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最后的柱石,李牧不死,秦国恐难轻易灭赵

公元前234年,秦将桓齮攻打赵国,夺取平阳、武城,斩首赵军十万,赵军主将扈辄被杀。

公元前233年,桓齮率领秦军东出上党,越过太行山,直击赵国后方。秦军勇猛,接连攻占赤丽、宜安,直扑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迁急忙任命李牧为主将,率领边防赵军南下回援,反击秦军。

李牧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高涨,赵军远行,兵疲马乏,如若仓促开战,赵军必败。所以李牧决定筑垒固守,拒不出战,伺机反攻。桓齮则认为秦军远土出征,不宜久战,应速战速决。于是他率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李牧出师支援,然后在途中设伏,将赵军一举歼灭。

桓齮的算盘打的响亮,可终究棋差一招。秦军主力尽出,营中防守薄弱;而且由于赵军高筑营垒,拒不出战,秦军对其疏于警惕。李牧采取“围魏救赵”的计策,率领赵军突袭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随后李牧又命赵军半路伏击回援的秦军,秦军被击溃,主将桓齮只带着少量兵马逃回秦国。赵军得胜的消息传来,赵王迁大笑道:“李牧就是我的白起啊。”于是封李牧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秦国兵分两路攻赵,一路攻打邺城,一路由上党出井陉攻打太原附近的狼孟。秦军来势汹汹,攻占了狼孟和番吾,邯郸城再次受到威胁。

李牧临危受命,他首先命司马尚据守邯郸,然后亲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赵国面临亡国之危,军士们都决心与秦军死战,士气高昂,李牧果断出击,秦军再次大败。

秦国两次伐赵失利,不得不暂时放弃攻灭赵国的打算,转而攻韩。肯定有人想问,秦国为什么会以赵国为第一猎物呢?窃以为:

第一,赵国实力大不如前,秦国认为可以轻松灭赵。公元前260年,在战神白起的运筹下,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击败了赵国,赵军共计被斩首四十五万,国内已无兵可用。而且,赵悼襄王在位时,赵国几乎已无能臣,蔺相如去世,廉颇也出走魏国。

第二,赵国讨伐燕国,国内空虚。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任命庞煖为主将,攻打燕国。

第三,秦王政自身对赵国的敌对情绪。秦王政自幼在赵国生活,饱受欺辱,在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派王翦、杨端和率兵攻赵。王翦认为赵国之所以还能苟存,就是因为李牧,要灭赵就必须先除掉李牧,既然硬碰硬不一定能取胜,便改用软刀子。

秦国派使者携重金贿赂郭开,郭开便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和副将司马尚意图谋反,赵王迁听信谗言,下令让赵葱取代李牧为主将,李牧心系国家安危,拒绝受命。可此举正中郭开下怀,坐实李牧谋反的罪名,赵王迁怒不可遏,派人抓捕李牧,当即斩首。秦军听闻李牧已死,再无后顾之忧,全力进攻,仅用时三个月,王翦就攻破邯郸,赵国灭亡。

李牧是战国末年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坚守北境,抗击匈奴,尽灭匈奴十万主力军,使得匈奴数十年不敢再来侵犯。面对摇摇欲坠的赵国,以一己之力扛起整个国家。可怜李牧,一生戎马,从无败绩,最终却惨死于国人之手。可恨赵国,不辨是非,宠信奸佞,最终自毁长城城破国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