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在南京开放烟花场所?一切只是因为这四个字
提起南京城,我们第一反应恐怕都是六朝古都(六朝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连续在南京定都的朝代)、十朝都会。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南京遭受的战乱也是远远多于其他城市的。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城,出于对“清妖”的憎恨,太平军在城中进行了大规模清洗,根据清代笔记记载,这一次,南京少了近二十万人:原本南京城中大约有九十万人,战斗中旗兵死亡3.1万人,乡勇死亡4000人,太平军进城后,“日屠万人,旬日不绝”。研究太平天国史的前辈王永年更是预计这一次南京人死了近40万——“死难者十之三,被贼杀者十之一,迫而为兵四出者十之五,逃散者十之一”。
1864年,湘军进入南京城,南京城中人又遭到雪洗,曾国藩说光是太平军就杀了十多万,其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更是将其惨状进行了清晰描述:“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
人都死了这么多,城市哪能避免不沦为废墟?太平军和湘军纷纷在城中防火:“街巷要道,贼均延烧,塞断官兵”,湘军抢劫各个王府,为了毁灭证据,后直接放火烧各个王府,根据曾国藩的统计,“各王殿府馆自焚者十之三,被焚者十之七”,整个南京城变成了一片瓦砾场。
曾国藩赶到南京的时候,看到了已经是一片废墟的南京。作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为了恢复南京往日的繁荣,曾国藩亲自操刀恢复南京昔日活力。为此,曾国藩做了四件事来恢复南京,分别是:恢复乡试;修葺书院、府学、夫子庙;建设金陵书局;修复秦淮河坊、开放烟花场所。
恢复乡试:太平天国占有南京以后,乡试被迫中止,江苏、安徽学子少了进入仕途的道路,乡试的恢复,极大的鼓励了两省读书人的求学之风。
修葺书院、府学、夫子庙:书院、府学、夫子庙都是和科举息息相关,更是中国封建文化正统的体现,尤其是夫子庙,而书院和府学则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一个地方想要发展好,就必须有人才,当今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建设金陵书局:金陵书局本来在安庆,后来在曾国藩的主持下搬到了南京,这一行为直接让不久后的南京成为了当时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文圣地,不少当时的专家学者纷纷投入书局校勘工作中。
修复秦淮河坊、开放烟花场所:小佛一直认为,这个决定一定是曾国藩经过深思熟虑后做下的,他除了命赵烈文主持修建秦淮河工作,更是鼓励各行各业主动恢复生产,尤其是对秦淮河两岸的各类商铺进行三年免税,吸引大量商人加入南京的城市建设。
曾国藩做得前三件事自然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尤其是士绅阶层,毕竟大家都是文化人,都希望文化快速恢复,而曾国藩的第四项工作则备受争议,不少人认为,曾国藩此举不利于南京恢复繁荣,说不定滋生混乱。
反对声音最大的当属江宁府知府涂宗瀛,他得知消息后立刻前往两江总督衙门拜见曾国藩,极力要求禁止“修复秦淮河坊、开放烟花场所”的工作,“否则,恐将滋事”。曾国藩直接怼了涂知府:我曾亲自去秦淮河泛舟游玩一夜,同路的钟山书院山长(相当于院长)李小湖就是见证人,你的担忧并没有发生,“闻歌舞之声,初无滋扰之事,且养活细民不少,似可毋庸禁止矣”。如您所见,曾国藩“修复秦淮河坊、开放烟花场所”的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养活细民”。
何为养活细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扩大就业面,让普通的人都有事做,都能养活自己。“秦淮河一带商家,雇用了一批批傭作——细民,自然也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细民敬畏王法,有了生计,就没有人愿意作奸犯科,自寻死路”。
参考资料:李吉奎,《曾国藩:为政在养活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