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猬皮香虫汤..董建华案
10.猬皮香虫汤
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没、香附子、香橼皮、佛手。
对于瘀久入络的瘀血重证有消化道出血见症者
*腹胀者加大腹皮、枳壳。
*胃灼热者加栀子。
*胃阴不足者加沙参。
*便结者加酒大黄。
*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等化瘀止血之品。
病例1:男,36岁。胃脘痛已有8年,2个月前受寒复发,病势较剧,呈持续性。
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曾服普鲁苯辛等解痉药,痛势不减,饥时痛甚,得食亦不缓。剑突下压痛,不泛酸,大便干结,时有黑便。
舌黯红,苔黄腻。隐血试验阳性,证属久痛入络,寒热错杂。
拟化瘀通络,寒热并调。
方用猬皮香虫汤加减主之。
处方:炙刺猬皮、炒九香虫各5克,炒五灵脂、金铃子各10克,延胡索5克,砂仁3克,丹参15克,赤芍、生蒲黄、半夏、茯苓各10克。
上方进6剂,痛势大减。续进6剂,痛止,大便不畅。
原方去刺猬皮、九香虫,加黄连3克,瓜蒌15克,再进6剂,药后纳增便调。
守方进退调治月余,平如常人。随访5个月,疗效巩固。
病例2:72岁,男,胃病6年,受寒辄发,痛势较剧,痛处固定,压痛固定,饥时痛甚,得食不缓,不泛酸,大便时黑。
钡餐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舌紫红,苔白厚,脉沉细而弦。证属瘀血阻滞,寒凝胃络。
治当化瘀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炙刺猬皮、炒九香虫、金铃子、延胡索各6克,炒五灵脂30克,炙乳香、制没药各1.5克,荜澄茄、香附、白芍各10克,甘草3克,枳壳10克。6剂。
二诊:服3剂时,疼痛大缓。6剂时仅感胃脘隐痛。大便不黑,但干燥。
舌紫较前减轻,苔黄厚,脉沉细弦。
证属郁热中阻,胃失和降。
治当清解郁热,和胃通降。
处方:鸡内金6克,槟榔、枳壳各10克,莱菔子6克,滑石10克,芦根20克,全瓜蒌15克,香橼皮10克,木香6克,砂仁3克,苏梗30克。
本例治疗之初,以炙刺猬皮、炒九香虫为主药。刺猬皮味苦性平,无毒,入胃与大肠二经,有逐瘀滞、疏逆气的作用,能祛瘀止痛,活血止血。
《本草纲目》记载,能治胃脘痛,肠风下血,痔瘘下血等症;九香虫味咸,性温,无毒,能通滞气,壮元阳,对肝胃气滞疼痛及痞满胀痛均有良效。
两药合出,祛瘀血,通滞气,止痛止血,效果良好。
再配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乳香、没药、香附、枳壳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是为了加强疗效。
芍药伍甘草,则柔肝止痛之力倍增。荜澄茄散寒行气止痛。
本方在临床应诊中证明,对治疗严重的瘀血性胃痛,如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痉挛、消化道出血等,都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一般服2~3剂,即可获得明显镇痛效果。本例复查时,诸症减轻,但随着内在瘀血的改善变动,蓄积之热外发为患。此即《成方切要》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 。
故辨证时,根据便干、苔黄这两个特点,将治疗原则改为清解郁热为主,体现出中医药随证用、理法方药一一贯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