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并不比你傻:有效培养自驱动孩子,父母能做的7件事
作者:八段锦原创。自己过好了,孩子才能教育好,父母想了解如何调整情绪和亲子关系,关注我就对啦~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想管理他们很不容易,但是放手又不放心,他们自以为很成熟,其实干的还都是小p孩的事。
放不放手,如果放,怎么放?
今天八段锦给大家带来一本《自驱型成长》,两位作者分别是神经心理学家威廉和启发教育家奈德。书中分享了一个极不服管的“学渣”孩子的成功经验,正在纠结的父母们看了可能会有所借鉴。
01 我是一个“坏孩子”
上高中的时候,马特对追求独立的热情与日俱增,随便给他一个规则,他都要打破。给他规定宵禁时间,他会在过点以后故意在马路边上再坐上半小时。
马特不守规矩不是为了故意犯浑,他只不过不愿意听人呼来喝去的。他其实也焦虑,尤其是控制感缺失,给他带来不小的压力。
马特的父母很重视亲子关系,他们觉得此时应该“无为而治”了。他们在马特高中四年级进入18岁时,给学校签署了公证信,让马特成为他自己的法定监护人。
这意味着在剩下的时间里,马特可以随意外出离校,父母无法访问他的任何私人信息,包括成绩。
下面是马特的自述:
“我真的不知道,我妈为什么会同意。
我估摸着,她希望向我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她相信我作为独立个体的能力,我已步入成年,所以我最好自己决定成年后的我要做些什么。无论如何,这对我来说是件很有分量的事,以至于我不敢越雷池一步。
事实却并非像我妈想的那样,我肆意地滥用了这个特权,简直爽得没法说了。”
这就是大多数父母不敢放手的原因,你放手,他们就肆意妄为!
马特这辈子头一回,觉得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
在高中毕业之后、获得大学学位之前,他按照自己的心意想离开就离开,辗转过好几所不同的高校,直到二十五、六岁时,他才终于战胜焦虑,稳定下来。
马特坚信,父母当年的做法真正有助于他长期的发展。
“虽然在最终获得学位之前,我上过几所不同的大学,但如果没有我爸妈帮助我意识到,这其实是我必须自己面对的,那么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肯定会被各种事情压得喘不过气来。”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很多年,马特在华盛顿特区成功运作着一个智库,他用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来养育自己的孩子。
八段锦相信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不敢像马特父母这么大胆,我们习惯了管教和安排。让孩子浪费几年时间,简直等于要杀了我们。
但是,从长远来看,培养一个不能自我负责的孩子或者给他们施加过多不必要的压力,也许浪费的就不只是几年时间这么简单。
就不说那些抑郁的、跳楼的,很多孩子被父母规划进大学以后,有的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日常问题,有的混了几年什么也没学到,有的毕业了才想到要换专业重新来过,还有的再也找不到兴趣和冲劲了……
这能用什么来补救呢?
即便父母不敢步子迈得太大,至少也应该深入琢磨一下孩子的想法,在他明确表达意愿的时候,给他们走弯路的机会。
毕竟现在不走,总有一天也会走的。
02 为什么要放手
为什么父母需要放手,有6个科学理由:
(1)体验帮助大脑更好发育
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青少年热衷于看似愚蠢的冒险,是因为他们的前额皮质未完全发育成熟,但是如果等到孩子完全发育成熟再放手,就得2、30岁了,你等得了吗?
一直不让做决定,也不符合大脑的发展规律。
大脑一直都在学着做出艰难的抉择,既要保护它自己免于无助感带来的压力,也要从自主感带来的动力中受益。
在管理压力和战胜自身的方面,孩子获得的经验越多,他们的大脑就能发育的越好。
有更多的空间做出自己的决定时,才能在各种情况下得心应手。
(2)不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空心人”
全权指导孩子的生活,可能会看到短期收益,但长期损失被忽视了。
如果孩子倍感压力,他们经常会拒绝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情。
就算他们恰好是那种愿意好好听话而非表现叛逆的孩子,仍然存在一个问题:
如果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取得了成功,他们也会觉得自己虚有其表,仿佛他们的成功压根就不是真的。
(3)拥有控制感是培养胜任力的唯一方法
“智慧来自经验,而经验来自失策”。孩子需要先练习做出决定,随后才能掌握怎么做出正确的决定。
单单告诉孩子,怎么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有必要实打实地去体验,包括体验到他们所做选择的自然后果。
一切以考上好大学为终点的短期行为,都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4)你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
了解怎么对孩子最好真的很难,父母也未必就正确。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工作太忙、吃得太多、睡得太少、投资理财失意、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没有按计划推进……其实你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5)孩子都很能干,不骗你
30多年前,曾有一项研究,着眼于9~21岁孩子的决策能力。
结果发现,14岁、18岁和21岁的孩子在决策方面的得分几乎相同,而9岁儿童的得分仅仅略低一点。
这说明哪怕是9岁的孩子,也同样是很好的决策者,即使他们显得不如成人强,那也只是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不一定是判断力差。
《今日心理学》前编辑罗伯特·爱泼斯坦认为,我们把青少年塑造得过于幼稚了,而一部分原因恰恰是父母表现得就像孩子无法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一样。
有研究发现,当孩子长到14岁或15岁时,他们通常就具有了成人水平的做出理性决定的能力。事实上,孩子的大多数认知进程,在青春期中期就能达到成人水平了。
(6)明智的决策以情绪智能为前提
明智的决策的确依托于知识,但仅有知识远远不够,情感在指导我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方面非常重要。
孩子对外界事物与自身需求的主观感受,并不比客观事实次要,它们都是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情绪大脑中心一旦受损,甚至都不能做出是否要出门去吃饭这样的简单决定,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03 父母能做些什么
“你来定”并不意味着“不能管”,而是让这个规矩更有人性化,不至于每次都以冲突的方式解决。
其实孩子也承担不起无限的选择。当孩子知道,有成年人在身边帮着自己做出自己还没准备好做出的决定时,孩子会觉得最有安全感。
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培养一个顺从的孩子,而是为了培养出能够理解在生活中如何正确行动和理性交流的孩子。
如果想让孩子做出“明智的决定”,父母的责任就是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那些我们有而他们欠缺的信息和视角,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
下面这7件事,可以帮助父母学会放手:
(1)告诉孩子:“你就是你自己的专家。没有人能比你更了解自己,因为没人真正知道,对你来说,做自己是什么感觉。”
(2)找个你可能之前替孩子做过决定的事情,重新让孩子做一次主动的选择,或者询问一下他的看法。
如果孩子还小,你可以这么说:“你觉得我们应该这么做还是那么做呢?”
还可以找一些你为孩子做出的,而他本人有不同看法的决定、分析一下这些决定的成本与收益。
(3)举行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家里都有什么家务,以及全家人如何分工。
让孩子来自主做选择,制定出一个需要坚持的时间表,把你对其中某些事情的责权利转移给孩子。
(4)问问你的孩子,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他的家庭作业管理、就寝时间管理、电子产品使用管理)对他来说作用有限,以及他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5)跟孩子讲讲,你曾经做出过哪些决定,如今回想起来发觉很欠妥,以及你如何从中学习。
还可以跟孩子聊聊他提出的某个好主意。一起列出那些他为自己做决定、效果还很好的事,特别是那些对某件事有强烈的感觉、并且最终证明他是对的。
(6)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上大学之前能好好练习安排自己的生活,并且你期待看到,他能够在离开家之前搞定生活,而不是搞砸生活。
(7)强调逻辑的和自然的后果(例如,在一周内不能打游戏),并鼓励更广泛地利用家庭会议来讨论家庭规则或家庭政策。
04 写在最后
父母往往会担心,“如果他现在掉了队,一辈子都要落后。”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通常认为算得上灾难的挫折,其实放在生命长河里不过是一点小波浪。
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经历一些挫折,而你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际上反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最后想说的是,放手原则不完全适用于处于严重的抑郁之中或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受到损伤,已经丧失了普通人最宝贵的信念:希望自己越来越好。
如果他真的走到那一步,只能花数倍的耐心和勇气陪伴了。
所以,希望孩子成功的父母,请不要轻易做出可能逼他们崩溃的决定,激发自身的动力,才是实现愿望的最大保证。
无论实现还是不能实现你的期待,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
这是他们自己的人生。
· End ·
每个年龄段都有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放手可以做的事,因为篇幅关系,八段锦下次再讲。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