟通”重点强调的内容。
昨天晚上,由杨富志老师发起,李素怀老师亲任领读教师的“《非暴力沟通》训练营”开启了首次领读活动,最新版《非暴力沟通》中文版译者、中国大陆首位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培训师刘轶老师,《非暴力沟通》资深领读者吕欣老师参与了活动并进行了分享,在两位女士的分享中,“联结”成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足见其在非暴力沟通中的重要性。
如何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呢?需要教师觉察并接纳自己的和学生的感觉及需要。
觉察并接纳感觉及需要,可以说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们有时会用“评价”和“要求”去沟通,这样做不但于沟通无益,有时候还会引发师生冲突,造成彼此的伤害。但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任何价值评判背后都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明确表达出这种感受和需要时,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接纳。所以,在沟通中不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要求”,要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把它们明确地表达出来。
同时,当学生脱口而出的话让我们感到不快时,如果我们能透过其评价或者指责,看到他这些话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我们的负面情绪也会随着这种理解和接纳而疏解。
这种“觉察”和“接纳”需要教师用爱,用全身心去倾听学生和自己。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在书中说,要做到全身心倾听他人,首先需要放下我们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这样我们才能够丢掉各种标签和不恰当地判断,专注于学生所传递的信息,能够从这些信息中去更好地觉察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进行有效地确认和回应。
用全身心去倾听学生不是为了评判和指导,而是为了觉察和接纳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产生“共情”。这种“共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并不是刻意为之,也无需沟通技巧。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还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是培养对自己的爱。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不仅需要看到学生的感受和需要,还要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强调,教师必须要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因为负面的评价往往使我们无视自己生命的美好。教师体会不到自己生命的绽放,又怎能期待学生“春色满园”呢?
“非暴力沟通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爱自己、爱他人,我们便与周围的一切建立起了联结;有了这种情感联结,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的主人,都会绽放生命的光彩。

2021年8月19日夜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