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 | 中秋怀想
一连下了几天的连阴雨,老天终于在八月十五这天露出了笑脸,尽管地上还是湿漉漉的。路边的花草树木却被雨水冲刷的清脆碧绿,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清新的味道。
适值周末,一大早我就来到农贸市场,许是过节的缘故吧,附近的工厂也都放了假,菜场人声鼎沸,叫卖的,讨价还价的,把个过节的气氛烘托的淋漓尽致,面对琳琅满目的蔬菜,各种时令的海鲜,散发着香味的卤菜,平日里不谙厨房世事的我,却不知从何下手,只好随着涌动的人流,转了一圈又一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小时候,故乡的中秋,家是农村的,中秋正是忙碌的季节,秋收冬藏,却丝毫不能影响人们过节的热情。
记忆中故乡的中秋,天空总是蓝的干干净净,丝丝缕缕的白云轻轻缭绕,风摆杨柳,鸟儿翻飞,收获或待收的大地,丝毫没有空旷沉寂的迹象,人们在忙着掰玉米,割豆子,杀芝麻,摘棉花,大人忙碌,孩子们也不闲着,剥玉米,捡豆子,小时候最讨厌干的活就是拧红薯上的泥巴,父母在前面刨,我们就跟在后面把红薯上的泥巴一个个拧干净,红薯上的汁液粘在本来就脏兮兮的小手上,怎么洗都洗不掉……
小时候还没有电,晚上到处漆黑一团,孩子们就盼着有月亮的日子,每当新月来临,那就是嫦娥仙子为大家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孩子们早早的吃过晚饭,像是约好了似的走出家门,到大街上,马路上,在月光下踩自己的影子,看月亮跟着自己走走停停,捉迷藏,纺棉花,挤尿床 ,玩的时候总是没有时间的观念,夜深了也不想回家睡觉,总是在父母的呼唤和骂声中,恋恋不舍,还记得有一次,我正玩的起劲的时候被一个老爷爷捉回家就打,打完了才发现不是他孙女,母亲还为此给那家人吵了一架……
那个时候虽然很穷,但是过中秋却是很讲究的,中秋那天,每家都要做一顿丰盛的午餐,杀上一只平时舍不得吃的鸡,再把各种蔬菜,诸如土豆,粉条之类下到锅里,添旺灶火,不一会,浓郁的菜香随着缕缕炊烟飘出农家小院,开饭的时候也不像现在坐在客厅里,而是一手端着菜碗,一手拿着馒头,脱掉自己的一只鞋就可以坐下来,坐在露天的饭场里,边吃边聊,邻居间的男女们开着玩笑,插科打诨,比比看谁家的饭菜做的香,谁家的馒头蒸的好,鸡呀,狗的,也都在眼前晃来晃去的凑着热闹,那过节的喜悦和淳朴的乡情,是现在的人们体会不到的。
孩子们盼望着,盼望着,天黑了,月亮渐渐升起,月光像是一个亮光光的银盘,柔和地撒在每一处院落和树木上,这时母亲总是把走亲戚剩下的礼物拿出来给我们分享,一块像月亮一样大的月饼,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块,小小的三角形的月饼,我们如获至宝,幸福的坐在院子里,一边听父亲讲嫦娥奔月和吴刚砍桂的故事,一边拿着月饼一点一点用牙齿刮,慢慢品味,月饼里的青红丝,花生仁,冰糖等,让我们大饱口福,我往往留下一小块,藏起来,不让哥哥姐姐知道,第二天再拿出来吃,让他们眼馋。
还记得有一年的中秋,村里放电影,母亲早早的把中秋的礼物给我们分了,我拿着自己分的月饼和柿子边走边吃,因小伙伴召唤的太急,因跑的太快,宝贝柿子却逃出了口袋,滚到水沟里,把我心疼的,惋惜的……
光阴荏苒,转眼间离开家乡也十几个年头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也像当年的母亲一样,成了家里最忙碌的人,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里,就连看日出月落也成了一种奢侈。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夜,遥望天边那轮明月,浅秋的露珠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思乡的情怀在漫无边际的思绪里疯长,家乡如同我钟爱的那杯小酒,让我常常沉醉和思念,儿时的欢乐,青春时代的狂热,以及那浓浓的乡情都被光阴沉淀成了最温暖的怀想……
赵梅,河南,郸城县人,生于六十年代末,B超医生,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热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