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常”与“玄”的意思
《道德经》之所以读者觉其深奥难明,与有人故意误导有关。
譬如“常”字,权威们通常是以“恒常”一笔带过,所以《道德经》第一段就没用几个人能真正搞明白了。
1.【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关键字是“常”,“常”在这里是“原来,本来,原本,本质”的意思。
战国时期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在他的著作《指物论》中有一句话可以作最好的注脚: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佛家演化为)“以指指月指非月”。
用语言来表示的“道”与“名”不过是客观物质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现象,而不是客观物质的本身。“道”与“名”皆为“能指”,而非为“所指”。(“能指”,“所指”——语言学术语)
人无自我意识时,客观世界谓之“先天”,“先天”自然没有天地阴阳之分,无天地阴阳之分自然也就无以为名。人生自我意识后,所认识的世界其实只能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亦可谓之 “后天”。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是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又生六十四卦……”无穷无尽,生生不息。
“先天”无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天地之始。“后天”有识,识别之以“天地”(天地在古时也是阴阳的另一种指称,《易经》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是生万物。(“识”,道家称之为“识神”也叫“欲神”,它的本质是阴阳辨别,“名”之以识别万物。天为阳地为阴。天地阴阳生万物)
“常”这个东西(客观本质,先天,道),人们无意之时,它是若有若无、若存若亡,神妙冲虚的(老子称之为无极、朴、上德、常德、谷神、玄牝)。
当人们带着各种心思和认识来看它,物则生别。
《太上老君清静经》有云:“夫鸿蒙分判,阴阳始列,轻清上浮者为天,其质阳也;重浊下凝者为地,其质阴也。”
非物本身有分别,实是人心的分别。佛家称之为“分别心”。
譬如我们看天地,则阴阳立判,看“一粒沙”则是阴阳交融混沌一体的。而“天地”与“沙粒”又有何不同?在宇宙中,我们所认知的“天地”不过恒河一沙。而一粒沙里亦有三千大千世界。譬如原子又有原子核和电子。
万物都是阴阳相负抱在一起,阴阳交合平衡以致中和、浑然一体。阴阳同出于心而别之以异名,阴阳就是太极所生之两仪,两仪统称为“玄”。阴阳又生阴阳,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之所由出也。
注:“玄”,在象形字中是个葫芦形状,形同“8”字,代表了阴阳。
如此则知,“玄牝”就是“阴阳之母、天地之根”。“玄德”就是天地之德、阴阳之理。“玄同”就是“和光同尘、涤除玄览”。是不是豁然贯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