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 · 读后感】李社峰:读李社峰的《秋雨在下》有感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438期︱
审稿|谭长征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读李社峰的《秋雨在下》有感
作者/ 李社峰
秋天到了,秋雨也如期而至,纷纷洒洒。
我收了伞,进了地铁站,排队、安检、刷卡、下楼、等候,生活如坐地铁,每天不变,但又时时在变,变化无穷,这都是时间的原因。若时间是X轴,生命中的生活是Y轴,画出来的线条会是怎样的形态?时间轴现在走到了秋季,这是个丰腴与消瘦、败落与再生、成功与失败、喜悦与惆怅的季节,而关中地区的连绵秋雨又来了,给季节增添几分凉意和变数。
站在地铁里,我打开手机在微信里漫不经心地翻阅。微信如同摆了无数摊位的自由市场,各类信息应有尽有,逛得多了,知道基本是陈曲老调,没有惊奇,就边看边随手点赞。当看到一篇《秋雨在下》的短文时,让我眼睛一亮,读了一遍后意犹未尽,似乎没过瘾,又读了一遍。
这篇文章的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可以当散文去读,有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像在讲故事但不是,像在讲道理也不是,场景描写的故事里隐喻着道理,而道理中又夹杂着故事。可以当诗歌去读,平淡的语句中能感觉到背后的不平常,任何一段都可将你的思绪牵出去很远,让你信马由缰。
也可能是我偏爱白描的写法,如喝白开水,味道不受水中添加物的影响。这片短文合了我的口味,从前至后采用白描的手法,朴素地将秋雨中发生的状态呈现出来,看似短小平常但韵味深长。
文章一开场这样写:“秋天的雨不停地下着,从清晨到深夜,又从深夜到清晨。”用重复的手法写出秋雨不同与别的季节的雨,连绵不断,持续时间长,没完没了,让人烦躁厌倦。当然爱雨的人可欢喜了,尤其做诗词歌赋的文人,雨中可提炼出精简的语句,在雨中撑一把伞,体会天地人文的情怀,深恋其中。之后文章从不同角度对雨的形态进行了描写,用了“大、小、缓、急、密、稀”六个形容词,六种状态相互交错,这就是秋雨的特性。同时,作者用了“唰唰”和“滴答”声音的形容词写出秋雨的时续时断,这两种声音都挺悦耳的。不过,世间的声响,无外乎连续与断续。
下雨的结果呢?出了门,人们总习惯性站在台阶上极目远望,看天看地看街道上的人。“天湿了,地湿了,空气湿了,路人的鞋湿了、袜湿了,里面的双脚也湿了。”从大到小、从宏观到细节,用一个“湿”字彻彻底底体现了秋雨之大、秋雨之长,没有幸免,没有淋不到的地方。
人们看惯了那种渲染和用华丽辞藻堆积的文章,心神疲倦,而一般的作者也习惯性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灌输到文章中,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实际上是在用文字绑架读者,效果则不尽好,有时还适得其反。而该文,在描述雨的形态后,作者开始展开思绪来写,用直观的所有人能看到但不注重的细节来白描,好似“你来与不来,我都在那”的感觉。后面用了十段来描写场景,其中一段写时间,一段写亲情,再就是将雨从上至下、落地、汇流分段描绘出来,犹如你就在窗口看雨,街道上的雨景生动自然地在眼前跳动。“秋雨在下,落到地上,形成一个个水潭,水满了,溢了出来,一道道弯曲着流走;落到房顶,汇成水注,倾泻而下;落在伞上,砰砰地响,在伞的各角汇聚成线;落在树里,没了踪迹,忽然啪地砸在你的头上。”这段把落雨写活了,“满”、“溢”、“泄”、“落”、“砸”等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看出作者是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思维活跃的人。
“秋雨在下,下没了满头大汗,下没了虎虎火气,下没了街上的凉鞋,更下没了超短裙。”秋雨是季节的表现,天凉了冷了,秋收冬藏,人也一样!
末了,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秋雨还在下,今天,明天,后天,无论你愿意与否!”结尾寓意深长,好似看完了景致,人们在山谷中一声大喊,声音回荡,久久不息。“还在下”强调了人们不希望下,但又无法阻止,无奈之情跃然纸上。自然走自己的路,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我们只有释放心态,适应自然、顺从自然。这段也暗示出人生许多道理,让人有点惆怅。
总体来看,这是篇佳作,很难得。
“保税区到了,本站是终点站,所有乘客带好行李准备下车。”我怎么就忘了下车, 一股脑坐到了终点,过了七八站路。唉!都是《秋雨在下》惹的祸。
外面,秋雨在下。
点下面链接可阅读原文
关于作者
李社峰:男,高级工程师,陕西蓝田人,喜欢徒步、摄影、用文字记录生活。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滋水美文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主编微信:mxy2722801
声明︱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投稿邮箱︱865909186@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