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light成长规划丨三个阶段让孩子的假期张弛有度
∨
SPOTLIGHT
>
掌握父母之道
Be In The Spotlight
Start Living Your Dreams
<
∧
转眼间,孩子又度过了一个寒假,不知道家长们这个寒假假期跟孩子相处的怎么样呢?不知道你的孩子是不是毫无计划,散漫的度过了假期,又在要开学的时候对着你大喊:
“我不要上学,我不要起床。”
本期spotlight教育成长规划,将寒假分为三个阶段,让你学会如何将假期变得张弛有度。
张弛有度的假期可以分三个阶段
寒假前期:“散养”阶段,放松休息
刚结束紧张的期末考试,孩子和家长都处于疲劳状态,因此在假期刚开始的阶段,不妨适当给孩子一些放松休息的时间,调整状态。
例如:
在刚放假时,可以带着孩子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玩一下。一方面可以多陪陪老人;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换个生活环境,增强对不同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寒假中期:“圈养”为主,查漏补缺
在假期的中间阶段,孩子在得到充分的放松休息后,精神状态处于较好水平,此时适合集中精力专注学习,预习新课,查漏补缺。
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家长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为孩子报一些兴趣班、辅导班,既能培养孩子的兴趣,找到一技之长,又能找到自己功课的薄弱点,进行查缺补漏。
寒假后期:“收心”为主,准备开学
临近假期结束,要注意提醒孩子收收心,为开学进入正常的学习作息做准备,引导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和心态。
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假期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脱离出来,避免情绪和心理上过分沉浸于寒假、春节中而迟迟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轨道。
要开始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调节情绪,收住孩子“疯玩”的心。
帮助孩子预习下一学期的课程,不求有多精通,但至少对大致的知识脉络有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孩子来说,预习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同时,检查孩子的假期作业有没有做完,关系到孩子这个寒假能否完美收官。
关于假期计划,有心的家长必须知道的三个原则
劳逸结合效率高
假期生活既要轻松活泼,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又要充实有意义。
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首先应该做到学习和娱乐时间合理分配,学业辅导与兴趣培养兼顾,劳逸结合提高孩子效率。
假期是孩子走出去的时间,社会交往能使孩子学会如何和别人合作,而且从思想道德上也会获得体验,得到发展。
同时,孩子作业的完成要按时,应该按照寒假作业量合理安排每日的寒假计划,最好每日的作业完成情况能有家长的监督,这样更能保证好寒假作业的完成效果。
及时“翻篇”,稳扎稳打
如果期末成绩考得好,不要过多强调一定保持,从而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如果期末成绩不理想,也不要在假期里不停地敲打孩子,让孩子一直在愧疚中过寒假。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及时“翻篇”,调整心态,静心总结。无论上一个学期结束得完不完美,都值得反思总结。
家长们可以根据期末成绩来判断孩子上学期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掌握不熟练,可以先想办法做好弥补工作,稳扎稳打,别贪前冒进,过往知识还没打好基础的情况下盲目学习下学期的新内容是不可取的。
假期既是孩子学习新知识的“预习期”,也是对于学过知识进行查缺补漏的“巩固期”。
在上一个学期,
有没有哪一科一直在拖后腿?
有没有哪一个知识点还模糊不清?
认真查找平时学习中遗漏的薄弱环节和知识点,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好好整理、总结,将错误的原因和以前不清晰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记忆。
充分征求孩子的意见
假期计划是为孩子制定的计划,孩子是执行的主体,所以还是需要充分征求孩子的意见,才能保证完成的积极性和质量。
在制定计划时,应该由家长与孩子共同讨论商量,而不是家长完全包办所有的内容。
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心声,在沟通中了解孩子假期想做什么,和对假期安排抵触的部分。
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有质量地完成了每日必备任务后,未尝不可放手让他们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孩子而言那便是幸福、开心的,家长也应该给孩子这样的自由。
spotlight成长规划,让你的孩子做优秀的自己:
“spotlight成长规划”是以国际权威、科学的测评技术为基础,采用港澳台及国外教育局广泛使用的一对一测评分析体系,对3-18岁孩子的性格与思维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生活环境以及家长期望,由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导师为孩子度身定制的一套个性化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Spotlight高级教育顾问(国内)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现暨南大学心理应用学研究生在读
毕业后先后任职IBM,富士施乐等世界500强企业市场部,多年市场销售经验
2010年起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华尔街英语,夏恩英语任市场部总监
2014年起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管理学院副总
主管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兼电子商务及五星客服课程讲师
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兴趣特长培养方向问题
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业规划问题
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素质教育问题
职业规划问题
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学习模式、思维方式、人际交往等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