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一片书声琅琅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就是一扇窗口,一个显示器,一面镜子。“语文是读出来的”,熟读才能深思,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妙不可言的作用,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总之,朗读是学好语文的一项基本功。叶老曾经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必须要重视朗读,要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自读中感悟,细读中领悟,朗读中体验,诵读中提高。如果不能更深的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就不可能解放思想,寻求突破。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到底该怎么做呢?我想,关键是要做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朗读指导者,真正有效的朗读指导应当是巧妙地融合在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是润物细无声的,是能给课文以生命的朗读指导。

下面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巧妙设境 激发读的冲动

触景生情,睹物思怀是人之常情。特定的情境,场景会激发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无穷的潜能,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产生一种想读,愿意读,喜欢读,乐意读的冲动。因此,在教学中要会巧妙地创设一种情景,意境,让孩子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读好课文。教学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导语激趣,吸引朗读

此外,我觉得还可以用设疑、假设、反诘的导语,吸引孩子进入和文章感情基调相关的意境,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读好课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引入情境

图片是课文中某些重点内容的具体再现,它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教师若能利用好书上这些现成的教学资源,也会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当然,要是能借助多媒体的图片教学,则更好了。  例如:教学《可爱的中国》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七十多年前中国的社会现状,(由于年代久远,同学们对历史又很陌生,所以仅靠老师的解说也很难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出示了几组关于旧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战乱不断,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图片,让同学们看,并顺势引导:“同学们,此刻让我们来回顾历史,一起到七十多年前的中国社会去看一看吧!”同学们顿时被屏幕上的内容所吸引住了,我赶紧抓住时机用深情的语言,生动的描述了那段耻辱的历史。看同学们个个咬牙切齿,神情悲愤激动,已经完全进入了情境的样子,我不失时机的问:“同学们,看了图片,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他们好像还沉浸在图片的想象之中)同学们争着抢着回答,有的说悲愤,有的说痛心,有的说悲哀......“那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就这样在图片的激发下,同学们激情昂扬的读完了这一段。听他们的语气,看他们的神情,我知道我成功了......

借助图片引入情境更适合于低年级教学,低年级的课文中,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如:《瀑布》《春风》等。适时的利用这些插图配合朗读,带孩子们进入意境,体会朗读的情感,就会收到好的朗读效果,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配乐朗读,身临其境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种浓郁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小学语文的课文类型不一,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适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引起孩子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使之进入一种意境,那么课文的朗读和理解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情感深沉的文章可配上伤感低沉的音乐;优美景色描写的可配上舒缓轻快的音乐;抒情强烈的可配上激昂深情的音乐......在执教《可爱的中国》,朗读第2.3段的时侯,在引导读的基础上,我播放了一段国歌的插曲,激昂的音乐马上就激起了同学们的深情,在雄壮的旋律中他们个个情绪激昂,豪情满怀的读了起来......看来课文内容已经完全理解了。

可见音乐在朗读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二、经典示范 引导感染

范读是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一个法宝,老师们必须充分认识范读的重要,牢固树立“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明义”的理念。课文中有些地方必须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很好理解课文内容,而这时教师的范读就可以营造气氛,带动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课堂效果,使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本身的朗读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研究好朗读,从而给学生做好朗读技巧上的示范指导。当然,无论是录音范读还是老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范读的时机,在范读中教会学生处理好文本的重音、停顿、节奏,恰当地运用适合的语速、语调、音色等来读好课文。对于一些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文,老师可在一开始就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片段,老师可以选准恰当的时机范读。同时在范读中还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总之,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急缓充分地表达出来。或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感知,或为学生树立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不过,范读的指导绝不可以停留在简单的“轻、重、停、连”上,而是要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在产生情感共振的基础上,再在老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巧去表达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盲目模仿、借鉴老师的范读只能是适得其反。所谓“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笑者,虽喜不乐”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特别是优美的写景文或抒情色彩浓厚的文章最适合范读。如:《体育颂》《长江之歌》《学步》等。所以,教师在范读指导的训练时,还一定要注意有所取舍。

三、有效点拨 读悟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曾指出,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关键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朗读指导中若能从重点词、句、段,情感,背景,技巧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那么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大有益处。所以朗读指导绝不能孤立的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从而使学生在读中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把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以下方法实用可行,能让我们的点拨取得最佳效果:

1、重点句段,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句子很经典,很有韵味,含义深刻。如:课文中那些语言丰富,用词准确贴切,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传神,精妙的句子;人物外貌、神态、对话、心理、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意义深刻的句段等,都是教师花大力气重点引导读的对象。指导学生读好这些句、段,可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要反复指导朗读。例如:在教学《可爱的中国》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读第四段及其中的重点句。我这样引导点拨:“方志敏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想象祖国的未来的呢?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然后我和学生用接读的方式来读,并让他们从老师的读中去体会,学生很容易就从老师的神情和语气中体会到了(怀着对未来的自信和期待)。他们又很快的从文中找出了关键的两句话“朋友!我坚信到那时......”“这么光荣的一天,绝不在......我可以这样自信,朋友!”我接着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读出那种自信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同学们满怀豪情又读了一遍,看着他们自信的表情,听着他们自信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已经体会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了。在朗读中,我觉得还应该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指导朗读,如:在教学《爸爸带我去爬树》一课“当我爬上树以后所看到的情景及我的心情”那一段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也有过爬树的经历吧?当你历经艰难,好不容易爬上树,看到眼前的美景,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马上联系自身的体验,纷纷举手,抢着回答:“高兴、喜悦、兴奋、激动、终于舒了一口气的轻松之感”等。我抓紧引导:“那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来读文中的这句话‘我爬到了树上了!’同学们立即就读出了爬上树成功以后的那种兴奋、快乐之感。叶老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更应当把生活体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这样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独有的感受”。是啊!这样朗读才能读出味道来,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所以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指导朗读也同样重要。

2、品字析词,细微动情。

理解课文时,抓住句段中的重点字、词,仔细品味,不仅可以提高对词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我站在铁索桥上》一课,我引导学生读第二节时,抓住关键词“强渡”“高举”“迎着”“冒着”“攀着”启发学生从这几个词中去体会,去多读几遍,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学生能够联系历史,想到当年红军英勇奋战的激烈战斗场面。我紧接着问:“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战斗的激烈呢?”同学们有的说用悲壮的语气,有的说应该读的激昂一些,还有的说应该重读这几个动词,我就让他们带着这样悲壮、激昂的情绪再一次重读这几个词去体会一下,同学们一次比一次读的投入,不仅读出了情感,而且读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不尽的遐想。

总之,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可以使学生和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话,对语言的理解更深、更全面,还朗读一个原滋原味。

四、形式多样 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又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小组读、个别读、个人自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师生接读、同桌对读、开火车轮流读、比赛读等形式,为每个孩子提供朗读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读比赛。当然,不同的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的不到位时,宜用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层次,理清段落大意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但一节课内要尽可能的多留些时间让学生练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的选择好每一个环节读的形式,让他们各尽所能,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比赛朗读和表演朗读的有效指导:

1、比赛朗读,提高水平

比赛读更具有挑战性,对于好胜心强的小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朗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想读。若能巧妙灵活的运用,会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可以采用个人赛、男女赛、小组赛、师生赛等。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要多次朗读的课文。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老师和学生赛  听说要和老师赛,同学们往往很感兴趣,我一直这样来激励学生朗读: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我总是故意输给学生,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而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我却要赢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读中受启发,例如课文《母亲的纯净水》中,母亲所说的一段话,含义深刻,难以理解,学生读起来有困难,所以我先让学生读,然后我再读,并让他们边听边思考,感悟。读完后,我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的好?好在哪里?”同学们毫不犹豫的回答:“老师读的好。”“那你们能再体会一下并改正过来吗?”学生通过思考、对比,就能悟出这段话的含义。(二)学生和学生比赛  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所以教学中,我总是让几个或几组学生读相同的一段话。例如:我会这样说:“xx同学读出了那种喜悦,有谁敢挑战他?比他读的更好?”在我的激发下他们一个比一个读的忘情,读得好。有时我也会在班里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彼此之间相互评价,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从而共同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2、表演,使朗读更加生动传神

借助表演,即演课本剧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它更富于趣味性和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情趣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印象,更能激发学生反复朗读的欲望。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趣味性较强的文章,特别是低年级的童话故事。如:《一片树叶》、《狮子和兔子》、《小马过河》等。当然高年级也有,例如教学《花脸》一课,“表演花脸”这一部分,我让学生上台表演,抓文中重点的词句,模仿作者演花脸时的动作、神态、语言,通过生动、形象、逼真的表演,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演花脸时的那种高兴、兴奋、喜悦、得意洋洋的心情,再朗读时,就读的很到位。有趣的表演让他们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自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宽容评价 激励进步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个性化阅读。因此,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的进行评价,而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去限制学生“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来衡量一个学生读的“好”与“不好”,更不能过分的强求,严厉的指责和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不同的情况下,应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的很好”,“棒极了”,“你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听得出你已经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层次,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的很好”,“听你们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当然也不能一味的表扬,对于有些学生确实读的不好,要明确指出,给予指导和鼓励。可以用幽默的评价来调节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智慧,让他们在愉悦的教育中得以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读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并要有效的指导,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智力的发展。总之,朗读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谈个人的粗浅见解。我想,只要我们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朗读的重要,并在教学实践中精心的指导好学生朗读,不断想方设法的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乐读、善读、会读,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还语文课堂一片书声琅琅,让语文课永远成为孩子们心中最美的向往!

(0)

相关推荐

  • 11月2日心得

    听张彬福教授谈如何备课有感 闫俊涛 今天上午聆听了张彬福教授专题讲座<初中语文教材研究与备课能力提升>,这里只谈谈自己对备课的新认识. 一 反复朗读是语文备课的前提 语文课本选择的都是经典 ...

  • 学习 | 语文早自习只能读课文?老师说换一种晨读内容,让语文学习更有趣……

    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学,但是学生们在家也开始了调解生活作息.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像在学校里的第一节课一样,打开语文书晨读.语文早自习我们都在读课文.背课文,晚上写语文作业,也经常会朗读课文,默写课文.语文 ...

  • 【语文课堂】朱自清: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

    本文共2930字,阅读约需5分钟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它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诵读对于语言的学习又为何如此重要呢?朱自清先生指出:" ...

  • 导入技能二:新课程语文课堂的导控艺术

    新课程改革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

  •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和运用

    [内容摘要] 板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本文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板书的必要性,以及根据教学和学生的认知需要设计板书,选择恰当的板书形式,探讨板书的使用艺术及它的统一性.协调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 ...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六导”

    语文教学中利用"六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谈.导练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 ...

  • 结课技能五:对语文课堂结尾的一点思考

    现在"有效性"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课堂教学这个话题提到.有效性也成为了衡量一堂课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效性一般指学生上课以后的实际收获,它既反映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

  • 结课技能八:语文课堂结尾的艺术形式

    一堂语文课,若有个好的开头,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有些老师在备课时总是精心地准备导入语,而往往忽略了结尾.孰不知一堂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导入语的巧妙设计,也取决于结尾的巧妙设计.俗话说:& ...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改模式心得 新阮店乡小学 刘文娟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为期十多年的小学教师,在县教育局的倡导的"两抓一评"课改模式下,我认真学习和领悟& ...

  • 结课技能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

    中国古人以"凤头"和"豹尾"比喻一篇好文章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需要一个精彩的结尾.其实一堂好课也应该是这样,教师只有做好课堂小结,整堂课的教学才算真正圆 ...

  • 结课技能十:语文课堂教学结课艺术

    结课既是既往教学过程和未来教学过程的联结点,同时还应当为下一教学过程创造必要的条件.教学时应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笔者在语文课堂的结课上,常用以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