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2020年中国特医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

特医食品全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特医食品快速发展期 步入规范之路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属于特殊膳食用食品。当目标人群无法进食普通膳食或无法用日常膳食满足其营养需求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可以作为一种营养补充途径,对其治疗、康复及机体功能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营养支持作用。此类食品不是药品,不能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产品也不得声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功能。
在20世纪80年代末,市场上对于特医食品的临床需求已经出现,但中国的医疗体系与美国、欧盟等成熟市场相比还未完善。因此,当时特医食品以肠内营养制剂的形式进入了中国,按照化学药品进行监管,经药品注册批准后方可上市销售。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逐渐成熟,为了满足市场与监管需求,我国引入了发达经济体中特医食品的概念。同时为了保持之前已有的肠内营养制剂在市场上的正常流通,我国肠内营养制剂目前依旧作为药品流通。
特医食品未在中国明确定义前,是以肠内营养制剂的药品身份在中国市场流通。201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将特医食品从药品划出,并将其归为食品。
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注册办法》)正式出台并实施,从此,中国特医食品的生产及市场准入有法可依。在这之后,中国特医食品行业相关政策逐步出台。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开始走向规范之路。自注册办法实施以来,已经有56款产品通过审批并正式面市。
特医食品是国民营养重要环节
2017年后,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针对国民健康与营养作出重要部署。营养事关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重大民生工程。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竞争力的最终体现。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IHME统计显示,2017年死亡原因排名前十中有8席为慢性病,慢病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80%。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与《1990-2025年我国高发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及预测》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人数近3亿,且其中心血管疾病、脑卒中与糖尿病患病率的年均增速均超过2%。特医食品作为慢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营养支持产品,将会更加受到重视。
获批产品分类从婴儿类转向非婴儿类
从国家市场监督局的公布的数据,我国特医食品获批种类从婴儿类逐渐转移向非婴儿类,2020年我国特医食品获批的产品中仅有2个产品是婴儿类,其余均为非婴儿类。从上述分析可知,非婴儿类特医食品的需求正在扩大。
得益于政策 国产奋力追赶
在特医食品还未在中国市场被正式定义时,大部分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扎根多年,雀巢、雅培、纽迪希亚均有自己的制造工厂。当时,中国处于市场有需求但规范的特医食品少的境况,市场被外资企业及其产品占据,根据雅培中国研发中心(2017年前)统计,市场份额多被大型外资企业占据。
在特医食品注册办法实施后,根据注册管理政策,自2019年1月1日起,未经过配方注册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不得在我国生产销售。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目前已有共计56款特医食品获批,其中25款为国产特医食品,其余31款为进口特医食品。
医药企业和食品制造企业双轮发展
目前我国布局特医食品的企业可分为食品制造企业也医药制造企业,多数布局特医食品的医药企业以成立营养品子公司或健康科技子公司的方式,建立新的工厂及新的生产线,从而研制产品。
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布局特医食品的中资企业共有13家,医药制造业企业共8家,占比62%以上。
布局特医食品的食品企业多为不同领域的食品企业,如营养品企业励成生物、乳制品企业圣元、伊利等。与医药企业不同,部分食企在利用已有生产线生产特医食品,例如乳企中圣元和贝因美作为老牌婴幼儿食品企业利用已有生产线获批了多款特医食品。如下图所示,食企在主攻婴儿特医食品市场时,且同时布局非婴儿特医食品市场。而药企专注于非婴儿特医食品市场。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