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笔记:《二泉映月》:最深挚的悲情表达,竟是一种百转千回的美

梁东方

在无锡市中心,在转过了东林书院和王选纪念馆之后,很自然地来到赫赫有名的“公花园”地区。

这个名字让人意识到,实际上我们熟悉的“公园”本来应该是“公花园”的意思,只不过是因为简称而让人逐渐将本名给忘记了。在园林一向都是私人家里的,外人不得擅入的传统中,一座人人都有权利进入的公共花园的建立,即便在无锡这样郊外有太湖有锡惠山的浩大地理美景的地方,也依然会是一件很有冲击力的大事。

无锡的“公花园”这样被保存下来,绵延至今而尚有基本的格局与轮廓,实属不易。因为与周边的步行街相同,所以园中人气旺盛,假山雕像亭台廊道上都有很多习惯性的老主顾,带孩子玩耍喂鱼钓鱼的是一批人,摆摊下象棋看下棋的是一批人,因为穿行而经过这里坐下来休息的也是一批人。正在整修的无锡县图书馆的古代塔楼建筑,搭着脚手架也还是挡不住游客与之合影的热情。

围绕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园有林林总总的妙处,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赫然在目的阿炳故居却是最吸引人的。瞎子阿炳从小出家半乞讨半流浪的一生中,自然是不会有规模如此之大的故居的。复原的起居间,虽然尽力演示了其简陋,但是也依然因为是被置于一种展览的干净整洁的平台之上,而远离了他生活中本来的捉襟见肘的原始样貌。

可能是我们刚刚进来的时候人少,所以各个展室都很安静。后来陆续进来了一些游客,安置在各个展室内的喇叭突然开始播放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此情此景,在挂着阿炳穿长衫戴墨镜的模糊形象的屋子里,这样从第一声音响就已经触及了人的灵魂的音乐,让人浑身一震,泪水便已无法控制地涌出。

所有自己经历的,亲人经历的,自己知道的,自己不知道的人生悲苦,世世代代无数人的祖先记忆中的艰辛和不易,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种种困厄和苦难,随着这音符的流淌,瞬间便已倏然而下。

二胡不再是一种乐器,它是阿炳灵魂的扩音器,是阿炳万般心绪都被浓缩了以后的映像。神奇的是,他竟然是用一种回环的优美来做悲情的深挚表达。仔细谛听,每一段都很悠扬,每一段都压抑着一种诉说无益便不再诉说了的无奈和达观,但是却又终究还是在诉说,在隐隐约约却又明晰赫然地哀歌。

这其中既是阿炳自己凄凉人生的刻画,也是中国社会近现代的无数苦难的回望,是无数个体的中国人的人生遭际中的万般痛苦的不堪回首。不管出发点是什么,其所承载的早已经超出了阿炳具体的一己之私,而成为民族的画像,成为整个人类的吟唱。

据说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的时候的不由自主地跪下,又有说法是,他说“此曲应该跪下听”。其实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的时候,伴随着一涌而出的泪水的,都有这样要跪倒的情绪。只不过很多人都控制住了自己,没有让自己“失态”。

这种跪倒的情绪,既是因为最出色的音乐表达震撼了人的心灵,也是对这神奇的二胡奏响的触及人类灵魂的乐曲的膜拜,同时也有对这片孕育了阿炳这样的伟大艺术家的土地的无限向往。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无锡在现代之所以赫赫有名,很大程度是因为《二泉映月》,因为阿炳。阿炳使《二泉映月》名满天下,甚至使二胡这种中国传统的乐器由此被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视为神奇之物,连带着也使无锡这座太湖边的美丽城市具有了在整个艺术世界的广泛知名度。

阿炳是穷人,是盲人,是一辈子都在凄苦之中的人。但是所有的一切,最后成就了他的艺术化的表达:《二泉映月》。由是,阿炳成为中国人的曲折艰辛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而又悲悯释怀的崇高精神的代言人。他的《二泉映月》,其实比任何个人乃至地域都更长久,都更悠远。

从已经免费开放了的阿炳故居出来,虽然知道它未必真的就是当年阿炳的住处,但是这一点也没有影响我们满怀的敬意。

(0)

相关推荐