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读书笔记
今天分享来自台湾的汪培珽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这本书是台湾十年来最富有影响,销售量第一的亲子教育系列书籍,也是华人世界最经典的亲子英文早教书。跟盖兆泉老师的《做好自己对号的英语规划师》的相比,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能治疗焦虑。
我们这一代父母都非常重视英语,从启蒙到自拼到初章,一刻都不敢松懈,生怕孩子启蒙晚了,跟不上同龄人的脚步。但英语只是一门语言,是与世界接轨的语言工具,我们到底该花多少时间呢?如果事必躬亲,连英文书也要念,真的要累死妈妈吗?每天给孩子念英文书,真的会有效果吗?
上述的种种焦虑与困惑,作者通过自己的亲生经历,在这本书里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本书共10章,围绕“孩子英文耳朵”展开,即为什么培养?如何培养?培养中的Q&A,以及她的书单。每一章都能帮你消除一点焦虑,增添一点信心。
在第一章,作者就将喂“英文故事书”长大的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做了概述。
婴儿时期:任何一种语言对婴儿来说,统统都差不多。于是,给孩子读中文故事书的同时,也要读英文故事书。
幼儿时期:故事书也要随着孩子长大,变长,变复杂。
入幼儿园前:妈妈念&孩子自己听(原版音频)
幼儿园时期:持续的为孩子读英文故事书,孩子听英文,就像听中文一样轻松
小学一年级:选书时,不要低估孩子对书本的接受能力
小学二年级:从听故事,只看绘图,到主动阅读文字
小学三年级:妈妈,什么时候买《哈利.波特》第五集?
在第二章中,作者围绕怎么读英文故事书展开,简单概括分三步。
第一步: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这里英文完全照书读,中文翻译要口语化,不用拘泥于逐词翻译,除非孩子问问题,否则不要自行加上中文解释。
第二步:一英一中读完3次,以后只读英文。次数可以视孩子的接受程度灵活调整,不必刻板追求3次。
第三步:每本读熟了,再加下一本。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在读英文书之前也要做好功课,要确认单词发音,不要忽略尾音,气音,对于难念的英文名字,尽力拼音,并保证每次发音一致。
作者强调学习语言,必须遵循听说读写的规律,循序渐进才是教养的正确方向,也是帮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的最自然方法。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听”的环境,只要肯花时间和力气,就可以把孩子的英文听力教给孩子。
在听这个环节,我谈点我个人的看法。1,我也非常主张给孩子听英文原版音频,也就是所谓的磨耳朵。但我认为磨耳朵必须是孩子可理解的情况下输入才会有效果,单纯的盲听只能是背景音乐,即便坚持了也没有太大意义。2,要做到让孩子理解,就必须有一定的视觉刺激。举个例子,比如你让孩子听一首儿歌,歌中的单词孩子都不明白,家长逐句解释后,孩子当时记住了。但将相同的单词换一个语境,孩子可能又茫然了。这时候如果给孩子看看这首歌的图片,视频,通过视觉刺激,孩子就会记得非常深刻。即便换了语境,也能立马想起图片或者视频,可以立即联想到词意。
学校可以教孩子读字,写字的方法和技巧,但无法保证孩子学习的热情。兴趣和热情是家长必须小心呵护,耐心培养的。
在第五章,作者对上全美幼儿园的孩子的英文问题做了探讨,我就不一一列举。
第六章,是汪培珽的私房英文书单,从0岁到5岁,每个阶段的书单都有,篇幅很长,我就不做搬运工了。大家自己去看书吧。关于书单我也简单说两句我的看法:1,任何名家的书单都只能做参考,不能完全照搬。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生长环境不一样,接受程度不一样,喜好也不一样。家长尽可能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着手选书。2,书买回家一定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如果买书时家长满腔热情,买了后就让书吃土落灰,那再好的书单也无法让你的孩子受益。
第七章,作者阐明了学英文的原因,即为了和世界沟通,只会死记硬背,考试,不算真的学会英文。之所以用故事书学英文,是因为故事书是最有趣,最生活化的学习渠道,故事书给孩子的不只是英文,还有无穷的人生乐趣。
第八章,作者建议家长给孩子配合音频听故事,不仅可以训练扎实而内化的听力,学习纯正的腔调和发音,也可以累积语言的能量与潜力。
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家长在读故事书之前,要做好心理建设。
1,家里的中英文故事书,数量上要维持平衡;
2,当孩子还小时,中英文都选,都读;
3,等孩子比较大了,强调故事,不要强调语言;
4,与其说孩子不喜欢,不如说不习惯;
5,同一本故事书,不要中英文都买(我会在中文绘本上贴上英文,给孩子读完中文读英文);
6,太早接触考试,可能扼杀孩子的大能力;
7,让孩子学英文,不是为了拿来炫耀;
8,只要孩子愿意听完故事,就算大功告成;
9,别拿故事书来考孩子;
10,让孩子自己提问题,才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11,不要让“爱子心切”变成扼杀学习兴趣的帮凶;
12,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证明自己的能力。
最后一章是Q&A,家长想知道的问题,这一章都有答案。
读书笔记分享完了,推荐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如果你和作者想法一样,可以借鉴她的实施办法。如果你不认同作者的理念,至少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完善一下自己的育儿方式。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庞杂的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就看到成果,父母能做的只有陪伴孩子,努力改变,见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