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丰盛的自己,永远在路上

作者:韩江农夫

  有人说,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于我而言,远行改变的不只是生活姿态,更是生命状态。

  旅行不是为了到此一游,而是希望读懂天地。站在红旗渠青年洞洞口,看到悬崖峭壁中凿出的天河,深感人类改天换地的伟力;深入奉节天坑底部,一场豪雨就足以将人淹没,坐井观天的对比何其渺小;驰骋于呼伦贝尔大草原,根河湿地上牛羊溜达着吃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来到额济纳胡杨林,沙漠与城镇相互争夺地盘,人与树活得极其“惨烈”。面对变化无常的大自然,人该如何相处?

  没见过世界的人,很难有成熟的世界观,而世界是一本厚厚的书,常远行才能多读几页,才不会孤陋寡闻而不自知。认识世界的多面性后,人才能以谦卑和敬畏之心来看待宇宙,惺惺相惜的对待天地万物,做自然的朋友。

  旅行不是为了积攒谈资,而是期许读懂众生。漫步于莫干山,才知道房子可从山林中长出来,而尊重自然本质是尊重自己;登上党岭葫芦海,才懂得生存可以很简单,雪山、森林和温泉就够了;行走于周庄,才明白水不仅是江浙人的生活基调,也是灵魂底色。在形形色色的世相面前,人应如何认知?

  作家刘慈欣说:“宇宙很大,生活更大。”没感受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很难定位好自己的生活,很容易将自我中心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见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后,才能学会宽容,学会不苛求,清醒自身局限,欣赏不同活法。

  旅行不是为了自我感动,而是努力读懂自己。行摄小东江,会惊叹于水墨画意境之美,从而确认对诗意栖居的向往;游览殷墟博物苑,会被文字的悠久文明所震撼,进而反省自身的浅薄与无知。欲壑难填的心理背后,人要如何自洽?

  没体验过复杂情感的人,很难获得灵魂深处的喜悦,而认识自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困难的课题。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旅行的意义在于能从不同角度发掘心灵世界,练习减法和悦己。

  旅行是生活的调味品,跟吃饭、睡觉、读书、娱乐一样,没必要神化,也未必适合每个人。如果说旅行有独特价值,那应是身心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直接且正面接触,情感更充沛,体味更真实,感悟更深刻,有助于找到自己在世界和社会的定位,找到生命的坐标。

  英国诗人翠西·艾敏说:“我发现生活是在不断地编辑中才得以继续的。”于我而言,一次旅行会带来五次欢喜:做攻略时、身临其境时、整理相片时、写游记时、回忆往事时,愉悦绵绵不绝,让平淡的生活盈动小确幸的灵气,灵魂得以自由的飞翔。

  旅行是一场旅心,这种生机勃勃的美好感吸引着我不断出发,而最丰盛的自己,永远在路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